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热度 13已有 267 次阅读2014-8-3 14:32 |系统分类: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那些年轻漂亮的白衣天使们,此刻在艾诗文的眼里都是恶魔,仿佛她们无休止地忙碌着,是为了催生死亡。这让艾诗文无法忍受。

  但是,艾诗文必须面对他快死了这个铁一般的现实。他读了一辈子书,尽管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但他相信科学,他当然也相信现代科学仪器对他身体内死亡密码的解读。

  当他得知,他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再逗留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时,他便憎恨起可恶的刘医生。刘医生是他的主治医生,竟然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如果他的情绪和意志力俱佳,他还可以延长一下生命的时间;如果他的情绪和意志力俱差,他连一个月的时间也没有了。艾诗文听了这话,他的认知所选择的是后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面临死亡的人怎么还能保持情绪和意志力俱佳呢,那简直是扯淡!谁会对死亡欢欣鼓舞呢?刘医生连起码的人道都不具备,何以配做医生?

  艾诗文是在一个星期前得知这一消息的,和所有癌症患者一样,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但他和其他癌症患者不同,他是一个痛恨这个世界的人,因此面对这一厄运的降临,他的这一痛恨一下升至了极点。而当他的痛恨升至极点后,这痛恨便又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没有了痛恨。这段时间,他的思想一片空白,仿佛整个世界在阔大无边的空虚中把他的思想彻底地空化了。但可恨的是,他的思想在一个星期后又顽强地出现了,一如过去不离不弃地伴随着他的嫉妒和憎恨。现在,他的经过了沉寂之后的思想,表现得异常亢奋,如火如荼地活跃起来。他首先想到了一段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默默地忍受命运的狂暴地摧残,还是挺身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这些年来,他一直对这段话情有独钟,因为他时刻都真切地感觉,面对这个虚伪、不公和欺诈的世界,他一直都在思考中犹豫着、彷徨着。他觉得他比哈姆雷特还要不幸,哈努雷特最终还是行动了,尽管是以悲剧收场,但那是悲壮的。而自己呢,却总是在无休止的被命运的捉弄中沉沦着,因为他再有一腔愤怒,他也是渺小的和微不足道的。他不像哈姆雷特,是王子,拥有高贵的身份和特殊的势力。每每这样想的时候,他便又嫉妒起哈姆雷特了。他的一生就是这样,总是在比对中心生无边的烦恼,而这无边的烦恼又总是让他想到这段著名的台词。因为他总想把这无边的烦恼扫一个干净,他总是想让自己的命运能对得起他一肚子的才学。

  他有时又觉得他是被培根骗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为什么在他的身上却没有应验呢?他拼命地学习,家中的藏书堆积如山,但结果又怎样呢?掐指算一下,他从小学读书,一直读完双博士,已是寒窗二十几年了。而事实上他读书的时间远不止于此,他一辈子都在读书,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他的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就在对他进行胎教;取得双博士学位后,他依然在读书。这样算来,他与书香结缘已经四十三年了。读书不仅成为了他生命的需要,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习惯甚至他人生的炫耀。他怎么能不读书呢?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徽商中非常出名。祖父把满腹经纶运用于商道,使其在学界和商界都占据了风头。到了他的父辈,便彻底地钻进书香之中,一门心思地研究学问,成为一名蜚声学界的知名教授和学者。他的父亲从他四岁起就常对他讲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这句话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让他毕生都在读书。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事实上他越来越变得没有力量,越来越被社会所抛弃,也被朋友所背弃。他现在简直就是个孤家寡人。

  但是,在艾诗文看来,他被朋友所背弃是因为他太忠实于朋友。他过去是有很多朋友的,他们会经常在他的家中聚会,坐而论道。他有一套复式楼房,楼房的上层共有一百二十平方米,除了一个会客厅外,全部都是书架。他的一位学者朋友对他收藏的书籍给予这样的评价,说有些书可以送到大不列颠博物馆让英国人大开眼界,有些书可以送到故宫博物馆惠存。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书卷气息的氛围里谈经论道的。这种沙龙式的聚会,给了他大展才华的机会,也使他得到了他的前妻。

