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

已有 30 次阅读2018-2-14 15:28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农村改革解说(专著)第二章

 

    第二章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

 

    1、什么是农业经济发展战略?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就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经济发展中带全局性的理论、方针、政策和措施。它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措施。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其中农业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农业发展战略是通过农业发展规划实现的。因此,农业的中长期规划以及五年计划,都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总战略制定。

    2、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A、建设发达的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工业武装农业,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迅速提高。

    B、建设富裕的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加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以丰富的农副产品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

    C、建设良好的环境。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维持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怎样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实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措施。

    A、要走出一条有中囯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既要坚持农业合作化的伟大成果,又要发展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过渡形式;既要吸收国外农业经济改革的经验,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已的路。

    B、要城乡互助共同发展。努力避免由于城市过度膨胀而使农村停滞不前的局面,工业要支援农业、武装农业、为农业服务。

    C、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既要优先保证经济増长,又应当把文教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列入发展目标,使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

    D、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农业资源是有再生能力的生物资源,一定要充分合理利用。如果不合理利用,资源受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4、为什么把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将农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

    A、农业重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制约性很強。几十年实践证明,农业发展的快,其它事业就好办,国民经济发展就顺利,人民日子就好过;而农业一旦受挫折,其它事业就受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就不顺利,人民日子就不好过。因此,必须把农业摆在重点的位置。

    B、农业落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大多数地区处于半机械或手工劳动状态,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农产品商品率很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特别是由于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把农业与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一起,列为战略重点。

    5、怎样抓好农业这个战略重点?

    要抓好农业这个战略重点,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努力。

    A、坚决控制农村人口增长。要实现在本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之内的目标,农村是关键。只有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抓好,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全国人口增长的指标才能控制住。

    B、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加强山地、草原、水域的保护和利用。

    C、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种田,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

    D、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E、为实现以上各项措施,必须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要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发挥其商品生产主力军的作用。并且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状况,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二大所制定的全国在本世纪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精神,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同时并存、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社会主义大农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囯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点:

    A、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前提是,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B、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利用有限的耕地,实行集约经营,并把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多种经营的广阔天地中去。

    C、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发挥经济活力,开创农村商品生产日益发达的生动局面。

    D、继续实行对农业的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使农业有一个比较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

    7、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要做到哪几个转化?

    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要做到四个转化

    A、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它的实质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农业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单纯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上,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上。

    B、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不要只看到有限的耕地,而要看到全部国土和海域;不要只抓粮食,而要农、工、商全面发展。

    C、由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化。不仅要求必要的温饱,而且要求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D、由粗放经营的农业向集约经营的农业转化。要改变掠夺式的经营方式,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注意生态平衡。

    8、为什么农业要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要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是由我国农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A、走这条道路能保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幸福。

    B、走这条道路能满足工业发展和城乡人民的多种需要。既包括粮食需要,又包括副食品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又包括文化需要。

    C、走这条道路能促进农村社会分工发展,有利于动员农村的人力资源,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建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减轻大中城市人口的压力。

    D、走这条道路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E、走这条道路能够促进农村乡镇建设,形成星罗棋布的农村经济文化中心,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9、为什么说农业生产总的趋势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

    这是因为,土地是从两方面来发挥作用的。一方面是它的量,就是数量的多少,土地面积数量越大,收获的农产品就越多。另一方面是它的质,就是质量的高低、土地的肥力越高,增产的农副产品也就越多。为了增产,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应该利用。

    但是,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无论多么大片的荒地,总有一天要开完。因此,利用土地的量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与此相反,土地的质量则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只要土地使用得当,土壤本身原来的自然肥力是不会减退的。同时,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例如,对土地适时耕作、施用有机肥、合理灌溉、种植绿肥作物和豆科作物等,都可以增加人工肥力。

    正因为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质量提高的可能性,决定了农业生产总的趋势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我国由于人多地少,绝大部分耕地早已开垦出来,逐步地进入了集约经营阶段。只有一部分边远地区,如黑龙江、新疆等地,由于可垦荒地较多,人均占地较多,还处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的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这些地区也要进入了集约经营为主的阶段。

    10、农业集约经营有哪两种形式?

    农业集约经营的两种形式是:

    A、劳动集约经营。这种集约经营形式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用精耕细作的办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的主要方法。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活劳动而增加产量,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B、资金集约经营。这种集约经营形式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例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良种等,用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办法,来促进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这是现代农业集约经营的主要方法。我国农村目前还处在以劳动集约经营为主的阶段。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和扩大,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家庭集中,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将越来越多,资金集约经营形式会逐渐地成为农业集约经营的主要形式。

    11、我国农业发展为什么要走集约经营的道路?

