张鼓峰上的歌声

热度 8已有 89 次阅读2017-10-3 12:47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歌曲与武器


 

在张鼓峰事件纪念馆里,听讲解员说起这样一件事。那首耳熟能详的前苏联歌曲《喀秋莎》,就是诞生在这里,这时,我不由地想到了很多。

纪念馆的后面就是张鼓峰。光秃秃的小山岗,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已经不能再平常了。可是,这么个小山岗却因为几十年前那场日俄战争,而声名鹊起。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满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峻峭的河岸,美丽的姑娘,还有洁白的梨花,都似乎在渲染着一种家国情怀。“喀秋莎”是俄罗斯对女性的一个爱称,而《喀秋莎》这首歌的产生背景是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于1938年所写的一首诗,谱曲而成。这一年的七月,日俄之间爆发了张鼓峰事件,这个事件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作者来到这里,而且,年初就写好了开头。只是原诗的梨花不是梨花,而是苹果花。江岸陡峭,雾如轻纱,美丽的女孩子,歌声曼妙,清亮而婉转。这是多么好的形象啊,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诗人讴歌了苏军战士英勇无畏,保卫祖国边疆的壮举。实际上,当时的苏军在利用《中俄瑷珲条约》上的漏洞,将边境进一步向中国方向推至张鼓峰。只在图们江边留下一条通往防川村的狭窄通道,这条通道仅仅只有八米宽!当时中国东北为伪满洲国统治,与苏军作战的是驻朝日军,这些都不影响被侵占的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也使得现在有人将这首歌,说成是在“描绘俄罗斯春回大地的美景”,而显得滑稽可笑了。

无独有偶,歌曲里那个美少女“喀秋莎”,竟然也是苏军一种武器的名字。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前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使用的武器。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的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在当时是严格保密的,红军战士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炮车是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喀秋莎”,这个别名便立刻在苏军队伍里传播开来。

刚才还婀娜多姿,顾盼多情的美少女,转眼间变成冷若冰霜,威力无比的杀人利器!这种两面性真的让人有些瞠目结舌。这种两面性其实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所谓的强盗逻辑不可信,也不可不防!我们这个邻居,千百年来,一直在紧盯在我们,那一张血盆大口随时都在准备吞噬我们,他们的狼子野心始终在觊觎着我们的领土。清朝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国力强盛的清朝政府就曾经狠狠地教训了他们,让他们的野心有所收敛。他们便换了一副嘴脸,“哈罗少”“哈罗少”,和我们大谈生意经。当我们觉得他们是朋友,收起戒备之心时,他们却暗暗抽出藏在身上的刀。就这样,他们用坚盾火炮胁迫腐败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整整侵占了我们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国土面积相当于三个英国!

这些强盗站在别人的土地上,唱着自己的歌,建设着自己的世外桃源,把美好愿望架设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那么的心安理得,自由自在。他们用美好的东西,把自己的丑恶嘴脸掩盖起来,去迷惑一个又一个善良的人们,去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太沉痛了,太刻苦铭心了。我们除了要自立自强外,还要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时刻准备歼灭外来入侵之敌。

歌曲《我的祖国》唱的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被敌人的伎俩蒙蔽了双眼,时时刻刻准备,才能让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