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文化

热度 13已有 166 次阅读2016-5-29 15:47 |系统分类:其他

           是哪位伟人说过,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中国古代的衙门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之所以将衙门称其为“衙门文化”,原因在于这个体制的成形和延续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和内涵。正如老话所讲:“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评剧《杨三姐告状》虽然是以胜利告终,但是其中深刻的反映了这个历史现实。而真正诸如包公、海瑞、狄仁杰等清官断案,实属少见。

           在河北庄这个小村落里新建了一处县衙,简单的介绍了历史上这个衙门文化的点滴,使我在游览中有了意外收获。衙门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是一个社会管理层的必然现象,为的是统治,为的是仲裁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和侦破案件。这个衙门从最基层的县衙,直至国家级。而最基层的县衙,则是承担着最为繁重的任务,包括教育当时叫宣化坊,进行圣谕广训。当时也不是不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县衙门口就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坊。而县衙内的牌匾“明镜高悬”则是威严的一种象征。古代的衙门衙门是官府所在地,由于中国古代行政司法合一,衙门兼具公、检、法、司的功能,是国家实施统治的基层办公场所。

            相传,“衙门”是由“牙门”转换得来,是古代军队营门的别称,象征武力权威。后来,这一称谓逐渐移用于官府。衙门核心建筑是“大堂”,也称“公堂,主要用于处理重大政务和审判。后边是“二堂”,用于日常会客、议事、办公,也可审判。前两堂称为“前衙”,审案时允许百姓入衙旁听,但不准喧哗。其它地方则为“内衙”,是官员及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禁止乱入。“明镜高悬”及“海水朝日图”古代衙门的公堂上,官员往往头顶一块“明镜高悬扁”,背靠一面“海水朝日图”,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明镜高悬扁”,源自秦始皇一面可辩奸恶的方镜的故事。用于比喻官吏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海水朝日图”,在民间也称为“日出东方图”。它作为古代的公堂背景,象征着官员“清如海水,明似朝日”的风骨。“明镜高悬”和“海水朝日”,体现了古人对清正为官的期许,警示着官员要公正廉明。衙门门前的鼓用来百姓告状,名为击鼓鸣冤,相传来自于西周时,称其为登闻鼓。到了宋代正式建立了击鼓鸣冤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公堂上摆放着刑具,是中国古代五种重要刑罚被称为“五刑”,主要指墨、劓(yi)、刖(yue)、宫、大辟(pi)。到了唐代建立了新的五刑,主要指笞(用小荆条抽大犯人的臀部,清朝时改为竹板)、杖(用粗刑条抽大犯人背、臀和腿)、徒(强制犯人劳役。)、流(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死(唐朝绞刑,宋代加上凌迟,明清增加了枭首)。“刑具”是押解、拘拘役、考讯和处死的器具。如木枷、颈枷用于押解犯人;长枷、脚镣、竹手铐用于拘禁犯人;杀威棒、木杖、夹棍、竹签用于拷打审讯犯人;而镰刀、斧头、绞绳用于处死犯人。县衙公堂上常用的刑具有木杖、夹棍和拶(zan)子。这种刑讯逼供十分残忍,已经被现代法治彻底摒弃了。衙门中级别最低的当属县令(知县),因其治理地区很多基础事物,因此被百姓称为“父母官”。“衙役”衙役,又叫公差,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包括缉拿犯罪的捕快、负责验尸的仵作、行刑的侩子手、看管犯人的狱卒以及衙门里的伙夫、脚夫、门卫等。再一个是“师爷”又称幕僚。

                    衙门文化发展到近代,则是以公检法三个体制加以延续。总之,有人类社会的存在,衙门文化必然就要延续,当然以后就不在称呼衙门文化了,而是法制文化了。

11

鲜花

握手
1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清溪子 2016-5-29 20:42
诚心请教:衙门怎么修到村里去了呢?  
回复 漫漫行路人 2016-5-30 15:24
清溪子: 诚心请教:衙门怎么修到村里去了呢?  
哦,这是一个景点,专门介绍衙门文化的
回复 清溪子 2016-5-30 17:46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