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香飘内外――略说詹氏与茶文化

已有 481 次阅读2007-11-7 23:50

安溪茶香飘内外

――略说詹氏与茶文化

 

渊明无酒兴徘徊,对菊何如对雪梅。

寄语清溪贤令尹,梅清雪冷待春醅。

 

两杯春醅荷见分,袭人和气自温温。

铭心感德知多少,?笔吟诗醉眼昏。

 

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

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

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

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安溪咏茶诗

 

安溪何时生产茶,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楚。但安溪茶,确实名扬天下。

而上面所引的三首诗,却是目前可见到最早的“安溪咏茶诗”。安溪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最早出自詹敦仁的茶诗。

五代时期,詹敦仁上疏置县清溪(后改名安溪),并任首令。在任期间,他十分注重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安溪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安溪咏茶诗”,直接体现了茶道精神和本质。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和茶道精神。安溪茶道精神理念的核心是纯、雅、礼、和

在安溪,首选极品铁观音,茶具选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用水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有诗说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安溪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一千多年来,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及茶道精神。

安溪茶道讲究的是让品茶人了解铁观音的沏泡技艺,这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道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道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道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道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而这些方面正是亦释亦道、崇尚自然、忘情山水、归隐林泉的詹敦仁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安溪自开县以来,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茶叶采制技术不断创新、提高,茶艺与茶道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也不断走向纵深。而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安溪茶人的精神境界,凝聚安溪茶人对开先县令的怀念与景仰。

安溪、佛耳山、安溪茶、茶文化和詹敦仁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我们必须了解和读懂詹敦仁。

詹敦仁(公元914?979),字君泽,初名雄,号清隐,先世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他的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使;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后隐居安溪。

安溪有座佛耳山,又名佛天山,海拔1535.5米。山峰幽奇,山体峭绝高大,风景俊秀。佛耳山山顶空气清新,顶端岩石中有奇泉泊泊溢出,四季不绝。周围千岩万壑,适逸交错,林木蓊郁,泉水?淙;每逢晨昏,日霞交映,晦明变幻,蔚为奇观。詹敦仁曾赞之“美如佛”。《佛耳凌云》诗云:“清风峻绝古人齐,佛耳峰头万象低。谁染亭台留鹤住,新诗好共白云题”。

詹公因爱佛耳山峭绝高大,远跨三乡。有田可耕而食,有水可居而安。若夫烟收云霁,云卷天高,山耸髻以轩腾,风梳木而微动。殆若晓妆睹镜,夜籁沉声,寒泉聒耳,戛玉鸣琴,非宫非羽,五音不调而自协;不丝不桐,五弦不抚而自鸣,而卜筑隐居佛耳山山麓,并取宅名清隐。过着耕、读、隐、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清隐堂》一诗可窥其时乐趣:一间茅屋宽容膝,半亩蔬园剩供厨。静把旧书重点读,旋沽美酒养疏愚。

其《勉儿》诗盛时方出仕,儒术可谋身。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窗檠宜自勉,蔬饭莫贫嫌。吾老子应少,禄荣须及亲,体现了詹氏家风家训。

詹公任清溪县(即现安溪县)开先县令时,关心人民疾苦,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种植和发展茶业,重视教育,教化社会,正直清廉,深受人民拥戴。

詹公又是一位名作家、诗人,被称为“三绝”。著有《清隐堂集》、《清溪集》。

安溪民众怀念詹公,曾为他立生祠。坐落于美西村佛耳山麓的灵惠庙,前身为清隐堂,始建于北宋初,中崇祀开先县令詹敦仁夫妇,左右祀詹父母及子媳。到宋咸淳三年(1265),乡绅林济川等列其生平事迹,申请颁赐庙号;宋咸淳八年(1272年),朝廷敕灵惠庙号,并追封詹敦仁为靖惠侯,其子詹?为靖贞侯。

詹公墓在安溪祥华乡美西村将军脱帽山麓。县文物保护单位。有刑部侍郎詹仰庇题立的敕封始祖靖惠侯詹公墓碑记。

现代,2004年,在安溪凤冠山大石?,建有安溪开山县令“詹敦仁纪念馆”,面积3600平方米,耗资700多万元。该项目是安溪县政府、安溪人民,大陆各地、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桃园县、苗栗县、高雄市、马来西亚等海内外詹氏裔孙,献策筹资建成的。

詹公是安溪詹姓始祖。安溪詹氏均为詹敦仁之后裔。“佛耳山詹氏”成了代名词。“佛耳山詹氏”是望族。后裔分芹山、厚卿、楚苑、美楼、凤池、安厚、扬美七个支派,现分散居住在祥华多个村落,以及虎邱、西坪、湖头、蓝田、龙涓、城厢等多个乡镇。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安溪詹氏三世詹延迁居同安上陵,现有后裔1500多人。又有裔孙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迁居华安县仙都,现有后裔3000多人。詹士贤是莆田人,曾任镇南关将军,清顺治三年入琼,落籍海南文昌县,发展成为大族。

近代以来,安溪詹氏不断外迁,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印尼、菲律宾、荷兰、意大利等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均有詹敦仁的后裔,特别是台湾省,安溪籍詹氏后裔多达数万人。

“佛耳山詹氏”名人辈出。先祖詹缵,为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随光州德胜将军王潮克闽,而定居福建。传到詹敦仁,当了安溪开先县令,退隐居于佛耳山(现祥华乡美西村),显名千古。传到二十世詹源,举弘治乙丑进士,官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诰赠中宪大夫。二十一世詹仰庇,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尚书、中谏大夫。为一代名臣。又二十一世詹彬,是嘉靖乙未科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封为户部主事。二十二世詹弘鼎,在嘉靖年间任都察院工部主事。

为了激励詹氏后代敦学重儒,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十一世明经进士詹邦俊主持续修《清溪詹氏族谱》时,将詹敦仁的《勉儿》诗确定为字辈诗句。

清朝末年,为了捍卫詹氏利益和詹氏声誉,出了二十五位孝勇。至今在闽南仍然流传着他们的动人故事。

现代詹氏贤人不胜枚举,雕塑大师、教授詹振辉,核物理学家、院士詹文龙,著名宗教研究专家、教授、哲学博士詹石窗,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海交会会长詹沧洲,台湾爱国志士詹振,台湾作家詹冰,诗人詹澈,女书法家詹秀蓉,社会活动家詹春柏,歌星詹雅雯,资深电视人詹仁雄,台北詹氏大宗祠董事长詹锡富,创会总会长詹昭榜,企业主詹仁道,等等,都是“佛耳山詹氏”之骄子。

“佛耳山詹氏”跟安溪茶一样,同放清香,扬名海内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