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底层乡下人可望却不可及的“美国梦”

已有 24 次阅读2024-3-9 08:55 |个人分类:影视评论|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熟悉得像是中国人的故事,不幸的原生家庭,一代接一代难以治愈的童年创伤,留给小镇做题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离开家乡。影片一方面怨恨谴责着糟糕的原生家庭,一方面又在家庭温情里难以自拔,同时男主性格里狂躁易怒的那一面也完整地证明了家庭环境的烙印。而正片在男主的面试开始时结束,男主的深情自白与片尾原作者真实照片给出的美好结局看似顺接,却又同样如来自两个时空一般。电影中弥漫的乡愁,不仅是对土地血缘的,还有对过往时代的,而这也是湖南企发文化文案人最常用的题材。

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南俄亥俄州的J·D·万斯是耶鲁大学法学院学生,之前还担任过海军陆战队队员。他眼看就要得到梦寐以求的工作,阿帕拉契山区的老家却在此时出事,使他不得不返回他拼命想逃离的那个家。在家中等着J·D·万斯的是复杂难解的亲情,尤其是为毒瘾所苦、喜怒无常的母亲贝弗。他所面对的一切也让他想起祖母邦尼,也就是他口中的姥姥,她坚韧聪敏,一肩担起养育他的责任。在现实的冲击与过往的回忆间,J·D·万斯也终于了解他的家庭为他的生命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影片的故事与人物都丰满,来回穿插倒叙也并不冗长,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关于自我救赎、关于养育、关于包容,关于教育体系、关于贫富差距、关于文化差异,导演从JD万斯原著中抽出一条故事线,把这所有的问题串起来而没有杂糅散乱,甚至最终仍以纯正的美式价值观“化解”了所有冲突,令人叹服。有一个细节印象很深刻,电影开头的布道广播里讲,美国梦在1997的当下仍然无法实现,而结尾仍然以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来化解这一切,不知道是否是一种讽刺,也许编剧本人,对这一切也并无信心。

导演用一种价值观表达了一种历史的课题,经由一种稠密的痛苦达到一种稀薄的缓解。从误解到理解,从放纵到清醒,从懈怠到勤奋,从乡巴佬到上流社会人士,努力不是为了忘本,远离自己曾经怨愤、嫌恶的亲人,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变好的可能,努力是为了亲近、爱以及更好的生活下去。原生家庭的痛苦记忆不应该成为拒绝原谅的理由。有很多事并不为自我掌握与认识,也无法知悉它的全貌的,为此应当保持理解。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是一部很感人的一部作品,也许是因为根据男主自传改编的,所以对他自身的努力没有详细描写,更多的聚焦在家庭背景上。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男主能走到这一步,他的努力和自律是可想而知的。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和坚持去换取的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机会,但不努力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位普通律师的回忆录,没有或者也没有能力去探讨美国的社会矛盾或阶级跨越,他只是把回忆和感受记录了下来,也许能够给同样出身的孩子一点希望和指引,我想这就足够了。

这部影片其实是面镜子,如果你站的角度更偏向母亲或者外婆,会觉得这片子简直充满偏见甚至略被歧视。但如果站的位置更偏向男主,解决自己的困惑以及能和故乡和解是多么不易这件事又非常非常真实。岁月洗礼的三代人,却始终有根无法除去的刺扎在心底。无论家搬去哪里,成长到了哪个阶段,原生家庭的那段阴云永远笼罩在头顶,喘不过气。但漫漫旅途无论我们在自己的小窝里积累伤痕或收获暖意,但仍不会放弃的是生活给予的每一次阶级跨越的尝试,这碗看似浓度极高的鸡汤之中掺杂着悲凉、哀伤的苦涩味道。

原生家庭的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的生活的。他们受到家庭的伤害,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自甘堕落,交友不慎,混吃等死,这些都是他们大多数人最后的归宿。就连拥有选择的权利,都是可望却不可及的梦。即便他们飞上枝头变凤凰,在上层人的眼中,他们仍是“低人一等”。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他们而言真的是难上加难。他们唯有努力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才有希望在两代甚至三代人的人生来逆天改命!这就是乡下人真正的悲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