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已有 31 次阅读2018-4-14 12:56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1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

 

    第一节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就是指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长远的总体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建国一百周年时的经济发展预计达到的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里所说的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中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就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为之奋斗并坚决实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

    一、实现我国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并占优势地位的过程,也就是用工业武装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使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斯大林在谈到苏联工业化时指出:使我国工业化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就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建立并发展我国的工业。(《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157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原则,有计划地改组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而在未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前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经过一段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并用工业武装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逐步实现工业化,补上工业化这一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前一类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未夺取政权;而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原来的基础都是未实现工业化的前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说,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所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历史课题。

    我国解放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这就注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很低的,实力是很薄弱的,任务是很艰巨的。自建国初期,我国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以后,我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截止1986年底,我国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2%,到1987年末,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农业总产值,首次居于优势地位。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还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还是农民,居住在条件落后的农村,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我国工农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还处于世界后列,我国的交通、邮电、能源、科技等都很落后。因此,我国工业化的路程还很长,任务还很重,必须为之不懈地努力。

    二、实现生产商品化

    生产商品化就是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而商品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我国的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为主转化为商品经济为主的过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已经表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形态必然从自然经济形态转化为商品经济形态,将来再实现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也是将来过渡到产品经济的基础条件。有些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可以逾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由奴隶制或封建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各国经济发展都不能逾越商品经济阶段,不能直接由自然经济过渡到产品经济。因此,实现生产商品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我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我国解放以后的很长时期,农村经济和部分城市经济仍然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工农业产品的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走上了商品化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还未完成,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社会总供给不适应社会总需求的状况未得到完全解决。因此,我国工农业和其它部门产品的商品率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商品化程度,仍是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实现生产商品化,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要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通过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企业增强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真正转向商品经济的轨道。其次,要完善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生产商品化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化,市场不发达就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因此,要实现生产商品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不能是封闭的,而必须是开放的;不能是垄断的,而必须是竞争的;不能是单一的,而必须是多样化的;不能是分割的,而必须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发展和完善传统的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要发展和完善新兴的技术市场、劳务市场、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产权市场、信息市场等。不仅要发展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而且要发展个体企业、私营企业、集市贸易等自由市场。总之,要使市场化适应并促进商品化的发展。再者,要使宏观调节逐渐由直接调节为主转为间接调节为主。要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逐渐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自觉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生产商品化。

    三、实现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就是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企业协作范围愈来愈广,生产愈来愈摆脱个人性质而具有社会性质。

    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1)生产组织社会化。即由原来的个体劳动发展为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这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之后便出现各类企业、公司、集团公司等社会化生产组织。(2)生产过程社会化。即由原来的单个人生产产品发展为整个社会联合起共同生产同一产品,使社会生产成为多个企业相互联结的整体。(3)生产协作社会化。即从各生产企业专业化生产协作,发展为全国范围的统一市场或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市场。

    实现我国生产社会化,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组织生产力方式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首先,要克服现有企业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组织状况,大力发展企业产品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其次,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封锁,大力发展横向联合,使企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最后,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参加国际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四、实现生产现代化

    生产现代化就是指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逐步从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的过程,就是充分运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赶上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过程。

    生产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三性的概念:(1)生产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指个别产品、个别企业、个别指标、个别地区和部门的先进水平,而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一系列综合经济指标所达到的先进水平。(2)生产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代的生产现代化具有不同的标准要求,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前进,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现代化的标准也不断提高。(3)生产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把本国现在的生产水平与本国过去的生产水平相比,而必须与当代世界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相比。只有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才能够算得上实现了生产现代化。因此,生产现代化在全世界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而不能是各国有各国的不同标准。

     生产现代化是一个体系,就其不同部门来看,它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就其不同内容来看,它包括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管理现代化。

    以上所述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是一种广义的四化,它比狭义的四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内容更广泛、任务更艰巨、意义更深远。在这广义的四化中,各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承、有机结合的。其中,工业化是物质基础,现代化是基本内容,商品化和社会化是组织形式。把这广义的四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此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1988、8、1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振岳、吴秉今、刘润良、杨军,统纂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2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

