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临北镇庙

已有 261 次阅读2007-11-5 21:06 |个人分类:风花雪月

离开了城市,车窗外的景色使我大吃一惊??我知道秋天已经来了,但我没有想到秋已经深成这样:没了庄稼的大片田地,在空旷的天底下裸露出大片枯黄的颜色。几丛枯草在秋风里瑟缩着,就像子女离巢后老人的衰发,让人不由得一阵酸楚。

地势越来越高,上了一个缓坡后车子终于停了下来。一座六柱五楼式的古旧山门便呈现我们在眼前,上面写有“北镇庙”三个字,提醒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进了山门。放目一望,整座庙气势弘,所有的主要建筑都依山势而建,神马殿、月台、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由南向北层层升起,其中正殿最为阔大,面长五间,进深三间。大是大了,但是所有建筑的破败出了我们的预料,地面砖残土现,高低不平,人一进去,大量的灰尘就会趁机腾起,在阳光下跳舞。香炉内纸灰冰冷,一看就知许久没人续火添香了。神案也是破损不堪,积满了灰尘,所有的神像都呆头呆脑,一看就是泥塑凡胎,就连正殿的“北镇山神”也不例外,而且蛛网蒙尘,色彩斑驳,显然已经年久失修。说是庙,里面却没有和尚,只有几个神情漠然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这唯一的一伙游人带搭不理的。一圈转下来,令人兴趣索然。

在我们的想象中,北镇庙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这北镇医巫闾山,从隋唐以来就屡受皇封,改朝换代也没有改变它的荣光,至清代更是倍受推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帝先后十几次来这里祭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帝佬儿眼里,这北镇就是他皇权威仪的象征,替他镇守北方的异族,也震慑蠢蠢欲动的民心。而这北镇庙,因为建在了北镇,便也就与普通山神庙不同,因为它供奉的不是普通的山神,它保佑的不是一般的百姓,它是北镇之神的寓所,它保佑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它的建筑应该更堂皇、香火应该更加鼎盛,更有理由也更有资格接受万民顶礼膜拜。

可是它毕竟破落了,不仅它破落了,其余的四座镇山庙都破落了,并且更甚,早已经在历史的风尘坍塌、消散了。也就是说,虽然北镇之神混的也不怎么样,不再神气不再威严甚至灰头土脸了,毕竟还有个安身之所,不至于像他的四位老哥们一样惶惶然,成了丧家之犬。

他们的破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肯定不是从我们来的前一天开始的。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清朝的皇帝从道光以后就不再来这里,因为此后的皇帝被西洋大炮轰得焦头烂额,顾不上它了,而且对于北镇之神对于搅扰圣安的东南大海上的事情也是爱莫能助,连心理安慰的忙都帮不了,破落也就是自然的事。后来皇帝被赶出紫禁城了,再后来柏油路修上山了,就连普通百姓都不用它的保护了,谁还会朝拜它、看它一眼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歪脖老母却在距此不远处一直受人青睐呢?虽然歪头斜眼的长相不佳又来历可疑,却不妨碍人家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接受万民景仰。据说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奸邪小人,不管你是求官求财求智慧还求平安都平安,都颇为灵验??天晓得是真是假。尽管可能只是心理安慰,但仍挡不住芸芸众生对其趋之若鹜。前来进香的是擦肩接踵,排了半天队,只为给老母磕个头,上一束香,献一叠人民币??鬼才知道老母要人民币干什么;要是等到要到老母生日之类的特殊日子,这队就要一直排到山脚下,更有心诚的一步一头磕上山来。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连贵为山神都没法躲过。但我们无法责备人们的势利??谁说当时皇帝频频来北镇庙不是出于功利的考量呢?只不过风水轮流转,此消彼长罢了。尽管如此,我的心里仍有些不舒服:因为北镇庙毕竟不只是一座庙,更是一段历史,承载了一种文化。

我来到了正殿的东面,那里有一大片断壁残基。明亮的秋阳斜斜地照过来,把我的影子长长地铺到上。据史料记载,这里应当是皇帝的行宫,在北镇庙全盛的时候,这里一定是戒备森严,像我这样一个布衣,恐怕想远远望一下都不能够的。可现在却只剩一片破石败瓦,正如戏文里唱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回望北镇庙,垂垂老矣,往日的繁华已成春梦,只能到庙后的五十六甬残碑上找寻了。我忍不住揣度,风烛残年的北镇庙独立在天地间,看惯了你来我往、沧海桑田,此刻是寂寞呢,还是早已淡然?

远山明净,晴空寂寂,北镇庙里树木萧疏,个别枝头上残留着的几枚霜叶和野果,散发着夺人心魄的浓艳与凄凉。秋风从庙宇的飞檐下经过,送来了无人能懂的叹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