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词写诗人之一百五十四,临江仙·陈寅恪

热度 6已有 124 次阅读2019-3-3 10:23 |个人分类:诗词集|系统分类:诗词歌赋

作诗词写诗人之一百五十四,临江仙·陈寅恪

骨子坚强存大志,平生勤奋成师,聪明早在少年时。群书皆博览,足迹遍天涯。

一代鸿儒冤饮泪,懿行风范长垂。文情彰显若阳喣。宏篇实宝贵,细读可充饥。

注: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曾留学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通多国文字语言。

他是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教育方面的贡献, 陈寅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1949年3月25日,陈寅恪有一首《己丑送春阳历三月廿五日》诗,全诗如下: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烛照已非前夕影,枝空犹想去年人。辽西梦恨中宵断,江左妆夸半面新。最是芳时弹指尽,蝶蜂飞懒倍沾襟。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与唐筼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故居陈列馆在中山大学。

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xiaolanhua1213 2019-3-4 14:07
骨子坚强存大志,平生勤奋成师,聪明早在少年时。群书皆博览,足迹遍天涯
回复 yingheweng 2020-2-19 18:23
关注
回复 yingheweng 2020-2-19 18:23
关注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