 

    第二节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大约一百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多年中,我国政府也曾几次制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964年和1975年的两届人民代表大会都明确指出,在二十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致使这些战略目标不能如愿以偿。因此,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步骤,是从1979年开始到下个世纪中叶的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一、第一步:由贫穷走向温饱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后,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始了由贫穷走向温饱的伟大工程。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为止,九年间我国经济建设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取得了举世嘱目的巨大成就,基本上摆脱了贫穷,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具体指标如下:

    1、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1978年为3470亿元,1987年为10920亿元,增长1。7倍,

    2、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1978年为5634亿元,1987年为18227亿元,增长1。7倍。

    3、国家财政收入翻一番。1978年为1121亿元,1987年为2260亿元,增长1倍多。

    4、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首先,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1978年为134元,1987年为463元,增长2、4倍。其次,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看,1978年为316元,1987年为916元,增长2倍。再者,从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看,1978年为614元,1987年为1500元,增长1、4倍。

    5、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趋向协调。九年间,我国农、轻、重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都进行了适当调整,趋向比较合理。其中,农、轻、重总产值的比例,1978年为24、8:32、5:42、7,1987年为26、4:35、1:38、5。

    6、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重为49、2:50、8,非农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7、教育和科技事业欣欣向荣。全国高等、中等、初等教育都有很大发展,科技队伍迅速成长,科技成果显著增多。其中,高等学校八年累计毕业生为475、3万人,超过了从1953年至1978年26年的总和数量。

    8、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978年企业留利占利润总额比重为3、7%,1986年上升为42、4%;九年中企业累计向国家财政上交利润突破一万亿元。1986年农村工农业产品商品率为63、3%,其中,农副产品商品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1986年的58%。

    9、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出口贸易总额,1978年到1986年增长2倍多,从居世界第28位上升为15位。九年间,我国向国外筹措资金206亿美元,建立了7700个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

    10、城乡人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978年为175元,1986年为45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86%,平均每年增长8、1%。全国居民储蓄存款,1957年为35、2亿元,人均5、4元;1978年为210、6亿元,人均21、9元;1986年为2237亿元,人均223元。

    以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处于世界后列,人民温饱问题还只是基本得到解决,全国还有4%的人口尚未实现温饱。因此,我们没有任何可以自满的理由,必须在彻底摆脱贫穷实现温饱的基础上,为实现小康而继续奋斗。

    二、第二步:由温饱走向小康

    人民温饱得到基本实现,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到本世纪末,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了第二步实施过程,即在温饱的基础上走向小康。所谓小康,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城乡人民普遍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给有余的生活。那么,到本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底是个什么景象呢?党的十三大报告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致的蓝图:

    1、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社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值大幅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上升。据世界银行统汁计,我国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32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1986年己上升为第七位。如果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预计本世纪末可上升为第五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297美元,居世界第133位;1986年为483美元,居世界第124位;预计到本世纪末可达到910美元,居世界第100位之内。

    2、在技术进步方面的目标是:工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接近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农业技术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个别行业的技术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的水

平。

    3、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目标是:城乡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普及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职业教育。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专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4、在生活消费方面的目标是:人民群众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衣、食、住、行有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丰富多采,健康状况有较大提高,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

    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太差。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有所进步,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要求:

    第一,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中求增产、求节约、求速度、求效益,把我国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讲求产品适销对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适销对路,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也是决定社会经济效益的微观基础。继续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应有之义。

    第三,降低物质和劳动消耗。必须改变目前生产消耗大、产品成本高的落后局面,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缩小在这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要确定适宜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使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第五,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益。我国的资金和资源相对不足,与现代化建设要求很不适应。为此,必须努力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益,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以上所述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使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这是我们这条新的发展战略的实质所在。

