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总体构想

已有 40 次阅读2018-4-6 17:39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总体构想

 

    人口城市化——农村和农业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的过程,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和不可逾越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加速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又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一条中国式的人口城市化道路,乃是摆在我国人口经济学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一、人口最优化与人口城市化

    人口最优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都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都达到最完善、最优良的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人口最优化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在目前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人口最优化的具体标准大致为:(一)实现低出生率;(二)实现低死亡率;(三)实现低自然增长率;(四)实现高寿命;(五)实现高智力;(六)实现高就业;(七)实现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的各自合理化和综合合理化。

    实现人口最优化,要求我们做好经济的、科技的、卫生保健的等多方面的工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实现人口城市化,则是一系列措施中的带根本性的重要措施。这一点,不仅为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城市化实践所证明,而且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实践所证明。

    1、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优化。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1年这32年中,我国人口平均年出生率,城镇为0、36%,农村为0、56%。其中,50年代,城镇约为0、55%,农村约为0、65%;60年代,城镇约为0、35%,农村约为0、65%;70年代,城镇约为0、25%,农村约为0、5%;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城镇约为0、15%,农村约为0、3%。

    2、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人口死亡率的优化。  据1954年到1984年3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口年平均死亡率,城市约为0、6%,农村约为0、76%;婴儿死亡率,据1982年统计,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城市分别为1、488%,1、793%和1、711%;而与它们相近的河北、江苏两省分别为1、943%和2、913%。更有甚者,城市化水平最低的青海和新疆两省,婴儿死亡率达到8、392%和10、8%。

    3、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人口寿命的优化。据1982年统计,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为67、88岁。其中,城市为70、63岁,农村为66、89岁。从各省市的寿命差别来看,平均寿命为70岁以上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广东、广西、山东等八个地区,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4、38%;而平均寿命为65岁以下的云南、贵州、四川、青海、新疆等五个地区,平均城市化水平为15、79%。

    4、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人口智力水平的优化。据1982年统计,12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率,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平均为13、8%,而其余26个省、区平均为25、5%,最差的云南和西藏两省、区则达到47、2%和52、6%。

    5、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各国三次产业在业人口比例来看,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美国依次为2%、32%、66%;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泰国依次为76%、9%、15%;我国城市化水平居中,三次产业在业人口比例为69%、19%、12%。从我国国内城乡三次产业比例来看,城市当然要优于农村,因为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而城市则是以非农产业为主的。

    综上所述,在人口优化的诸项指标中,城市都优于农村。因此,加速人口城市化,对实现人口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化模式与人口的迁移

    世界城市和人口发展变化的历史事实表明,各国人口城市化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有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人口城市化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带规律性的一般模式。这个模式的内容大致如下表:

 

                     人口城市化模式

    ———————————————————————————————————————

         城市发展阶段 人口迁移形态    次序    城区      郊区     城市圈    城圈外

   ————————————————————————————————————————

          第一阶段      人口城区化     A       +         -     +         -

                           B       ++        +         ++       --

        ————————————————————————————————————

      第二阶段       人口郊区       C       +        ++          ++       --

                           D       -         +         +        -

        ————————————————————————————————————

      第三阶段      人口郊区化      E       -         +        -        +

                           F       --        -        --       ++

        ————————————————————————————————————

    注:上表中,+表示人口增加,++表示人口大幅度增加,-表示人口减少,--表示人口大幅度减少。

 

    从上表所示的城市发展三个阶段和人口迁移的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人口城市化的确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

    第一阶段——人口城区化。所谓城区,就是城市的中心区域。它一般包括老城区和新城区两部分:老城区就是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的中心区域,新城区就是城市发展中后期向外扩张而形成的新的中心区域。人口城区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和郊区大量地向城区迁移,使城区人口数量增多、密度加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在初期,人口从

农村和郊区向城区迁移,致使城区人口数量增加,郊区和农村人口减少。到后期,农村人口在继续大幅度地向城区迁移的同时,也向郊区迁移,致使城圈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圈外人口大幅度减少。这个阶段人口变动的总趋势是:城区←郊区← 城圈外

