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热度 1已有 37 次阅读2018-3-28 17:43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大大超过了总需求,在农村三亿多劳动力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

力成为剩余。并且,根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若干年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给我们经济界和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急需我们加以研究、讨论和解决。本文拟就这一现实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相对性。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不是绝对的剩余,而是相对的剩余,是相对于以前城乡各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来说,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出现了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量随着总人口数量的增减而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量随着城乡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而不断变化。这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是有条件的,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差额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是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虽然是农村普遍的现象,但是,并不是说,全国农村各个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人多地少或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劳动力有剩余或剩余较多些;而人少地多或产业发达的地区,劳动力剩余较少些或没有剩余。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全局性的剩余,而是局部性的剩余。

    三是结构性。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其余各产业如农村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劳动力不但没有剩余,而且严重不足。因此,农村劳动力剩余实际上是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之间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剩余不是整体性剩余,而是结构性的剩余。

    四是流动性。我国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劳动力剩余量也是不同的。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实质上是流动性的剩余,而不是固定性的剩余。

    五是潜在性。在我国农村,由于每个农民家庭都有一定数量的承包土地或其它生产经营项目,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因此,即使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也不会表现为某几个劳动力没有一点活可干,而常常表现为一个人的活几个人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活干,都有一定的收入。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潜在性特征。

    二、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有某些不正常的原因,也有一些正常的原因。

    从不正常原因来看,主要有三点:

    1、农村劳动力无计划盲目增长。劳动力的基础是人口。由于过去人口无计划盲目增长,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的无计划盲目增长。当农村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时,就产生了剩余劳动力。

    2、农村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半地。建国以来,我们虽然在垦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城乡建设和修路等占地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使耕地减少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耕地增加的速度。因此,耕地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有下降的趋势。

    3、农村产业结构过分单一。过去,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上,只重视农业,忽视工业和商业;只重视种植业,忽视林、牧、渔业;只重视粮食生产,忽视经济作物生产。这样,造成农村产业单一化,粮食生产以外的产业都十分薄弱。因此,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得不到及时安排,便形成剩余劳动力。

    从正常原因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具体原因是:

    1、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样,完成全年农业工作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了。于是,一部分劳动力便成为剩余。

    2、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使机器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进而使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使剩余劳动力增加。

    3、由于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发展,从而,使农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弱,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既是农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产物。对于前者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越好;而对于后者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少越好。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但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

    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其它产业转移,虽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转移的具体路子是各不相同的。

    在美、日、英、法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是通过失业破产农民盲目流入大城市实现的。这种转移方式给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大城市人口盲目膨胀,劳动力出现新的剩余,使城市失业率提高,工人贫困面扩大,社会犯罪率上升。这不仅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也加深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对立。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这条路,在我国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的。这是因为:(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太多,有一亿多劳动力等待转移,这是我国现有大城市所无力承担的。(2)我国大城市本身多年来积聚的待业人员和每年大量新增的劳动力,都有待于妥善安排。(3)如果在大城市扩大就业,就必须新增生产项目投资,而国家投入大城市的建设资金是有限的不足的。(4)单纯地扩张大城市劳动力和人口,会带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社会问题。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当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这条路子概括起来就是: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

    所谓就地转移,就是在剩余劳动力所在的本村、本乡、本县经济活动区域内进行转移,这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因为它既有利于劳动力充分合理就业,做到人人有事做,又有利于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事事有人做;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防止劳动力供求的大起大落,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团结,防止出现动荡局面。

    所谓异地转移,就是剩余劳动力从自己原所在的村、乡、县转向其它的村、乡、县,以及大中城市。这种形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辅助形式,它是次要的、补充的形式,但又是不可缺少和有益的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搞活劳务市场,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有利于搞活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四、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我们不但要向生产的深度进军,而且要向生产的广度进军。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首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小。因此,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实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综合经营。为此,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调整好种植业结构,要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逐渐提高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第二步,要调整好农业结构,要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逐渐提高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第三步,要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逐渐提高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总之,只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搞好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建设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包括县、乡政府所在地和某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农贸市场所在地。由于小城镇一般具有较好的交通、通讯、住宅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适于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建设农村小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可以减轻大中城市在人口和劳动力方面的各种负担,有利于实现我国城市布局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农村小城镇,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将会逐渐缩小我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新路子来。

    第三,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分布不平衡,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不仅可以使各地农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比较合理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各地的经验,横向经济联合在农村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城乡联办企业。城镇出资金和技术,乡村出土地和人力,优势互补,取长补短。(2)进城承包工程。农村集体或农民合伙进城与城镇企业联合,承包运输、建筑等项工程建设。(3)个人自由流动。农民个人或结伴出外打工。

    第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单是个农业问题,而且是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因此,必须从国计民生的大局出发,对这一问题加强宏观上的经济管理。要正确处理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要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要正确处理大中城市与农村小城镇的关系,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要正确处理计划组织就业与市场调节就业的关系,在坚持自谋职业为主的原则下,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要有计划地招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工矿企业就业或组织劳务输出。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此文发表于1988、1、15 佳木斯社会科学1987、4/1988、1合刊。署名王振岳,佳木斯市委党校。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篇论文参加过全省劳动经济学学会讨论会,大会发言,并发表于佳木斯社会科学杂志。这次会本

不想再发言,但市局领导考虑到这次会上有外县来的同志,让我讲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引起大家的重视。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大大超过了总需求,在农村三亿多劳动力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