    三、第三步:由小康走向富裕

    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之后,从21世纪第一年开始,我们将用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向比较富裕的目标迈进。完成这一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条件,我们对第三步的战略目标大体预测如下:

    1、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两番半。从我国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所取得的成就看,在本世纪内

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到2000年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在下个世纪五十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两番半是不成问题的。到那时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60000亿美元以上,我国在全世界所居位次,将从本世纪末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三、四位。仅次于美国、苏联和日本。

    2、我国人口将控制在15亿人之内。我国目前人口正以每年0、15亿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0年达引到12、5亿人口。如果我们的计划生育继续坚持的话,我国人口到下个世纪五十年代将控制在15亿人之内。随着人口数量的优化,我国人口质量也将得到很大提高。那时候,我国人口将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寿命、高智力、高就业这样一个三低三高的良好状态,我国人民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将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3、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低把全世界国家分为四个等级:一是不足4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二是400至1500美元的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三是1500至3000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四是3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80年为297美元,被列为低收入国家;1986年达到483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00年计达到15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到下个世纪五十年代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此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1988、8、1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振岳、吴秉今、刘润良、杨军,统纂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3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

 

 

    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措施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肩负着双重的任务,我们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步伐。为此,我国在本世纪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措施应当是:第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二,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第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一、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生产方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归根到底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和管理落后,只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首先,拿农业来说,我国耕地只占世界7%,而我国人口却占世界22%;世界人均耕地5、5亩,而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5亩。在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我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达到了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再往前走,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就必须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否则,就不可能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在人口继续增长的情况下,可能连温饱水平也不容易保持,更谈不上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进。其次,拿工业和其它部门来说,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大,其原因就是技术和管理落后。如果不改变目前陈旧落后的设备和工艺,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诸多矛盾也难以缓解,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的发展难以为继。再者,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过去曾经失掉了前几次技术革命的机会,使我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好几十年。现在,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急起直追,就无法缩小我国在经济技术上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一切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那么,怎样加速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呢?

    第一,要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经济,要立足我国实际,放眼世界,选准科技发展的重点。要着重推进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使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主干部分的技术面貌有明显改善;积极推广普遍适用的科技成果,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此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技术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力发展软科学。

    第二,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因为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没有科技人才,科学技术就不能迅速发展;而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人才就不能大批涌现。因此,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大力加强智力开发。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好高等院校、中专学校、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学校,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为此,要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现代科学技术,不仅需要有科技人才发明创造,而且需要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劳动者掌握使用。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大业。一定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

    二、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实现社会供求平衡

    合理调整和改造我国产业结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其一,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必须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使之与国力相适应。然而,只有经济总量上的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经济结构的平衡,只有在经济结构上实现了平衡,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才能协调,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其二,经济结构合理化是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向小康水平前进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速度加快,对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要求愈益迫切。同时在生活消费方面,居民对档次较高的消费品的需求增大,选择性明显增强。然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很不适应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

调整和改造。其三,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在世界经济史上,蒸气机、电子技术和原子能的发明和推广,都曾引起过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改造。当今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适应这个新的形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我们不仅要在传统产业中注入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在更高技术基础上改造传统产业,而且要发展我国的高科技新兴产业,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的主要方向是:

    第一,坚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比较落后,发展还很不稳定,加强农业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争取在本世纪末粮食产量有较大的增长,同时要使林、牧、渔业有较大的发展,使乡镇工、商业有较大的发展。为此,必须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经济布局,以保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制,积极鼓励兼业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地方财力要更多地用于农业,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治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使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第二,在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消费品工业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业,对于保证人民的温饱水平和继续向小康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不可放松。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制造生产资料和创造生产建设条件的,它对于增强国民经济后劲,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适当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抓好。首先,要加快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其次,要努力振兴机械、电子工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装备,推动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再者,以积极推行住宅商品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建筑业,使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当然,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不能孤立进行,要同其它方面的发展相协调。