  他的前妻当时是一个研究生。有一天,他的一位教授朋友带着她来到他们的沙龙,让她开开眼界。没想到她的眼界一下被艾诗文打开了,也被这个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艾诗文给迷住了。很快他们便坠入情网并步入婚姻。结婚后,她发现她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他的无休止的抱怨,这让她很不愉快。但她总是以自古英雄多磨难来为他开脱,也为自己对他的谅解找到理由,因为毕竟他是一个尚不为人识的优秀的人才。但是,她的承受力终于被他无休止的抱怨和妒恨所击垮,于是她提出了离婚。离婚时她撂下了一句话:你应该清理一下心理垃圾了。他也不无嘲讽地回敬了她:是的,我正准备把你卸载。那一年他三十五岁,三十五岁的他像丢失了一个钱包一样并不沉重地告别了这桩婚姻,他相信有见识的女人一定会因他的才学而趋之若鹜,何必太在意这庄婚姻呢?然而,他守株待兔等了七年也没等到一个女人眷顾于他。他惶惑了,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何迷乱到无人识君的地步。

  然而,他人生的惨败并非他没有等来女人的眷顾,他的不如意处太多,他至今还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这当然是体面的说法,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无业者。在日本读完博士,他原打算著书立说,但他用了四年时间煞费苦心地写了两本著作,却没一个出版社愿意为他出版,都说他的著作很另类也很边缘,担心没有市场。他痛恨这些出版商竟然把学术和商业混为一谈,竟然把精神的东西完全地物质化。他也痛恨这个世界已经让功利完全障住了眼目。他对那些出版商说,孔子当时是有市场的吗?但他的思想却统治了中国数千年。苏格拉底当时是有市场的吗?他甚至被教会宣判了死刑,但他的思想照样在日后放射光芒。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当时是有市场的吗?是但他的中心说照样成为今天都无可争辩的学说。出版社的人只好委婉地恭维他说,你说都的对,但你和他们一样,不属于当下,而属于未来,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争抢着出版你的著作。但在这样到处碰壁的日子里,他突然发现,他自己也是不能离开物质的,也是不能完全摒弃功利的,他也要吃喝拉撒,这需要钱。他总不能靠祖上的家底来维持生计吧。于是他把自己自荐给几所知名大学,他需要工作。当然,他必须到知名大学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他的满腹学问。但在面谈过程中,几所大学都以种种借故婉拒了他,这让他对中国的教育心生悲哀。无奈之下,迫于物质的需要,他从事起了自由翻译工作。好在他的日语和英语都非常出色,总是有人在他就要面临无米之炊的时候,为他送来馅饼。就这样,他孤独地食着人间烟火,孤家寡人地活在当下,直到如今。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对别人心生的嫉妒,他对社会心怀憎恨或许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常把自己和他的同类相比,那些平庸的同学在厅级或处级职位上的比比皆是,那些比他学识浅陋的朋友在正教授岗位上混日子的大有人在,而为什么他却遭遇如此不幸呢?最让他心生嫉妒的是那些学识远不如他的朋友,却能接二连三地出书,这让他实在无法忍受。他人生最崇高的目标就是留下几本光辉著作在这世间,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自己不朽。然而,这个社会却就是不给他机会。

  当然,他的不幸还不止于此,最让他不能释怀的是,那些昔日的朋友都背他而去,再也不和他往来。他印象最深的是汪教授,这人对他极其不忠。汪教授经常来他这里查阅资料,因为他的好书永远都不外借。当然,他们见面后也会讨论一些问题。那天汪教授和他讨论到死亡的问题,问他怎样看待死,死前想做哪些事情。他脱口而出,说他从来都没考虑过死亡,那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如果他真的死了,他希望他死后的第二天,地球立即全面爆发十二级地震,让整个地球人迹灭绝。汪教授听了这话满脸大骇,沉吟了好长时间才说,我还以为你会把你所有的书捐给社会呢。说完这话,汪教授走到电脑前,在电脑上输入了“偏执人格”单词百度一下。看完后他站起身说,你的电脑中病毒了,你应该下载一个正版的杀毒软件。说完他就离开了。艾诗文检查一下电脑,发现并没有病毒,便琢磨着汪教授的话。他忽然明白了,汪教授是在影射他的思想有病毒。这人真是可恶!从这以后,汪教授再也没有和他来往,而且把他的话传了出去,让他在圈子内名声狼藉。这让他非常痛恨汪教授。他是把汪教授作为朋友才说了如此真话,谁没有心理阴暗的地方?谁不是自私的?干嘛拿别人的阴暗来衬托自己的高尚呢?这是卑鄙人的卑鄙之为。

