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诗歌的产生与发展(二)

热度 2已有 139 次阅读2014-3-6 20:52 |个人分类:李秀亭散文集|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中国, 诗歌

 
 
 
 
 
 
 
说说中国诗歌的产生与发展
 
漯河市李秀亭
 
(二)
 
诗歌的命运与历史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中国的历史,王朝的兴衰,战乱的阴影,必然也给诗歌带来不同的命运。人们总是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成了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影像。春秋之乱,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诸侯之间的血肉相搏,血流成河,终于形成了“战国七雄”。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小“合”,短时间地解决了多少年来诸侯纷争,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的局面,结束了百里为王的纷乱局面。
但是,中国的历史到此并没有结束战争的迹象,而是这七雄之间,又开始了兼并征战。加上兵器的进化,谋士的出现,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些自以为雄的国家,都在做着统一天下的美梦,于是,便形成了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造成了流血漂橹,腐尸遍野的悲惨局面。这七个国家之间,经过斗智斗勇,用战马嘶鸣,剑戟迎面的残酷战争,终于由秦国战败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合”。中国第一次“大合”之后,从此改变了那种对诸侯王的称呼,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由于秦始皇的残酷统治,严刑苛法,导致了中国诗歌的灭顶之灾,至今有所传说的秦代诗歌,也不过寥寥几首而已。但是,历史的发展,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它像滔滔不尽的江河一样,一去不复返的汹涌奔腾着向前推进。秦朝的严刑苛法,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终于有九百不能如期赶到目的地的戍卒,他们以死相拼,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大泽乡农民起义,便拉开了中国又一次分而治之的战乱局面。
这种战乱,最终结果是,霸王别姬,刘邦一统天下。刘邦由一个市井小儿,收获了战乱的硕果,用谋略巧胜骄横一时的楚霸王项羽,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汉高祖”。不过,这个汉高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利用自己手下的谋士,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国法规,采取了果断而对人民宽松的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许多实惠,这样,汉朝便安定多年。汉朝的建立,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文人大可写诗抒怀,而且,官方还专门成立了收集民间诗歌的组织——汉乐府。有了收集民间诗歌的汉乐府,才使《诗经》得以流传后世。汉代还发展了四字句的诗经,创作出了五言的汉乐府。如大家都知道的《孔雀东南飞》,不只是篇幅长,而且比诗经中的不少诗歌更具有创造精神。
汉代不仅诗歌繁盛,而且,诗歌已经开始延伸。我们常说汉代以赋为盛,其实,这赋实际上是诗歌的延伸。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而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风丧胆。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华夏这块土地上的商人开始了世界级的贸易。由于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从此成为了伟大的华夏民族永远的名字。可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壮大,直至发展到顶峰时期,而后便会走向衰亡。汉朝经由西汉、东汉,长达四百多年的统治。因为东汉末年,发生了董卓之乱,公元二二〇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中国历史又出现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局面——三国时期。

三国的鼎立之势,并没有影响中国诗歌的发展,而是更加活跃,出现了“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这种带有历史特点的诗歌。建安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公元一九六年,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相对稳定时朝。统一了北方的曹操,他本人就是一位诗人,于是,中国诗坛上便出现了“三曹”。这三曹指的就是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他们父子三人成了“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的一首《短歌行》,至今令许多国人出口称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鼎足而立的三国和后来的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来至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以“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的诗作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史诗”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和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感伤乱离,心怀悲愤是他们诗作的重要题材,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建安诗歌还在汉诗感情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同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

三国尽管是暂时稳定时期,但是,国家毕竟还是处于一种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规律,分的结果,最后必然还是“合”。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二八〇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西晋统一天下后,诗歌的创作并没有停止不前。虽然看起来只是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姿态,但是,也不能否定国家的再次统一,给诗歌创作和其它文学带来的繁盛机遇。太康(280289)、元康(291299)年间,是西晋文学的繁盛期。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在这个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三张“,即诗人张载和他的弟弟张协,张亢;“二陆”即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即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即诗人左思,这些诗人、文豪,比肩文坛,蔚为兴盛。这八个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不过这时候文坛上的诗作,多为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庙堂气十足。诗歌尚雕琢,艺术形式有所发展。代表诗人是陆机和潘岳。其中左思的作品独树一帜,特具风骨。西晋末年,玄风日炽,玄言诗开始侵入文坛。玄言诗注重玄理的领悟,不注重诗歌语言的琢磨,致使语言淡乎寡味,惹人生厌。与之不同的诗人有刘琨、郭璞。前者承续建安余绪,诗风刚劲有力,后者以游仙诗的独特形式,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避祸遁世的心情。

中国的政治,因为封建统治的原因,皇权高于一切,所以,梦求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可谓层出不穷。正如近日民间依然流传的俗话那样:“世间风水轮流转,皇帝明年到俺家”。公元二九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国西晋王朝发生内乱,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大衰,被胡人入侵,史称“五胡乱华”。胡人终于攻陷了中原以及西晋的首都洛阳,西晋王室几乎被杀光,至此西晋灭亡。后来江南的司马睿,在群臣的拥戴下,于建康称帝,重建晋朝,因为首都在建康,东晋首都和西晋首都洛阳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司马睿建立晋朝史学家称为东晋。西晋国都在洛阳,西晋建都在建康——这就是历史上东西晋的不同。其实,东晋的建立,是中国的又一次大分裂。东晋的建立者叫司马睿,他是司马懿的曾孙。从血缘上讲,属于帝室疏宗。永兴元年,荡阴之战后,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惠帝到邺城,并杀掉了司马睿的亲叔叔东安王司马繇,司马睿连夜出逃。于三〇七年派司马睿坐镇建邺。愍帝继位后,授远在江东的司马睿为左丞相。由于愍帝名司马邺,为避帝讳建邺改名建康。长安陷落前,愍帝派平东将军宋哲捎信给司马睿,表示 “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丞相可摄统万机,还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

西晋灭亡后,在中国的北方先后存在过由匈奴,鲜卑,羯,羝,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国家,史称 “ 十六国 ”,所以这一时代也被称作 “ 五胡乱华 ”。东晋是玄言诗的鼎盛时期。玄言诗的成就不高,直到晋宋之际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田园山水诗的出现,文坛才有了可观之作。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高洁气节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还给我们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诗句。除了陶渊明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仕途坎坷的大文豪江淹。我们平时说的“江淹生花之笔”中的“江淹”,就是此人。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江淹的诗歌,存本有《江淹诗词全集》,计一百三十一首。江淹除了诗歌创作外,他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的又一次大分裂。这些小国,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直到东晋灭亡,隋朝建立,方显同意雏形。不过,这时候北方还有突厥,南方更有陈朝,而且突厥的军事实力要强于隋朝,杨坚并没有办法攻打下陈朝统一中国,是长孙晟(shèng)通过外交、联姻等手段,瓦解了突厥,使其劳于处理内部的事务,才使得隋朝有能力攻打下陈朝统一中国。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在我看来,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大的国家。 
隋朝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短时期的稳定,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隋文帝在公元五八四年,继续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后来治书御史李谔上书指斥南朝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文帝又把这篇奏书颁示天下。这两次诏令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风气,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隋朝前期,有一些原是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曾经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质量虽然不够高,但这类作品在较短时期内先后出现,的确反映了一些新的风气。这里也多少说明了庾信、王褒诗风的影响。隋朝诗人使五、七言诗歌,基本具备了完整的韵律,这就给唐代五、七言近体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唐朝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