    第三,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是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产业,它包括商业、供销、物资、外贸、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安排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活跃城乡市场,有利于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凡是有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方,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地区布局上,既要重点发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发,使不同地区都能各展所长,并通过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结构。为了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国家要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组织结构政策,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进行干预和调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证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使社会对积累和消费的总需求同国民收入总供给保持平衡,是搞好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力求保持

社会总需求同国民收入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调整和控制社会对积累和消费的总需求同国民收入总供给的平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过我们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已基本协调,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间的关系趋于正常。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社会总需求仍然大于社会总供给,国民收入超分配使社会总需求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时膨胀并互相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投资基金转化为消费需求,从而使消费基金过快增长;而消费需求的膨胀又进一步要求扩大投资,从而促使投资进一步膨胀。于是,

消费需求膨胀和投资需求膨胀二者相互推动,造成了社会总需求的盲目膨胀。因此,控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做到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等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必须适当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使之与我国的财力和物力相适应;必须合理掌握生活消费增长的幅度,使之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在各项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审时度势,自觉地及时地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平衡,以经常性的小调整来避免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大调整;对目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种种挥霍浪费、奢侈成风的现象,必须坚决加以制止,要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对目前出现的某些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必须采取坚决措施进一步加以控制。与此同时,要大力增加社会总供给量,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使我国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三、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社会经济制度和国情如何,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要敞开大门吸收国外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取得国际的支持援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参与国

际经济大循环,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为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扩大对外商品贸易。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参加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一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意义:扩大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国际商品交换,换回我国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原材料和其它短缺商品;可以发挥国内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的潜力,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可以使我国企业面对国际竞争,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扩大对外商品贸易方面,关键因素是提高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和扩大出口。只有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能够大批量地出口创汇,我们才敢于大胆地进口外国的商品,我们的外贸往来才能搞活。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商品贸易,必须加快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给予外贸企业应有的自主权,使之成为自负盈亏和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我国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和见效快的出口产业和产品;必须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多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以争取出口贸易较快地持续增长。

    第二,扩大对外技术交流。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两个方面。我国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技术输出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从总体来说是较低的。因此,还不能有大量的技术输出,而技术引进则是技术交流的主要方面。我国技术引进工作的原则是:(1)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注重经济效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既要看需要,又要看可能,要考虑国内的配套能力和利用能力。在确定引进项目时,一定要做到各方面的综合平衡,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使引进技术的规模与我国国情相适应。(2)要把引进的重点放在适用技术和关键设备上,引进技术必须与我国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凡是国内具有一定配套能力的,就不要引进成套设备,而应当引进关键设备;凡是国内已有的技术或已引进的技术,就不要再重复引进。(3)要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对于引进的技术,特别是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领会实质,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国外技术进行改造和修正,并创造出我国自已的新技术。

    第三,扩大对外资金融通。我国的对外资金融通,包括资金输入与资金输出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对外投资量比较少,而引进外资则是大量的。当前,各发达国家游资很多,都在寻求安全有利的投资场所;而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因此,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大量引进外资,补充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当然,从外国吸收资金,就对方来说是资本输出,是为了获取利润。所以,我们利用外资,就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是为了我国经济的振兴,利大于弊。在引进外资上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根据我们的配套能力、接受能力和偿还能力,适当引进。为了吸收更多的外来投资,我国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立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使外国企业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经营企业。

    第四,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如劳动力出国承包建筑安装工程,科技人员出国讲学和技术服务,为国外提供运输、通讯业务和旅游服务,吸引国外科技和管理人员到我国进行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劳动就业不足。因此,大量组织我国劳动力出口或其它劳务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我国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对于这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我们应当坚持下去,获得更大的成效。

    第五,扩大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逐步扩大的。1980年,我国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营口、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5个沿海城市;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7年,中央提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外国原材料和技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这样,在我国就初步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此,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以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为先导,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沿海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加速全国各地对外开放步伐,加速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此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1988、8、1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振岳、吴秉今、刘润良、杨军,统纂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