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概略(十)

热度 8已有 532 次阅读2011-5-19 07:39 |个人分类:李秀亭论文集|系统分类:百家杂谈|

 

 

 中国诗歌概略(十)

 

 

漯河市李秀亭

 

 

前面介绍了南朝诗歌的大致情况,下面讲解北朝诗歌的大致情况。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例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

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

群雀两向波。

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

再如《琅琊王》:

新买五尺刀,

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

剧于十五女。

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这里顺带提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这是汉族的歌,内容系歌颂为抵御匈刘曜而战死的陈安语言朴素,内容浑厚,也是相当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长矛左右盘,十决十荡无当前”,写得气势飞扬;“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显出无限感慨。

北朝著名诗人有三个人,即:温子升、刑邵和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是土著作者中的佼佼者。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太原(今属山西)人。晋大将军温峤之后。其祖于刘宋时北上避难。子升生长于北方,仕北魏、东魏,官至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他的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但不免粗糙,只有《白鼻驹》一篇较好:

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这种写贵族少年放荡生活的诗,是魏晋乐府中常见的。温子升此篇虽辞语简单,但画面感很强。

他的其他几首诗,都是明显模仿南朝文风的。如七言之作《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声调、用辞,以及杂用五言句的形式,都可以在梁代歌行中找到祖本。

温子升的文章传世较多,一般说来,虽多用骈偶,但不重藻饰,也不甚精彩。其中《寒陵山寺碑》较有名。

邢邵(496??)字子才,河间(今河北任丘北)人,家世仕宦。北魏孝明帝时,以文名倾动京师。由魏入齐,官至中书监、国子祭酒,地位甚高。

邢邵诗仅存八首。其中《思公子》很接近于齐梁文人从南朝民歌中脱化出来的绝句体: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但他的《冬日伤志篇》,又较多保存了魏晋诗的余风:

昔日堕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邢邵少年时居于洛阳,专以山水游宴为娱,生活放浪。晚来衰病,而昔日繁华的洛阳城也同样因战乱而荒芜不堪。抚今追昔。感慨无穷。这诗的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诗》,但并未着意模仿。比起同时的南方诗歌,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

魏收(505?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南)人。由魏入齐,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著有《魏书》。他的诗也多模仿南方风格,《挟琴歌》较佳:

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下成行。
  这诗节奏轻快,色泽明丽,放在齐梁诗中,也毫无逊色。

另外就是“梁鼓角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实为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地方乐歌。“横吹曲”,原来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直率朴素刚健豪放如前面讲到的《木兰诗》。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乐府诗集》卷二十一云:

    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萧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可见“横吹曲”,原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要说北朝诗歌,还必须讲到《敕勒歌》和木兰辞,可以说这是众所周知的代表作。关于《敕勒歌》的说法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些微不同。

毛主席说,南北朝时有个姓曹的将军(指梁朝的曹景宗),打了仗回来作诗:“出师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过路人,何如霍去病?”还有北朝的将军斛律金,这也个一字不识的人,他有《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毛主席读过二十四史,并且做了详细批注,可见这个说法可信度较大。

这首诗翻译出来的大致意思是:敕勒族人的家乡,就在阴山脚下。那里的天空就像一顶偌大的蒙古包一样,与四面八方的大地相连。蓝蓝的天空下,无边无垠的草原汹涌着碧绿的波澜,风吹草低的地方,一群群的牛羊时而隐没在蓬勃茂盛的草丛里,时而又显现出来。

另外还有人说《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有的还传说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这种说没有考证根据,所以我认为可信度不大。

有学者考证,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也有地说,这是在战争中,大将斛律金便高喊《敕勒歌》,于是,士气大振,终于打败了敌人。这种说法似乎可信度也不大。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说法,这里不予繁叙。现在的课本上就说是“北朝民歌”,第一个作者已经无法找到,用这样大的概念去管其他说法,当然是最保险的说法。

另一首就是《木兰辞》(也称《木兰诗》),它是《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关于此诗的作者及产生的时代问题,自北宋以来即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已著录此诗,故其产生时代不会晚于陈代。此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文辞浅显易懂,这里也不予详解。

  总之,《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这里主要要提到北朝的“北地三才”,他们是温子升、邢邵、魏收,他们是土著作者中的佼佼者。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太原(今属山西)人。晋大将军温峤之后。其祖于刘宋时北上避难。子升生长于北方,仕北魏、东魏,官至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他的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但不免粗糙,只有《白鼻驹》一篇较好:

少年多好事,

揽辔向西都。

相逢狭斜路,

驻马诣当垆。

这种写贵族少年放荡生活的诗,是魏晋乐府中常见的。温子升此篇虽辞语简单,但画面感很强。

他的其他几首诗,都是明显模仿南朝文风的。如七言之作《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yēwēng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声调、用辞,以及杂用五言句的形式,都可以在梁代歌行中找到祖本。

温子升的文章传世较多,一般说来,虽多用骈偶,但不重藻饰,也不甚精彩。其中《寒陵山寺碑》较有名。

邢邵(496??)字子才,河间(今河北任丘北)人,家世仕宦。北魏孝明帝时,以文名倾动京师。由魏入齐,官至中书监、国子祭酒,地位甚高。

邢邵诗仅存八首。其中《思公子》很接近于齐梁文人从南朝民歌中脱化出来的绝句体:

绮罗日减带,

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

归来岂相识。

但他的《冬日伤志篇》,又较多保存了魏晋诗的余风:

昔日堕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邢邵少年时居于洛阳,专以山水游宴为娱,生活放浪。晚来衰病,而昔日繁华的洛阳城也同样因战乱而荒芜不堪。抚今追昔。感慨无穷。这诗的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诗》,但并未着意模仿。比起同时的南方诗歌,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

魏收(505?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南)人。由魏入齐,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著有《魏书》。他的诗也多模仿南方风格,《挟琴歌》较佳:

春风宛转入曲房,

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

红妆玉?下成行。

这诗节奏轻快,色泽明丽,放在齐梁诗中,也毫无逊色。

“梁鼓角横吹曲”实为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地方乐歌。“横吹曲”,原来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总之,北朝民歌是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的诗作。北方人民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性格气质、风俗习惯,北朝民歌在情调和风格方面与南朝民歌显著不同。

  粗犷豪放的风格。北朝民歌多收在《鼓角横吹曲》中,本是“军中之乐”,气势雄壮有力;北方少数民族驰骋大漠草原之上,过着游牧征战的生活,民族性格粗豪刚烈,不同于南方民族的细腻深婉。表现在民歌中,亦是率直裸露,简截干脆。

  质朴无华的语言。北朝民歌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不讲究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只是随口唱来,毫无造作矫饰,却能造就凌厉气势,浑朴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短短数语,辽阔草原的苍茫景象与雄浑境界如在眼前,遂成千古绝唱。

 

 

5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卓祥运 2011-5-19 11:55
拜读。
回复 吴豫平 2011-5-21 07:17
     赏读!
??北朝民歌是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的诗作。 粗犷豪放的风格;质朴无华的语言。北朝民歌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不讲究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只是随口唱来,毫无造作矫饰,却能造就凌厉气势,浑朴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短短数语,辽阔草原的苍茫景象与雄浑境界如在眼前,遂成千古绝唱。
回复 星语@ 2011-5-23 16:21
颇有见地
回复 牧羊飘雪 2011-5-25 15:16
拜读了
回复 程运平1 2011-6-1 13:14
拜读!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