    第二阶段----人口郊区化。所谓郊区,就是围绕在中心城市以外的,但又是城市圈以内的区域。它是一个动态的可伸缩的区域:它会因城区的扩张而使区域缩小,又会因城市圈向农村扩张而使区域扩大。所谓人口郊区化,就是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圈内的同时,城区人口由于处于饱和而逐渐向郊区迁移,致使郊区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在初期,城市圈外农村人口继续大幅度向城圈内迁移,使城区人口一般增加而郊区人口大幅度增加,使整个城市圈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后期,城区人口和城市圈外农村人口同时向郊区迁移,使郊区人口继续增加,城区人口开始减少,城市圈人口继续增加,而城圈外农村人口继续减少。这个阶段人口迁移的总趋势是:城区→郊区←城圈外

    第三阶段----人口圈外化。所谓圈外,就是城市圈外,是指城区和郊区以外的广大区域。城市圈外,既包括城圈外广大农村,又包括其它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圈。在城市化的前两个阶段中,向城圈内的城区和郊区迁移的城圈外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而在城市化的第三个阶段中,城圈内人口向城圈外迁移,则主要不是向城圈外的农村迁移,而主要是向城圈外的新城市圈迁移。因此,所谓人口圈外化,就是人口不断地从老城市圈内向圈外的新城市圈迁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在初期,城区人口向郊区和城圈外迁移,使城区人口减少,而郊区和城圈外人口增加。到后期,城区和郊区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圈外迁移,使城区和郊区人口大幅度地减少,而城圈外人口大幅度增加。这一阶段人口迁移的总趋势是:城区→郊区→城圈外。。

    上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现象,虽然看起来十分复杂,但是实际上并不混乱。它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有秩序地流动的。在第一阶段,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和郊区向城区流动,其方向是趋向城市轴心的;在第二阶段,人口主要是从城区和城圈外向郊区流动,其方向既有趋向城市轴心的,又有背离城市轴心的;在第三阶段,人口主要是从城圈内向城圈外流动,其方向是背离城市轴心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以城市轴心为基点来观察分析城市化中的人口流动趋势,就可以把人口城市化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集聚型人口城市化。其特征是人口向着城市轴心方向流动,它既包括人口从城圈外流向城圈内,又包括人口从郊区流向城区。这一类主要发生于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

    第二类,是扩散型人口城市化。其特征是人口背着城市轴心方向流动,它既包括人口从城圈内流向城圈外,又包括人口从城区流向郊区。这一类主要发生于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人口城市化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表现为集聚型,有的表现为扩散型,有的以集聚为主扩散为辅,有的以扩散为主集聚为辅。至于某一国家某一城市某一时期的人口城市化究竞应选择哪一种类型,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人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各国人口城市化的具体实际决定的。

    三、我国的基础与城市化道路

    实现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考虑我国现实的客观基础。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现实基础,是底子薄、起点低、困难多、任务重。其具体表现:一是我国总人口过多,列世界首位,这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的基点是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198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这个速度分别是苏联的1、6倍,美国的1、5倍,法国的3倍,英国的12倍,它提醒我们,对人口的分析研究必须瞻前顾后。三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3倍多,它意味着我国人口城市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四是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我国东南部15个省市为476人/平方公里,而西北部14个省区为86/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5、5倍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人口城市化必须考虑人口地域分布的具体情况。五是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据1984年统计,我国城镇人口达到了33,006万人,占总人口的32%,但是,城镇人口中的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非农业城市人口只有11,037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0、7%。这说明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只达到了10、7%的程度,还有89、3%的人口等待着城市化的到来。

    我们要走一条中国式的人口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总的来说就是把人口城市化的一般模式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1、小城镇:要走集聚城市化的道路。这里所说的小城镇,是指县城和建制镇。虽然它没有取得标准城市的资格,但由于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中心,实际上起着乡土城市的作用,因此,我们的人口城市化必须从发展小城镇起步。具体途径是:(1)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长远规划,在节约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小城镇建设要向小城市的规模逐步过渡。(2)利用小城镇有利的基础设施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对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资金、技术、占用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4)凡是在小城镇有稳定的职业并与农业脱钩的农民,都可以允许他们迁入城镇居住;(5)小城镇要实行全方位开放,不仅对本乡本县开放,而且对外省市农村和城市居民全面开放,以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物资交流。