力成为剩余。并且,根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若干年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给我们经济界和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急需我们加以研究、讨论和解决。本文拟就这一现实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相对性。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不是绝对的剩余,而是相对的剩余,是相对于以前城乡各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来说,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出现了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量随着总人口数量的增减而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量随着城乡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而不断变化。这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是有条件的,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差额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是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虽然是农村普遍的现象,但是,并不是说,全国农村各个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人多地少或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劳动力有剩余或剩余较多些;而人少地多或产业发达的地区,劳动力剩余较少些或没有剩余。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全局性的剩余,而是局部性的剩余。

    三是结构性。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其余各产业如农村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劳动力不但没有剩余,而且严重不足。因此,农村劳动力剩余实际上是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之间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剩余不是整体性剩余,而是结构性的剩余。

    四是流动性。我国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劳动力剩余量也是不同的。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实质上是流动性的剩余,而不是固定性的剩余。

    五是潜在性。在我国农村,由于每个农民家庭都有一定数量的承包土地或其它生产经营项目,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因此,即使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也不会表现为某几个劳动力没有一点活可干,而常常表现为一个人的活几个人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活干,都有一定的收入。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潜在性特征。

    二、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有某些不正常的原因,也有一些正常的原因。

    从不正常原因来看,主要有三点:

    1、农村劳动力无计划盲目增长。劳动力的基础是人口。由于过去人口无计划盲目增长,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的无计划盲目增长。当农村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时,就产生了剩余劳动力。

    2、农村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半地。建国以来,我们虽然在垦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城乡建设和修路等占地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使耕地减少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耕地增加的速度。因此,耕地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有下降的趋势。

    3、农村产业结构过分单一。过去,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上,只重视农业,忽视工业和商业;只重视种植业,忽视林、牧、渔业;只重视粮食生产,忽视经济作物生产。这样,造成农村产业单一化,粮食生产以外的产业都十分薄弱。因此,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得不到及时安排,便形成剩余劳动力。

    从正常原因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具体原因是:

    1、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样,完成全年农业工作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了。于是,一部分劳动力便成为剩余。

    2、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使机器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进而使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使剩余劳动力增加。

    3、由于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发展,从而,使农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弱,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既是农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产物。对于前者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越好;而对于后者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少越好。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但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

    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其它产业转移,虽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转移的具体路子是各不相同的。

    在美、日、英、法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是通过失业破产农民盲目流入大城市实现的。这种转移方式给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大城市人口盲目膨胀,劳动力出现新的剩余,使城市失业率提高,工人贫困面扩大,社会犯罪率上升。这不仅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也加深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对立。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这条路,在我国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的。这是因为:(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太多,有一亿多劳动力等待转移,这是我国现有大城市所无力承担的。(2)我国大城市本身多年来积聚的待业人员和每年大量新增的劳动力,都有待于妥善安排。(3)如果在大城市扩大就业,就必须新增生产项目投资,而国家投入大城市的建设资金是有限的不足的。(4)单纯地扩张大城市劳动力和人口,会带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社会问题。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当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这条路子概括起来就是: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

    所谓就地转移,就是在剩余劳动力所在的本村、本乡、本县经济活动区域内进行转移,这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因为它既有利于劳动力充分合理就业,做到人人有事做,又有利于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事事有人做;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防止劳动力供求的大起大落,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团结,防止出现动荡局面。

    所谓异地转移,就是剩余劳动力从自己原所在的村、乡、县转向其它的村、乡、县,以及大中城市。这种形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辅助形式,它是次要的、补充的形式,但又是不可缺少和有益的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搞活劳务市场,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有利于搞活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四、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我们不但要向生产的深度进军,而且要向生产的广度进军。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首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小。因此,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实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综合经营。为此,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调整好种植业结构,要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逐渐提高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第二步,要调整好农业结构,要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逐渐提高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第三步,要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逐渐提高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总之,只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搞好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建设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包括县、乡政府所在地和某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农贸市场所在地。由于小城镇一般具有较好的交通、通讯、住宅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适于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建设农村小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可以减轻大中城市在人口和劳动力方面的各种负担,有利于实现我国城市布局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农村小城镇,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将会逐渐缩小我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新路子来。

    第三,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分布不平衡,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不仅可以使各地农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比较合理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各地的经验,横向经济联合在农村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城乡联办企业。城镇出资金和技术,乡村出土地和人力,优势互补,取长补短。(2)进城承包工程。农村集体或农民合伙进城与城镇企业联合,承包运输、建筑等项工程建设。(3)个人自由流动。农民个人或结伴出外打工。

    第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单是个农业问题,而且是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因此,必须从国计民生的大局出发,对这一问题加强宏观上的经济管理。要正确处理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要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要正确处理大中城市与农村小城镇的关系,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要正确处理计划组织就业与市场调节就业的关系,在坚持自谋职业为主的原则下,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要有计划地招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工矿企业就业或组织劳务输出。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第五,农村乡镇企业要进入国际大循环。我国劳动力多是个优势,可以在国内生产一些物美价廉的轻工业品,打入国际市场,起到劳务出口的效果。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技术密集型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前些年是由亚洲四小龙生产和出口,现在他们也上升到资金技术密集型阶段了。我国要抓紧国际上这个空档,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到我国建立企业,利用我国劳动力组织大量生产加工,然后大量出口。事实证明,这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对外开放形式,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

 

    (此文发表于1988、4、7  佳木斯市劳动经济学学会讨论会。署名王振岳,佳木斯市委党校。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大闲人 2018-3-29 08:06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