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平仄各家所见

热度 12已有 310 次阅读2012-11-26 22:21 |个人分类:散文篇|系统分类:谈书札记| 诗词

 关于诗词平仄各家所见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曰:“诗言志,歌永言”。这些便指出了诗歌的本义。

近年来,写诗谈诗之风趋盛,尤其古诗词的爱好者也呈上升之势。

古代诗词重意境、讲真实。我也素来以为诗词意境为先,如果一首诗言之无物,强堆硬砌,再华丽的词藻亦无可取之处(对联另当别论)。

格律诗的写作有其要素。格律诗的基础知识告诉我们,狭义上,要具押韵、平仄、对仗,称作“诗中三味”,也就是三大要素。即使是写岀七、五言八句的诗来,也不能算是格律诗,那只能是别的什么诗体。当然,如果按照要求写出来,而没有形象,没有意境,没有新意,也不能算是好的格律诗词。从广义的角度上说,除了“三大要素”外,还应该包括创作技巧,语言运用,继承和创新,以及诗词风格,阅读和欣赏等方面的知识。前者是技术,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后者是艺术,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现有不少人议论起格律诗词的平仄问题,基本点在“格律”与“束缚”的关系上面。故录部分不同看法如下。

 

观点一:

古典格律诗词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中间两联要求严格对仗。这种对仗不仅是字数,词性,还包括声调。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粘,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和固定仍是重要的原则,在固定的位置上只能放入符合平仄的字。

律诗绝句以及词曲的各种固定形式,包括句数,字数,对仗,压韵,平仄几方面的特定要求,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律诗绝句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从记忆心理学上讲,则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之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像古代建筑轴对称的典型特征。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粘又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由此看出,各种固定形式特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尽相等的。譬如压韵,即使现代诗也有这样的要求,压韵在诗歌表现形式中有极大的重要性。

那么,平仄的重要性如何呢?平仄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升降长短的变化特征。现在的普通话,阴平声是高平调(不升不降),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谓中),上声是低升调,去声是高降调。简单地说,音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随历史变迁变化却很大,又有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现在将普通话中的阴阳平声归入平,上声去声归入仄,而古韵则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上去入归入仄声,与今天的声调分类不一样。其具体的发音情况也不能详细知晓。

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苛求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平仄在律诗绝句的创作中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古音读来入格的诗,现在以普通话的标准来朗读,很多竟然出格,可是我们仍然欣赏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为什么?因为我们重视的是诗的内容之实之丰,意境之美之巧,而忽略了平仄。由此可见,平仄的重要性在今人的眼里已发生了变化。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读诗词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或吟诵,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吟或以诗入乐来看,平仄在诗中,其美学特征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是什么字,仅凭正确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不协和音程如大二度,增减音程等,使人的听觉受到刺激。但是在特定的情绪和条件时经常使用到这种不协和音程的,我们在音乐作品中会常常听到它们。律诗绝句强调平仄相间,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古词牌钗头凤便似此例,结尾末字均为仄声);也可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恬和淡雅,中庸正平的意境。从各种形式要求的重要性评价来看,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结构,第二是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以及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几者不能一概而论,平起平坐。苛求平仄的形式要素,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其解不准确,我意为;颌联上句第一字仄拗为平,第三字平拗为仄救第一字,第四字、第五字平拗为仄;下句第一字平拗为仄(亦可视为救上句第一字),第三字仄拗为平,既救本句第一字,亦救上句第三字、第四字;第五字(此处读平声)仄拗为平救上句第五字。此联的拗救关系亦是一环紧扣一环,既有对句相救兼有本句自救。]古人允许出格并适当补救,并将文字意境重要性高于格律之平仄视为创作的原则。创造并将格律诗写到极至的唐代诸人尚且灵活通便,今人何至于食古不化,贻笑大方。格律诗如此,古词由于词牌众多,形式复杂,而且本身在词牌的创建中就掺杂了作者个人因素,因其较好的表现力才固定下来,它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根据各形式特征的重要性,变化斟酌,适当放宽甚至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甚至摒弃平仄的约束,灵活调整平仄结构和位置,只要符合音韵之美学特征,读起来不拗口,能引起美好感觉的共鸣即可,以此为要求,另创造出新体古诗词,是一个明智之举。也许,这就是格律体古诗词在现代的命运之路。

 

1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王海霞 2012-11-27 05:25
讲的真好,专业知识过硬,讲出了美的辩证法。
回复 沙澧风 2012-11-27 08:23
学习!
回复 无向子 2012-11-27 12:43
拜读学习。支持好友!
回复 漫漫行路人 2012-11-27 15:08
继承中创新才能发展,沿袭中守旧必然衰败
回复 凤之舞 2012-11-27 17:16
拜读!
回复 董安君 2012-11-27 22:03
特别欣赏,所见甚是。
回复 张成文 2012-11-27 23:45
拜读,赞赏,分享,感谢。
回复 张成文 2012-11-27 23:46
漫漫行路人: 继承中创新才能发展,沿袭中守旧必然衰败
同感
回复 马文 2012-11-28 09:25
同意
回复 王颖 2012-11-29 23:59
学习!
回复 董安君 2012-12-1 06:19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