    2、小城市:要走集聚为主扩散为辅的城市化道路。小城市大都是正在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潜力很大,生命力强,因此要以人口集聚为主。这就要求小城市在人口迁移方面要采取开放的、灵活的政策。其中包括:(1)充分发挥城市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功能,吸引农村和郊区的人口进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允许农民在城市中心区购买商品房或租房居住,对于进城居住时间较长(例如五年以上)又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允许他们迁居城市;(3)允许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职工进入小城市就业并居住,同时,有计划地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小城市,建设小城市;(4)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加强市政建设,注意环境保护,以增强城市轴心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在集聚人口的时候,要尽力避免城区人口的盲目膨胀,特别要注意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要有计划地将城区的工业企业及其职工向郊区扩散,积极地发展郊区和新城区,不断地扩大城市圈,使小城市在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向中等城市规模发展。

    3、中等城市:要走集聚和扩散同时并举的城市化道路。中等城市大都是在一个地区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城市,它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媒介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的人口政策应当是集聚和扩散同时并举。一方面,要鼓励人口集聚。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各种功能,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凝聚力;要为进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城市居住;对于进城就业时间较长(例如十年以上)并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允许他们迁居城市。另一方面,又要鼓励人口扩散。要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建设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郊外居民区。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一部分居住拥挤的居民从城区向郊区迁移,而且能够促进那些不适合在城区的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

    4、大城市:要走扩散为主集聚为辅的城市化道路。大城市都是一个较大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城市。由于这些城市发展时间较长,城市规模较大,人口集聚大都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因此,应当以人口扩散为主和人口集聚为辅。其主要途径是:(1)要建设好郊区,使郊区逐渐城市化,使新城区不断扩大,以利于老城区人口向新城区和郊区扩散,使城市圈扩大。(2)老城区较大工业都要迁到郊区,新建的工业企业也要建在郊区。(3)要在郊区建设生活设施齐全的职工通勤区,以缓和城区居民密度过大的状态。与此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和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放宽城市间人口迁移政策,有节制地吸收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临时性和流动性的服务行业,在自理口粮的前提下,允许有稳定职业的农民进城居住。

    5、特大城市:要走扩散城市化道路。我国现有的特大城市,都是历史比较悠久,经济比较发达,在国内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都已达到或接近饱和和外溢的程度,加上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过猛,一旦稍有松懈,会有失控的可能。因此,这些城市应当坚定地走扩散人口的道路。具体途径,除了与大中城市人口扩散所采取的建设郊区、扩大新城区、疏散工业等共同措施之外,还有:(1)发展卫星城,扩散中心城市的功能,卫星城以集聚人口为主,以各种优于中心城市的产业和生活条件,吸引人口从特大城市向卫星城迁移。(2)要以特大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扶持和培植新的城市圈,并鼓励人口从特大城市向新的城市和城市圈迁移。(3)要加强城市之间的横向联合,相邻的若干大中小城市通过经济协作,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城市带城市群。(4)要发挥特大城市的辐射力,发展多层次、网络型、开放式的城市经济区。以特大城市组成一级经济区,以大城市组成二级经济区,以中小城市组成三级经济区,下面是若干小城镇及其所联系的广大农村。这样,在全国形成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纵横交错的动态城市经济区系统,它将大大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避免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的种种弊端在我国重现,逐渐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来。

    注:文中所列数字来源于人口研究1986年一至六期。

 

   ( 此文发表于1988、4、15  城镇经济研究1988年第二期,黑龙江省城市经济学会主办。署名王振岳,佳木斯市委党校。又发表于1988、5、25 学术交流1988年增刊第二期,人口科学论文专辑。署名王振岳,佳木斯市委党校。获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