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朱安

已有 360 次阅读2008-1-1 21:55 |个人分类:纵情声色

最近看央视所制作的《探索?发现-先生鲁迅》,其中对朱安的描述深深震动了我,使我无法不直视这个女人可怜悲苦的一生,必须说点什么,否则无法心安。

对于鲁迅,我一直觉得他是我的精神之父,他严厉而深沉,冷静而热烈,使我不由自主地敬重他。尽管当今社会看待鲁迅的眼光十分复杂,甚至有人恶毒地谩骂他,攻击他,但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管他的文笔如何刻薄,鲁迅都对得起他的那个时代,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一个儿子,不管他如何猛烈地反击传统,鲁迅对母亲却是非常孝顺,其程度让我们每个人汗颜;作为一个兄长,不管兄弟失合有着怎么难堪的内情,鲁迅都对得起他的兄弟们,包括那个曾对他大打出手的弟媳;但作为一个丈夫,不管他与许广平如何恩爱,鲁迅都会愧对一个人,那就是朱安。

朱安,本是个平常的江南女子,却与著名的鲁迅纠缠一生,这是她最大的幸运,也是她最大的不幸。倘若不是嫁给鲁迅,她也许会默默无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所有关注鲁迅者一个无法忽略的人,从而在历史留下自己名字;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大到每个女人都不愿付出的程度??终其一生,她不但没有得到现代女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爱情,甚至没有得到婚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性爱,自然也不会有一个孩子来圆满自己的生命体验。

在当今社会,嫁给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男人,无疑是一种幸福,可是在那个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嫁给鲁迅这样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意识的男人,却成了朱安的大不幸。

本来这个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孝顺,这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优点的特性却成了造成这个悲剧的元凶。叛逆而现代的鲁迅无疑是认为无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是无法接受的,可是偏偏他的母亲看中了朱安温顺的品性,要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做媳妇,并催当时尚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回国完婚,鲁迅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母亲来电报说:“母病速归”,孝顺的鲁迅只好很不情愿地回国, 1906726日,鲁迅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便举行了。尽管鲁迅表面上十分顺从,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套新礼服,司仪让鲁迅干甚么,他就干甚么,以致他的母亲都觉得异常,谁知道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盖头揭下去了,鲁迅静静地看了一眼从未见过的大他三岁的新娘: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当天晚上,鲁迅整夜未眠,第二天晚上在母亲屋中看书,后半夜就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第三天晚上仍睡在母亲屋中,第四天就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

我们可以通过鲁迅的文章看到他那绝望的痛苦,可又有谁能体味长期受三从四德熏陶的朱安的痛苦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新房中独自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默默地流着眼泪,不知所措地忍受着无名的痛苦的折磨,她也许永远也想不出自己犯了什么错,使新?如此嫌弃她。

三年后,鲁迅回国了,先是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然后是回到绍兴任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任学监,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可他很少回家,有时星期日白天回去,也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有意不与朱安接触。在这两年中,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他自暴自弃、拼命抽烟喝酒,“囚发蓝衫”、不修边幅,以致于刚过三十的他显得如同五六十岁一样苍老。对于他的妻子朱安,他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对于他与朱安的婚姻,他说:“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可人毕竟不是礼物,四千年再悠远,毕竟是虚幻的,为什么要拿两个无辜的人的终生幸福作为陪葬品,特别是柔弱无力的朱安?

19115月,鲁迅应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同乡蔡元培所邀到教育部工作,前往北平,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独居生活。朱安在绍兴,伴随着周老太太,度过了三十多岁到四十出头这段生命。此间,鲁迅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完全有能力把朱安从家乡接来,但他却连想也没想过这事。我们现在只可以知道,这段独居的日子给鲁迅带来了沉重的伤害,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绝望,并在床褥下面藏有利刃,准备“自己死掉”。坚忍如鲁迅尚且如此,朱安呢?她四十多岁了,与鲁迅的婚姻也有10多个年头了,这10多年的婚姻生活,与守寡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加难以忍受,其间的难言的痛苦岂是我们局外人能晓得的?

