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像的变迁

热度 22已有 248 次阅读2014-7-5 16:26 |个人分类:行者无疆|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刘建封与长白山

                                            

 

一座塑像的诞生,往往承载着许多的精神内涵,从某个角度烘托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

第一次见到刘建封塑像是在街头一隅。那时明月镇的客运站刚刚兴建,塑像就伫立在门前的圆形花坛里,头戴瓜皮帽,身着马褂,完全是乾隆微服私访的形象。远远能看见底座上刻的名字,还有脸膛上永恒的笑脸。我想,一位清朝官员,为百姓做了些事,纪念一下也是应该,只是塑像纪念是不是有些隆重了?一百年前的恩德,能泽润到如今,实在是想象不出啊!不过这笑容可亲,如同一缕和煦的春风,让整个街衢都欣欣然活泛起来,他的形象还真的容易融入市井,融入人群。

从百姓中来,回到百姓中去,我对这座塑像的评价是这样的。所有的成功者在辉煌一时,光环渐失后都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为老百姓做一件甚至一万件好事,也不必天天让人挂在嘴上,老百姓心里有块碑,明细都在上面刻着呢。如果偏要把名字往石头上刻,只怕那石头比肉体腐烂的还要快。岁月像一把大扫帚,能扫去的都扫去了,什么也不会留下。

这塑像在我的眼里没有挺立几年,就悄然地消失在车水马龙间。我想象着塑像的来历,不过是《黔之驴》里的好事者船载以入,技止此耳后,便自行消亡。正在我有些麻木不仁的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搞活的发展和实行,长白山这座美丽的神秘之山,终于露出迷人的面容。河水轻柔,流淌着千年的英灵热血,山川锦绣,镌刻着百世先驱身影。时过境迁,在新建的长白山文化博览城里,我又见到刘建封的塑像。

与上一个塑像不同的是,装束改变了,凛然一身清朝官服,如岩石一般有棱角的脸,冷峻的眼神极目远方。陪衬在身边的碑林、浮雕无不记载着他的功绩,细细品来,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刘建封(1865——1952)字桐阶,号芝叟、疯道人、天池钓叟等,辛亥革命后改名刘大同。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受命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勘察奉、吉两省交界线,是年五月二十八日率部勘察长白山。宣统元年(1909)安图设治,他为首任知事。上任伊始即实施“山林官有,开路兴商,移民放垦,护警靖边,创办学堂。”

仔细读他的简历,才知道他是勘察长白山的第一人,而且,是连续四次,由此可见认真负责的程度。长白山地理地貌特殊,他历经艰辛,绘制了第一张长白山天池图,以及《长白山江冈全图》。他还完成了《长白设治兼勘察奉吉界线书》、《长白山源流考》、《白山穆石海》、《中韩国界说》等官方报告之外,并亲自为天池周围十六峰命名,而且还为长白山240个江冈命名做考证,填补了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空白。

现安图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明月镇,古名就叫安图,本意为“安龙脉,图兴昌”。清王朝一直把长白山视为“龙兴之地”,把长白山封为禁地,致使全世界的人们都知之甚少。作为勘察第一人,刘建封无疑是开历史之先河。现如今,安图城已经更名为明月镇。小镇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座高山,分别叫做“迎月”和“吐月”。迎月山静雅高耸,吐月山险峻巍峨。每当皓月当空,华灯初放时,整个小镇就流芳溢彩,如同幻化在一片蓝色的梦境之中。两座山拱捧着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天地间熠熠生辉。

长白山这座即古老而又年轻的山脉,以她的绮丽的风景和超凡的灵气蜚声海内外。我随着游客的脚步,踏着先贤探测的路,瀑布的轰鸣,声震天外,滚滚清流汇聚起三江浩淼波涛,滋润和养育着关东大地。

站在天池边,望着这一池水以及倒映在水面上的群峰,透出的那份冷峻,让我不由地又想起那尊塑像。这塑像的眼神里除了那份冷峻,还映透着这片圣水的幽蓝。

 

 

                      

2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大闲人 2014-7-9 11:15
这塑像的眼神里除了那份冷峻,还映透着这片圣水的幽蓝。
回复 孤独的小男孩 2014-7-9 14:03
大闲人: 这塑像的眼神里除了那份冷峻,还映透着这片圣水的幽蓝。
谢谢老师的赏读。
回复 董安君 2014-7-10 04:17
值得塑像纪念的人。
回复 不为 2014-7-10 22:18
成熟
回复 马文 2014-7-12 15:39
大开眼界。
回复 孤独的小男孩 2014-7-15 02:15
董安君: 值得塑像纪念的人。
谢谢老师的品评!
回复 孤独的小男孩 2014-7-15 02:16
不为: 成熟
谢谢老师的品评。
回复 孤独的小男孩 2014-7-15 02:17
马文: 大开眼界。
谢谢老师的品评。
回复 十年一梦 2014-7-17 16:31
清朝因为东北是所谓的龙兴之地,所以不许汉人进入!清末,由于沙俄侵略的压力,才开关,可为时已晚,沙俄已割去150万平方的国土矣
回复 孤独的小男孩 2014-7-18 07:06
十年一梦: 清朝因为东北是所谓的龙兴之地,所以不许汉人进入!清末,由于沙俄侵略的压力,才开关,可为时已晚,沙俄已割去150万平方的国土矣
沉痛的历史,让人不堪回首!谢谢老师的品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