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神瑛侍者和贾宝玉(《读红楼,说宝玉》之一)

已有 322 次阅读2008-8-13 17:42 |个人分类:《小坟》

 

 

石头、神瑛侍者和贾宝玉

 

               ??《读红楼,说宝玉》之一

 

638000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雷江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京都竹枝词》),不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是我国封建文化集大成的巨著。没有读过部著作,确实算不得精通中国古典小说和古代文学。

同样,“开谈不说贾宝玉,读过红楼也枉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而贾宝玉乃是《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社会理想和美学思想。对这个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研究,决定着对《红楼梦》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的探讨、评价和借鉴,现在,我就对这一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谈谈自己的管中之见、井底之识。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这“石头”,与贾宝玉有说不尽的渊源,而贾宝玉的前身就是神瑛侍者。《红楼梦》第一回就给我们介绍了这样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之际,弃用了其中一块石头。此石灵性已通,遂日夜悲愁惭愧。一日偶遇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便求二仙带入红尘“受享几年”。结果被那僧人化为一块宝玉,随贾宝玉降生投入红尘。在随贾宝玉“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后,回归原来所在,复化为玉,将其经历记于自己身上。后托空空道人抄给曹雪芹,并经其披阅增删成书传世。

而在贾宝玉降世之前,乃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日日用甘露灌溉一株绛珠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修成一个女体,是为“绛珠仙子”。后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子也下世为人,意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神瑛侍者下凡为贾宝玉,绛珠仙子下凡则为林黛玉。

贾宝玉因衔玉而生而取名,是荣国府的嫡孙、贾政和王夫人的儿子。他周岁便被目为“酒色之徒”(第二回),稍长更是“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第三回),渐为世俗不容。他与黛玉一见如故(第三回),却有摆不脱的“金玉良姻”。他生性痴情,同情不幸者,深得大观园女儿们的喜爱,却为贾政、夫人等不满,并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但贾宝玉的反抗是软弱无力的,后来终于因为爱情失落、理想破灭,加之封建大家庭又土崩瓦析(续书对此描写多不合前八十回的暗示),变毅然出家,寻求解脱,完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在贾宝玉的悲剧人生中,幻化为玉的顽石始终不离贾宝玉的身畔,一旦失去必变生不测。续书第九回有“失宝玉通灵知奇祸”的回目;而据脂批,原书也的确有“失玉”的情节。可见“顽石”这一形象在作者的构思中原有重要作用,原书名为“石头记”,也不是偶然的。可由于传抄与刻印的不同,在处理顽石、神瑛侍者和贾宝玉三者的关系上,抄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有显著的不同。据抄本系统,神瑛侍者下凡为贾宝玉,出生时所衔之玉,即幻化的石头,成了故事的目击者,在《红楼梦》中也常常充当叙事者的角色。如庚辰本第十七回至十八回中即有这么一段:“此时回想当初大荒山中、青?峰下,那等凄凉寂寞;……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赋》,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俗套。”而在程高本系统中,“石头”即神瑛侍者,下凡即为贾宝玉,成为三位一体的了。

是继书误会了作者原意吗?非也。现在我们对此略作探讨。作者曹雪芹给《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或用谐音,或用暗示,常有深意。众所周知的贾府四女谐音“原应叹息”,便是明证。这里“神瑛”“宝玉”的命名也不例外,只是用的不是谐音,而是暗示了。“瑛”,似玉的石头,见于《玉篇》;“神瑛”者,灵性已通的石头也。可见“神瑛侍者”与第一回中“无才可去补苍天”的性灵已通的顽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神瑛侍者下凡即为贾宝玉。更何况,“贾”者,假也;贾宝玉即真顽石,恰恰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命名艺术。所以,程高本的处理是为了使叙述角度单一化,并非是有悖于原著。

作者为什么要将“石头”和“神瑛侍者”与主人公贾宝玉融为一体呢?原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那“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正是贾宝玉傲岸品格的象征。而绛珠仙子以泪向神瑛侍者报恩的神话,恰好是贾宝玉人生经历的总的暗示。贾宝玉的品格如何?这种品格又是怎样在其人生经历中发展体现出来的?下文将展开论述。

(请看下文《“愚顽”乎?“颖慧”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