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说韵】 (十)联的诗、骈、散》 - 谈诗论道 - 文学博客网 - 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免费小说阅读网
分享

[其他] 【谈诗说韵】 (十)联的诗、骈、散

[复制链接]

【谈诗说韵】 (十)联的诗、骈、散

发表于 2014-9-14 20:03:35 来自 其他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719 0 查看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博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谈诗说韵(十)


联的诗、骈、散


立仁

    学诗先习“对”,是老一代的传统。学习诗词有很多基本功要做,很多相关知识要了解。
    先说一个笑话:民国时期,有一个较富足的农人,送子入塾,不几天,其子便在家朗读“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其实这是一句神童诗。农夫没有读过书,但知道当地有个风俗,孩子写第一篇作文为“启蒙”,必须请客。见孩子言及“文章”,以为开始作文了,便责怪老师为何不通知。穷先生顺水推舟,说是“不算什么”。农夫便让先生代为下帖,遍请当地文人名绅于某月某日赴宴。老师为敷衍,特意将学生招致屋里临阵磨枪:“我说‘黄花’,你说‘青菜’;我说‘菩萨’,你说‘精怪’;我说‘黑漆门’,你说‘粉壁墙’,可记住了?”筵日,果有人凑趣,让先生考“对”。先生说:“黄花”……对得不错,一片喝彩。当先生说:“黑漆门”,学生忘了,先生向粉壁墙暗暗颐指之,学生茫然望着先生的表情,嗫嚅对道:“先生嘴”。其父也知不对,骂一声:“娘那逼”!全场轰然,倒是“绝对”。虽是笑话,说明“对对子”是从“词对”开始。
    从“词对”到“诗对”、“散对”、“骈对”,有着很长的历史。现在常用的体裁,主要是春联和楹联。春联即常说的对联,是以“诗对”为主的。而楹联多出现在古建筑物门前楹柱上,往往以“骈对”为主。“诗对”和“骈对”有什么不同呢?
    “诗对”来源于诗的对偶句。诗对多为四、五、七字,句式与四言古风、五言、七言诗类似。一首好的律诗,其第三联(有时也包括第二联)往往是一幅好对联。一般家庭门户受高度所限,贴春联多选用七字、五字诗对。诗对作为对联的一种格式,是脱离诗本身而独立存在的,只是保留着诗句的那种“律”而已,因此诗对也叫“律对”。
    “骈对”来源于骈文的对偶句。骈文是古代一种有韵的文章,俗称“四六句”,是古人写信、写文章常用文体,今天的“半文半白”,还保留着“骈”意。甚至所谓现代“散文诗”,也常见骈句。骈文大概与楚辞有承继关系,是学诗者应该了解的韵文文体,抽空再专门讨论。骈者,诗、散之间也。举例:落霞与孤鹜齐飞,不是诗句,算作散句。对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偏正词组,名词;“秋水”,同。“孤鹜”,偏正词组,名词;“长天”,同。“齐飞”与“一色”、“共”与“与”,词性基本相同。这是骈文的对仗(出自《滕王阁序》)。还有:“金弹丸打鸟,百发百中”对句“玉石桥观鱼,半浮半沉”(出自《宝莲灯》)。大家熟悉的《岳阳楼记》,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都是骈文对仗。
    诗词的对仗可以稍微“宽”一点,如俗夫的满江红“赠两江”,有两处对仗,一是“世事言来多感慨,沧桑历尽余真谛”,二是“八斗才高堪作胆,五车学富添为翅”,并不是绝对“工”。同样,骈文如上述的“色”与“飞”也不“工”。而对联的要求更严,否则它不会作为一种“体裁”单独出现。
    对联的发展,有许多学问上的讲究,如顶针对、回文对、流水对等等。有词对(基本的词和词组,并非诗词的词)、诗对(或律对)、骈对,更有“章对”,即文章对文章的,联学界称为“长联”。也举一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篇好文章。将它当作上联,对上一篇字、词、句皆“工”的文章为下联,便有:“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美吗?俗夫第一次到昆明,什么也不管,直奔滇池,为的是一睹这最著名的长联。
    学诗之人多练对联是一个好方法,掌握对联的句法结构对于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读青年诗友的作品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存在一个共性的毛病:在对仗的联句中很注意词性而忽视句法结构,特别是对主谓结构与偏正结构大多纠缠不清,影响了整首诗的水平。俗夫读书最忌“死”,写文最忌“抄”。以上所言,没有出处,不能作“依据”。有一点是“真理”,练好对偶,于诗、于联、于文(特别是散文、文言),将会受益终身。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