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空灵与沧桑——广积寺探幽

热度 2已有 310 次阅读2012-5-1 00:17 |个人分类:聆听花开|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无意中听友人说起,忠县汝溪镇西北15公里处有座金钟山,金钟山侧畔有座历史悠久的佛门古刹——广积寺,它的规模之宏大、香火之旺盛曾仅次于梁平双桂堂,可惜遭拆毁已久了。我自来有探访古迹遗址的兴致,当即便邀友人一同前往。

    这天天气阴沉,微微的雨意使友人有些犹豫,而我却兴致盎然。几位同事在我的怂恿下也一同前往。从汝溪镇乘车出发,十来分钟就到了白庙场,沿着一条淙淙的小溪往山谷里步行半小时,再翻过一座小山,便望见一座苍翠的大山。那山形如倒扣的金钟,因而唤作金钟山。友人指着金钟山侧畔的一座小山告诉我,广积寺遗址就在那里。远望此山,形如青灯,确是开山建寺的风水宝地。

    山脚下,稍作歇息后,我们便像虔诚的信徒,躬身向上登攀。虽是山路,却与别处不同,青色的石阶,厚润的苔渍,透着浓浓的古老气息,凹陷的阶面记忆着昔日的繁盛。石阶两旁是青翠的斑竹丛,拥着一溜的石阶直上山顶。终于,友人喘着粗气说“到了”。抬头一望,在一片翠竹绿树的掩映下,依稀看到几痕断垣残壁,稀稀落落几间农舍,历史的记忆早已支离破碎了。

    踏进竹园,昔日的雕梁画栋、高墙飞檐纹丝不见,只有萋森的野草丛中,无数的大青砖横七竖八,青砖上依稀可见“广寺”“乾隆卅九年”的字样,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抚着这每块足有二十来斤重的大青砖,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那些昔日的宏大与兴盛,我们只能凭着想象去品读,这是历史的无奈。我们沿着断垣残壁走了一圈,寺庙遗址占地约120亩,规模的确十分宏大。正嗟叹不已时,友人却说尚有一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僧房,居住着广积寺的最后一名和尚萧鲁。闻此我喜出望外,不顾唐突,便要前去造访。

    绕过几间农舍,便看见那间古色古香的僧房:巨大的基石上浮雕精美,镂空的窗花玲珑剔透,虽逾年代久远,但色泽鲜艳,花鸟鱼虫无不栩栩如声,云缕波纹无不袅袅流漾,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萧鲁和尚是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面容清瘦,鹤发如雪,颇具道骨仙风。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谈吐文雅清晰。交谈中,我们对广积寺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清朝顺治年间,檀讥和尚在此开山建寺,取“广积德以修正果”之意命名“广积寺”,前后历经十几代主持、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内常住僧人五六十之多,他们每天除了念经诵佛之外,还栽竹种树,精心培植寺庙,使广积寺逐渐形成了八百亩青杠林、一百二十亩斑竹林掩映下的宏伟寺庙建筑群。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分里三层外三重,置有“观音殿”“大佛殿”“韦陀殿”“雷主殿”等。寺庙门楹上题有颇具诗意的对联:“春水夏云秋风冬雪佛地,晨钟暮鼓朝香夜烛人家”,足以使人联想到当年禅钟声声、佛香袅袅的空灵境界了。众僧于解放初期被遣散还俗,但如此具有文物价值的寺庙建筑群却毁于十年动乱,连寺中诸多文献也遗失殆尽。听到这里,我们都唏嘘不已,老人却平淡如水,仿佛那些盛与衰皆如过眼云烟,他真的超然物外了。

    告别了老人,在往后山去的路上,我们看到许多农舍的基石都取自于寺庙的石基,刻有文字的碑石做了农家的洗衣台,心中不免生出几分落寞。后山原八百亩青杠林早已被砍伐一空,只余草丛中密密麻麻的树桩空对苍穹。在深可及膝的野草丛中,散布着历代僧人的坟墓,但多已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善而坍塌。保存较为完好的十来座坟墓多为光绪年间修建,那些班驳的碑文,记录着高僧们修行向佛的艰辛历程,记录着那些被忘却的岁月。

    下山时,回望那座名存实亡的广积寺,我试图在脑海里描画它的原貌,但找不到丝毫的间构依据。我想,我们乃至我们身后的无数代人,谁也无法修补这段历史,它是属于空灵缥缈的佛界的。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董安君 2012-5-7 05:43
文笔既朴实又美丽,故事令人感慨。文化大革命,再也别来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