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西塘

热度 4已有 671 次阅读2023-6-25 17:30 |个人分类:山水品味|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早慕西塘古镇之名,本打算去小住几日,可惜机缘不巧,只得了半日草草看了一眼西塘。

相传西塘曾是古时吴越两国相争之地,于是便有了“吴根越角”之称。如今千年沧桑之后,小镇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明清风格。江南水乡的韵味十足,粉墙黛瓦,依水而立,随处可见通向水边的石阶、临河的风雨长廊还有为赏水而刻意设建的木石条凳和美人靠。衬托着水乡人对水的那份特殊情感。

 江南人自古就有依水而居的习俗,倒不是因为富裕了要盖个临水的宅子看看风景,不像今天搞什么“海景房”、“水景房”卖上个好价钱。而是水乡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不仅洗衣洗菜等生活日常吃用离不开水,而且生产、出行也离不得水,就连人际交流也与水有关。清晨随着水乡的醒来,女人们会在河边淘米洗菜准备做早餐,等到男人们下地干活,她们又会到水边洗涮衣物,在劳作之间说说街长里短。跑运输的,作买卖的会乘着小船晃晃悠悠地在水上驶过,不时地与水边、船上的人打着招呼。月上枝头,人们又喜欢临水品茗煮酒,说不完的新闻旧事,道不够的岁月古今。于是就有了关于水的文化,这文化又滋养了水乡,也就有了水乡走出去的代代名人。据说这里曾经出过19名进士,31位举人。明代以来被记入史书的9人,103人有著作留世,可见小镇早就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馨香里了。

水是维系水乡的命脉,自然就成了水乡建筑围绕的中心,所以水乡的景点又大都在水边,诸如纽扣博物馆、瓦当馆、木雕馆、百印馆、百扇馆等等,都是一面临街,一面傍水,入馆参观自街面而入,在馆内又透过临水的门窗看到水上的风光,时隐时现又若即若离,虽是曲径回廊重叠往复,又总有通向水边的街口、门口和窗口,而这些街口、门口和窗口又点缀的恰到好处,让人不禁感觉江南人临水而设的那些个门窗街廊是那么的匠心独运,又那么的朴实自然。

匆匆地走过几个展馆,印象都不大深,已故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家那个老宅子,现在做了倪天增纪念馆,给当今好官办纪念馆的情况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倪市长为官一任功德圆满,为故里百姓认同并怀念。还有百印馆那个黑色的半米高的门槛也属少见,显然证明了宅主的殷实。然而那些沿街开设的形形色色的店铺却与各地景点模式相仿,尽管商品摆得琳琅满目,却是少有人问津。倒是那条号称全国最窄的胡同——石皮弄一时挤满了人,游人排着队走进去,又一块转身走出来,体验一下狭窄的感觉。

水乡观光离不开水,依水而建的明清古宅,沿水而起的风雨廊棚,跨水而立的各色石桥是水乡古镇的特点,而西塘是两条小河穿镇而过,水边蜿蜒近2000米的烟雨长廊号称是江南之最。最初是一家一户在门前修建的遮雨棚,后来乡邻纷纷效仿,于是相互连接越连越长,水乡人将它称为烟雨长廊。这种廊棚一面临水,一面是商铺,无论在晴雨天,都会将游人、商贾和街坊邻里汇聚在一起。在这长长的廊棚里慢慢地踱,看着波光潾潾的河水,听着店家吴越方言的叫卖,品着小镇特色点心,感觉着那闹与静相得益彰地和谐,不由地心生一分亲切,一分惬意。

小镇西边那座七老爷庙,给人的印象很深。七老爷庙又称护国随粮王庙,相传明崇祯年间,西塘一带闹饥荒,当年朝廷一位金姓督运使押皇粮船队由此经过,见饥民遍野,遂将皇粮尽施与民,自知难逃国法,就在西塘雁塔湾投河自尽。得救的百姓感戴金督运使救命之恩,在河边建庙纪念,因金老爷在家行七,此庙也就叫七老爷庙。朝廷闻讯后为笼络民心,追封七老爷为护国随粮王。从此七老爷庙香火不断,每年五月初七老爷升天日,百姓会云集庙中敬香,庙里也会制作面点散发给信众,以此延续当年七老爷济贫济困的传统。可见民知恩而世代不忘,官恤民而千古流芳啊!

离开的时候天下起了雨,濛濛细雨像烟像雾一下子把小镇变得模糊了。其实在西塘看到最多的是红灯笼,在河上、在船上、在廊棚、在小街所有的店家都挂着红灯笼,想来到了夜晚,在无数红灯笼的映照下,会将这水、这街、这桥、乃至这人连同这丝丝而落的雨都罩在红色里,如梦如幻,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yingheweng 2024-4-4 18:09
欣赏佳作。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