    这是由我国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A、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每人平均耕地只有1。5亩。而且人口的增加很快,大约每年要增加一千万人口。同时,随着工业、交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我国荒地资源的潜力也不大,可垦荒地只有5亿多亩,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地区和沿海滩涂,条件很差,开垦成本很高,短期内不能完成。因此,发展我国农业主要应该实行集约经营。

    B、我国实行集约经营有很好的基础。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有悠久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我国农民在种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集约经营对农民来说既愿意接受,又比较熟悉。

    C、我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很大。我国农业单产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大的距离。1979年,我国水稻亩产566斤,日本为832斤,美国为683斤;我国小麦亩产285斤,法国为621斤,西德为641斤,英国为744斤;我国玉米亩产398斤,加拿大为807斤,意大利为901斤,奥地利为933斤。当然,粮食单产在我国各地区也是不平衡的。197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570斤,其中最高的上海郊区平均亩产1634斤,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平均亩产168斤,高低相差近10倍。

    12、农村经济发展与村镇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A、现代化村镇建设,是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村镇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随着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户逐步脱离种植业,他们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进城。因此,客观上就要求把农业以外的专业生产和经营,逐渐集中到农村适当的地点,形成一些新的集镇,成为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这些集镇必然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商业、信用、文教、交通等各种设施。搞好这些新兴集镇建设,就会加速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B、乡镇建设的发展又会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把农村村镇建设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不仅直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而且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不仅对于国土治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于不断缩小三大差别,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农村建设应当怎样规划?

    搞好农村建设,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工作:

    A、农村的交通运输、小水电、沼气、建材、建筑、农副产品加工、村镇公共设施、农村的商业服务业、银行信贷、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都要统筹兼顾,有计划地发展。

    B、我国农村有大量劳动力,根本不用愁有事无人做。问题在于:要有正确的政策,要有好的效果。要用政策调动人们建设农村的积极性,要使各行各业愿意出钱出力去做。同时,又要做得好,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否则,农村建设将一事无成。

    C、要搞好农村的劳动积累。要合理地使用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村植树造林、修路修渠、环境保护等项公益义务劳动,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的劳动积累,壮大合作经济的实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4、为什么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农村小城镇,包括县城、建制镇和集镇。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城,1,100多个建制镇,54,000多个乡政府所在地和集镇。

    为了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这是因为:

    A、小城镇是农副产品外运和工业品下乡的集散地,通过小城镇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结合起来。

    B、小城镇是发展农副产品储运、加工和城市工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可以把广大乡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密切结合起来,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改善生产力布局都起着重要作用。

    C、小城镇是调节城乡人口分布的巨大蓄水库,能吸收乡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他们离土不离乡,避免涌向大中城市。

    D、小城镇是影响、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丰富和活跃八亿农民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积极发展小城镇,对于在城乡建设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15、怎样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

    A、发展小城镇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要对小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一个全局的考虑和总体的设想。

    B、要从实际出发,以当地经济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要发挥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特点。

    C、建设小城镇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还要积极扶持从事各种专业的个体经济。本着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分工合作,共同把小城镇建设好。

    D、要有改革精神,调整同发展小城镇不相适应的各项政策。劳动、人事、财政、信贷、交通、政法等各个方面,都要为开发建设农村小城镇和小集镇开绿灯,提供各方面的方便条件。

    16、怎样改变边远地区贫困面貌?

    目前有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水平仍然很低,群众生活还有很多困难。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切实加强工作,力争尽快改变贫困面貌。措施主要有;

    A、对这些地区,在各项政策上,要比其它地区更加放宽。

    B、在生产上要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迅速发展生产力。

    C、有效地利用国家财政扶持,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D、要改变单纯救济的作法,要支持农民从事各种建设事业。

    E、要改善交通条件,解决能源困难,防治地方病,办好教育等。

    17、怎样理解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增长的关键。今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虽然将逐年有所增加,但不可能很多。并且,根据二十多年发展农业的经验证明,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源,一是方针政策上的思想影响,二是科学技术落后。因此,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农村建设,主要靠政策、靠科学。

    靠政策,主要指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责任制,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靠科学,主要指进行农业的技术改造,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

    靠政策、靠科学,还要重视农村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因为政策和科学必须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通过经营管理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才能对农业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用政策和科学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

    18、怎样正确理解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

    农村建设,要处理好生活与建设的关系,要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要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满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做了很大努力,其中包括农副产品提价和职工调整工资。但总的来说,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人民生活的提高,只能靠努力发展生产来解决,不能再靠国家压缩必不可少的建设资金,否则将会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今后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不能主要靠提高农副产品价格,而必须靠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这两方面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和目标的。只要全体人民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耗费,提高经济效益,人民生活是能够得到不断改善的,农业生产条件是能够得到不断改善的,整个农村经济是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的。

    19、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关于农业发展的任务指标及措施是什么?(略)

 

  (此著作1984、12、1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3、20 印刷发行,主編王振岳,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