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页 首页 文坛资讯 文化观察 查看内容

“越读”时代,已然到来

发表于 2013-1-15 10:27 |来自: 文学报
485 0
摘要: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日前,一则“中国人均读书世界最少”的报道,引起不少人对国民阅读的焦虑。还有多少人在阅读?国人的阅读渠道主要是什么 ...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日前,一则“中国人均读书世界最少”的报道,引起不少人对国民阅读的焦虑。还有多少人在阅读?国人的阅读渠道主要是什么?纸质阅读是否已经被网络阅读和手机浏览所取代?今后的阅读会有什么新的变化?种种疑问不绝于耳,记者在采访和调查中也发现,传统的阅读已经悄然转型,我们正进入一个“越读”时代。
  
“越读”时代:网络、买书、移动平台间的交互阅读
  数字时代,你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网络还是传统纸质书?是海量浏览迅捷阅读还是精读细读?在快节奏的繁忙生活和强大的网络技术面前,电子阅读是否会“攻陷”纸媒的空间?
  去年11月上旬,《中外书摘》 杂志在上海书城进行了为期5天的“关于阅读的15个选择”的问卷调查。阅读渠道的多项选择结果显示,选择上网阅读的最多,达到59%,购买图书阅读的则稍逊一筹,占57%,处于第三位的则是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平台阅读,占44%。可见,因为网络、手机等移动平台凭着自身方便、迅捷以及接近于免费的优势,成为了当下阅读者更愿意选择的方式。上网成为人们阅读获取信息的首选,97%的受访者表明自己有上网阅读的习惯。
  但这并不意味着纸质阅读在与网络阅读的比拼中处于劣势。在网络阅读还是纸质阅读的调查中,纸质阅读大于网络阅读的占33%,网络阅读大于纸质阅读的占30%,只读纸质媒介的占10%,只在网络上阅读的占5%。可见,在二者之间,读者自有理性的选择,当遇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时,他们会选择纸质媒体,网络阅读无法完全取而代之。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阅读者更倾向于网络、纸媒、移动平台三者间的交互阅读,22%的读者认为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可以并行。网络、移动平台浏览资讯、获取信息,纸质阅读提供更深入的精读细读,“越读”时代已经来临。
  
电纸书热销:“低头一族”队伍壮大
  去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这就意味着,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移动平台的普及,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的“低头一族”队伍越来越壮大,电子书的时代正在到来。
  去年12月末,当当网数字馆上线一周年之际,发布了 PC(电脑)、客户端、自己的“都看”阅读器用户的2012电子书销售排行榜。数据显示,在面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的客户端,读者的阅读喜好偏向小说、原创等,纯文学作家莫言的《檀香刑》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分别位于榜单第4位和第10位。据消息称,当当网上莫言电子书全集的独家销售因为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消息持续发酵而大热,曾连续两周单本单天销售过千册。无疑,电子书低廉的价格优势,且能满足随时随地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使得其成为移动平台阅读的重要内容。
  据悉,自第四季度开始,来自当当读书客户端的订单以每月近4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在10月份推出国内首个能够购买电子书、并能在苹果商店直接支付的客户端后,订单增长更为明显。作为国内图书销售的重要电商,当当网率先进入电子书这一领域,也表明,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成为当下阅读的重要渠道,移动平台阅读的广阔市场加速了电子书时代的到来。
  
读书会:“线上线下”并行
  一两年来,在纸质阅读遭遇电子阅读挑战的同时,新一轮的“读书会热”悄然上演,仅上海一地,知名的读书会大大小小就有几十家。但是数字时代的读书会,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阅读领域开始细分,不再以一种大而无当的模糊面目示人;组织形式多样,网上通知推广与线下常态活动结合并行;在文化组织机构之外,咖啡馆、书店、读书人成为读书会的自发组织者。
  当下的读书会,越来趋向于细分,同人读书会、文学读书会、行业类专业读书会,不一而足。其中,文学读书会最为普遍与典型,各个文学读书会又有不同的阅读领域,譬如上海,有专注于国学阅读的“国学新知”,有主要阅读当下中外文学的“星期天读书会”,还有偏重于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哲学、诗歌的“开锋路读书会”……读者根据自己文学趣味和喜好加以选择,与同好们一起分享阅读。
  与传统读书会不同的是,当下的读书会更带有数字时代的特性。网络成为其信息发布与推广的重要形式。有学者指出,当下的读书会的特点是,在网上它们有自己的空间,用微博、豆瓣等网络形式进行阅读活动的推广、阅读知识的普及以及优秀读物的宣传,而在网下也能够开展周期性的、常态的、线下的读书活动。这样的阅读形式,甚至催生了类似推书人、荐书人这样的全新职业,对人们的日常阅读产生影响。
  记者 何晶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