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雪峰】:浅谈诗词 走创新之路(七)

[复制链接]

【杜雪峰】:浅谈诗词 走创新之路(七)

发表于 2012-11-7 13:52:41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31 0 查看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博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杜雪峰】:浅谈诗词  走创新之路(七)
        直面现实,深入生活。上面谈到要认真读点诗词,可千万不能陷在书堆里。诗词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人所谓"文为语之精,诗为文之精"。打个比方:平时说话好像原粮,文章好像原粮加工后做成的熟饭,诗则是熟饭酿成的酒。读古人、今人的作品,是向人家讨教加工、做饭、酿造的方法,而原粮、熟饭乃至酵母只能从自己实践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采集。
        首先是尽可能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管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这是最通常的管道;还有尽可能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争取多到外面走走;还有广交朋友,讨取他山之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搞市场经济非参加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不可,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番话引发我很多感触:过去闭关自守,犹如坐井观天;今天改革开放,仿佛登高望远。
        深入观察,反复筛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千古传颂,至今还为人们用以歌颂恳恻精诚、生死以之的深情。这是诗人观察大量物象之后,选择出来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意的"特写镜头":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亦随亡;蜡炬自煎,溶液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烬。这些物象,通过诗人飞腾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谐音双关、象征比譬的诗句。我们应学习前人这种创作方法。当自己有那份不吐不快的情意,而找不到适当的形象表达时,不妨到周围环境中去仔细观察物象,反复筛选,驰骋想象,往往神思一触而发,豁然开朗。
      (当然也可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发发牢骚,我就写过很多这样的东西)。诗词贵在意新。新意哪儿来?只能从社会生活中来。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新知识、新见闻、新经验,就是作诗、填词的源头活水。水活自然清,清澈可以见底,但未必能映印"天光云影"。还须水深,深而清,方能反映"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而开辟这很深的"半亩方塘",决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诗词美学修养和技巧磨练。
        诗词是高难度的语言艺术,犹如一艘"艨艟巨舰",只有在滚滚滔滔的大江大海中,才能像鹅毛一样轻轻浮起来"自在行"。我们长期积累起来的诗词艺术功底,就是江海大水。但它不是像"江边春水"一夜暴涨起来的,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最重要的是不能着急,要慢慢来。一着急,往往"枉费推移力"。诗词要一首一首吟读、一首一首品味、一首一首背诵;平仄、诗韵、对偶等格律要素,要一点一点学;写作从酝酿、构思、立意、谋篇,乃至炼句、炼字要一步一步来。读与写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也要讲究方法,否则,事倍功半。这方法就是少而精与勤而久相结合。
        少而精,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单位内,学的东西不能贪多求快。譬如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之内,学的要少而精。平均一天泛读一首诗或词,一周精读一首诗或词,进度就算相当快的了。学格律得按步就班,一点一滴学,不能"抄近道"、"开快车"、搞"突击"。起步登程千万别操之过急,要慢步稳走。写出一首来,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周写出一首,算是快的;一个月写出一首,也不算慢;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写出一首来,很可能是你已经入门而创作出来的精品。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