191911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一处院子,变卖了绍兴老家的老屋,终于与母亲、朱安和弟弟们住在了一起,结束了独居的生活。我们可以想像朱安当时的心情,她也许觉得与鲁迅的转机来了,可是没想到鲁迅自己住在外院,让她和母亲住在中院,她做的饭菜鲁迅不想吃,她缝的衣服鲁迅不想穿,还把它从屋中仍到院子里,夜晚就寝,她铺好被褥等着鲁迅,鲁迅却大发脾气,闹到要把床拆掉,最后只好分居。我不是女性,无法想像其中的痛苦,只是感谢中国数千年来对女性的无情压抑与扭曲,使她们具有了超常的忍耐力,可以在这种痛苦中坚持活下去。

1923年夏,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合,反目成仇,鲁迅决定搬家,他征求朱安的意思: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明确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也就是说,不管鲁迅对她是如何冷淡,她都是坚定地站在鲁迅一边的,虽然她可能无法理解鲁迅的伟大和痛苦,却都不影响她对他的感情。当然,我们也无法知道这是爱情呢,还是几千年三从四德下来的惯性使然?我们只知道,多年后周老太太去世后,尽管她艰难到每天连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都不能保障了,仍然拒绝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大先生与二先生合不来。她对鲁迅这份无悔的支持,我们除了感动,似乎很再难说什么了。

通过《祥林嫂》、《伤逝》《离婚》等小说,我们就可以知道鲁迅不是个无情的人,对女性也是十分爱惜和同情的,据说他之所以维持这段无爱的婚姻,原因除了顺从母亲外,还觉得没了这段婚姻朱安是很难生活下去的。鲁迅对朱安也确实并非全无情:他一直亲自给朱安的娘家寄钱。只要朱安身有不适,他就会雇上人力车,陪她到外国人开的医院去治疗,并且扶她上下车,连外国医生看了都很感动。鲁迅也曾与朱安进行交流,却因为两人思想相距太远而无法进行下去。有一次他告诉朱安,说有一种食品很好吃,朱安也附和说她也吃过,确是好吃。鲁迅生气了,因为这种食品是他在日本时吃过的,中国并没有这种食品。其实朱安不过是想讨好鲁迅罢了,就像她在出嫁时听说鲁迅不喜欢小脚女人,就穿了双塞了很多棉花的大鞋一样,不幸的是两次都没有成功。她的这份小心,让我们看了着实心疼。

1925年,鲁迅45岁那年3月,收到了27岁的许广平的第一封信,终于开始了迟来的新生活。那一年朱安48岁。几经波折,192710月上旬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朱安呢?她与周老太太留在了北京??她似乎天生就是来伺侯周老太太的,正如鲁迅所说的:“她不是我的太太,她是我母亲的媳妇。”对于鲁迅的新生活,朱安似乎并无怨恨,可即使在男人多妻的时代,任何女人也不会对丈夫纳妾无动于衷,何况人家之间是她所不了解的真正的爱情呢?有一次,朱安有些生气地向周老太太说,她梦见大先生(鲁迅)领着一个孩子回来了。周老太太对她的生气不以为然,因为周老太太正盼望有一个鲁迅的孩子在自己跟前“走来走去”呢。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值得赞同,周老太太渴望鲁迅有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朱安的孤独有谁来抚慰呢?

193610月,鲁迅逝世,消息传到北京,朱安很想南下参加鲁迅的葬礼,可周老太太年已八旬,身体又不好,需要照顾,她只好将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离京前的书房辟为灵堂,为这个与她纠缠和大半辈子的男人守灵。

1943年鲁迅的母亲病逝,真的只剩下朱安一个人了。当时社会动荡、物价飞涨,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登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当许广平托人劝她“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时,她激愤地说:“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为什么不好好保存呢?”鲁迅的书当然没有卖,而且连别人的捐款她也没有要。不过她的话却重重地撞击了我的心灵。

1947628,鲁迅的学生宋琳(紫佩)去看望朱安。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说:她希望死後葬在大先生之旁,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29日凌晨,69岁的朱安孤独地去世了,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

她的墓地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对于鲁迅,朱安生前反复对人讲:“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