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剧《知青》的微词

热度 7已有 358 次阅读2012-12-1 14:30 |个人分类:李秀亭论文集|系统分类:百家杂谈| 知青

 

 

 

 

 

 

 

 

 

 

对电视剧《知青》的微词

 

漯河市李秀亭

 

看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知青》(一.二集),让我这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难免有所质疑。我见过的是从省城下到各县的知青,他们坐着省城欢送他们的汽车,唱着歌,到县城;跳着舞,到基层。最基层的单位,就是当年的生产大队。我们大队的那个知青,他从家里到我们大队时,什么东西都没带,吃、住都是大队安排的。没有具体给他分配活,每天在大队小灶上吃完饭后,就一个人在他的屋子里练毛笔字,大家不要说歧视他了,把他当作宝贝宠着。在我们公社,还有一伙从省城下来的知青,那个大队把他们安排得十分周到。除了每人吃、住安排得十分优越外,还给他们装了电话,买了缝纫机等。那些知青过得十分惬意。

可是,我看了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知青》连续剧,看了一、二集就有不少疑惑。第一,那些知青是到建设兵团的,为什么苦?步行六十里,踩污泥,淌泥河,才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下,走到木桥傍边,吃肉包子,等待马车,结果这班子知青,看到了过去先到建设兵团的知青,在河里冲着油桶,向下游漂去。这时候,这些知青看到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大家一致同意,让那些在河里冲油桶的知青,坐马车走,他们步行到兵团连队去。谁不知道,建设兵团有的是车,何以步行?要知道,到建设兵团,就是安排了一份工作,那些知青可以按月领到薪水,这是多少农村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差啊!尤其不能让人相信的细节是,一个漂亮的上海女知青,落伍了,十分狼狈的,独自一人在泥泞中挣扎,这时候,一个北京的男知青看到了,就去背她,刚刚把她背起来,一听那个女知青说,她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那个男知青就一下子,把她扔到地上去了。这样杜撰出来的细节,真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另外还有两个典型,给人留下了疑点儿。那个出身于民族资本家的上海姑娘,怎么会一个人跟着上海知青到建设兵团去?如果是真的政审不合格,那个站长怎么用蛮不讲理的方式,把那个上海姑娘安排在了兵团连队?据别人说,这个站长是经过长征的,难道经过长征就可以不要组织原则了吗?再说,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政策,不让父辈有问题的学生下乡。当时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难道民族资本家的女儿就可以不下乡,不到建设兵团,留在大都市里吃闲饭吗?这有悖于现实生活,有悖于历史事实。

除了上海女知青的疑问之外,另一个疑问就是,在剧中,突然出现一个流氓打手的形象,敢于在兵团里欺负一个个子矮小的知青,那个流氓打手似的知青,欺负了矮个子知青之后,吃了亏的矮个子知青,还不敢对别人说——连他的姐姐也不敢说。他的姐姐发现有人让她弟弟两腿盘树之后,只是给他弟弟的班长说了一句——以后如果有人欺负她的弟弟,她就会对那个班长不客气了。这句话说了,可是,接着那个矮个子知青,连选铺的权力也被那个流氓打手剥夺了。难道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人敢于在兵团欺负人吗?要知道当时的建设兵团是军事化管理啊!那些连长、指导员干什么呢?他们对连队里的一切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是不可否认的军事化管理。如果在兵团有人敢于欺负他人,首先是连长,不会对具有流氓性质的知情留什么情面的。我料任何人在建设兵团,都不会有这种欺负他人的狗胆。

这里我要说的是,文学艺术——特别是历史性的小说、连续剧,都不能歪曲事实,也许,某些地方确实出现过类似连续剧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历史事实,最大面积的谱写,应该符合当时的主流事实。歪曲杜撰人物和事件的写手,就是历史的罪人。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19700925 2012-12-1 16:44
知道历史真相的人越来越少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