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伐木人生(二)

热度 13已有 171 次阅读2017-1-2 14:50 |个人分类:山间随想|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父亲与森林


 

那时的木材生产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采伐所用的工具是弯把子锯,这种锯又叫俄罗斯锯,因为来自前苏联,所以又称为“老毛子”锯。大头宽0.5尺,小头宽0.3尺,长3尺。另外,还有一种两人合拉的大肚子锯,都叫它“快马子”。长4.5尺,宽4.5寸,伐木时,两人各站树的两侧,将锯端平,锯完下楂口后,再锯上楂口。木材粗大,有时一天也放不倒一棵树,效率极低。采伐的时节基本都是在冬季,在雪窝里蹲一天,全身都被冰得僵硬起来。林区里不光是树,还有树以外的东西在考验人的忍耐力。大树太粗,经常会站立不倒,林区的行话叫“坐殿”。有时钉铁楔子,支木杆子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就只能抡起大斧子砍下楂口了,直到砍倒为止。往往一棵树放倒,人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这样的树是个安全隐患,不允许拖延到下个班,必须在当天处理掉。曾经发生过“坐殿”树突然倒下,把人砸死的惨剧。

最考验人的还是东北的严寒了。冒烟雪刮起来,整个林子都冻得“嘎嘣嘣”响。棉帽子,棉手套,棉大衣都显得单薄许多。想不被冻死,就只有拼命地拉锯,抡大斧子,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严寒。

为了抓紧木材生产,提高生产效益,林场决定鼓励职工家属上山。一来可以解决职工们的生活问题,二来更有利于木材生产的进度。母亲就是这时候来到这里的。父亲走后,母亲担起家里所有的活计。不久,爷爷病逝了,闭塞的信息条件无法通知到父亲。父亲曾经在浑江时,给母亲寄过钱。按着这个地址拍电报,却联系不到。这时父亲已经离开,是根本就联系不到的。爷爷入殓时,按风俗是要由儿子来捧头的。可是,父亲不在怎么办?大哥那时只有十五岁,就由他来承担。因为家境艰难,大哥早早就辍学回家,到大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了。他在爷爷去世不久,在给大队修梯田时,不幸被坍塌的土方掩埋。当人们扒开土,把人抢救出来时,已经不行了。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失去两个亲人,母亲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她后悔不该让孩子去捧爷爷的头,他太小了,承担不了这样的事。相关部门的领导前来慰问时,母亲却把眼泪一擦,坚强地昂起头,又表现出刚柔的一面来。就凭着这股韧劲,她挺过了一道道难关。

父亲得到这个消息后,已经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他愧疚不已,忙请了假,回了一趟家,把一家老小都接了过来。

在山场里居住,要解决工棚的问题。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人们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吃大饼子,喝冻白菜汤,却依旧有着旺盛的思想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山场上这所谓的家,都是伐木工人们集思广益下的产物。选个窝风朝阳的山坡,挖开半边土,随坡就势,支起马架子,窗户冲天,门开一边。这样的工棚即简易又暖和,无论严寒和风雪都奈何不了,只有在外面转圈瞎嚎的份儿。几天里,一个个工棚就搭建完成,俨然是一个小小村落。远远看去,倒有几分萌态,像草窝里拱出的小蘑菇。我是在这个工棚里出生的,从出生的那天起,我就被定制为这片森林的孩子。说森林与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不为过的。我的周身被打上森林的烙印,做到这一切的人是父亲。

父亲直到生命的终止,这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森林。他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就如同森林里的一棵树。把自己种植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到叶落归根,一棵树做到的一切,他都做到了。他究竟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绵延千里的大森林,总是以顽强的姿态对抗着严寒和酷暑,无论怎样肆虐,都不能使之屈服。当这种精神赋予到人的身上,就会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树木的精神是博大的,数以万计的树木所汇聚出的精神,就可比拟成海洋和天空。

风掠过森林,层层叠叠地律动着,犹如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我虔诚于心,轻轻打开。(完

 

 


12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sam9988 2017-2-11 20:29
元宵节快乐!
回复 松竹风韵 2017-2-17 12:10
真的很欣赏你的散文,学习了,这不是一句客套话。
回复 孤独的小男孩 2017-2-24 08:44
松竹风韵: 真的很欣赏你的散文,学习了,这不是一句客套话。
谢谢老师的鼓励!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