  艾诗文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是不能不对自己做全面总结的。他来到世间走了一遭,竟如此这般地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而这悲哀源于什么?源于不公,源于欺骗,源于不忠,源于荒诞。这些都是社会的责任。他暗淡的人生,他悲剧的命运,他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社会所造成的,他应当诅咒这个社会,应该让这个社会为导演他的这场悲剧付出代价。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在死前获得一丝慰藉。然而,他怎样才能让这个强大无比的社会付出代价呢?思来想去,他觉得他实在没有能力让自己在积蓄了一生的沉默中爆发,他只有在沉默中死亡。此刻,他又想起了哈姆雷特。高贵的哈姆雷特以王子的身份掀起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复仇,而卑微的他却只能默默地死去,这是怎样的悲剧啊!他无可奈何地留下了无助的眼泪,为自己卑微的人生,也为这万般无奈。这时,他才意识到他应当面向现实,去考虑一下自己的后事,他毕竟还有一些牵挂,他的父母都还健在,应当怎样让他们面对自己死呢?他想,还是不告诉他们为好,因为一来可以避免他们承受更多的痛苦;二来他也不想在死前让父亲看到他人生的惨败,从而验证父亲在过去试图矫正他的思想是正确的。父亲总是喋喋不休地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这让他们父子关系在对抗中出现破裂,他当然不想让父亲在他死前来看他的笑话。他想,让父亲领取死亡通知书就可以了。父母的问题解决了,他便想到了他的书,这问题最让他纠结。因为这些书是可以送到大不列颠博物馆让英国人开眼界的书,是他最心爱的东西,他的一肚子学问都来源于此。这些书不仅给予他知识,同时也带给他荣耀,招惹了好多学子钦羡的目光。但是,对书的处理问题,他面临了两难选择:是由父母来接管还是按汪教授所说捐赠给社会呢?想到后者,他的心情一下暴躁起来,他正苦于无法报复这个社会,怎能将书捐赠给社会呢?但是让父母接管,他同样不能释怀。因为父母也活不了几年,他们死后,这些书不还是要落入社会吗?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忽然,他有了主意,他要将书全部烧毁,这是书的最好的归宿。也就在他决定要把书烧毁的同时,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里冒出。他不是想报复社会吗?就让自己和这些书一同在自己的楼房里毁灭吧,就让自己在烈火中辉煌一次吧!他要让社会有一个震惊,要让他周遭的邻里以他们的巨大损失为自己的死陪葬。这样想着,艾诗文感到无比的兴奋,他一生都没有这么兴奋过。他积一生之大辱,终于找到了可以让他出口恶气的方式,这怎能不让他快慰呢?对,就这么决定了,他不能再在思考中犹豫和彷徨了。他必须像哈姆雷特那样果敢地出手了。真是太好了!他的一切的不幸终于可以在这一创意中得到补偿了。

  艾诗文为这个计划精心做着准备,他以失眠和减少死前的痛苦为由,用了十天的积累,在医生那里得到了可以让他在五分钟内就死亡的**的剂量。他不想让自己在烈火焚烧的痛苦中死去,那对自己太残酷了。烈火只能用来焚烧他想报复的社会,这才是他的目的。

  这一天,艾诗文带着**偷偷地遛出了医院,到街上买了一根皮管和一只塑料桶回到他的住处。他先是进了车库,把皮管插进车的油箱里,用嘴吸出汽油流进塑料桶。然后提着塑料桶上楼。

  走到三楼时,他感觉双腿发软、胸闷气短。他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下,否则他不可能爬上五楼。这时他忽然怨恨起自己,他当初为什么不买带电梯的高层楼呢?他为什么那么害怕与别人站在同一个电梯里闻着别人的气味呢?这让他今天实施这个计划变得如此的艰难,真是该死!

  正这么抱怨自己的时候,他听到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伯伯好!”

  他抬头一看,在四楼的门口站着一个三岁摸样的小女孩,她怀里抱着一只花猫玩具。这孩子说完话后,怯生生地等待着他的回应。他本想以“你好”来回应她,但他实在不想发出声音,因为这要消耗他的气力。他只有在脸上挤出一点笑容并以轻轻的点头向她示意。小女孩看到他友好的示意后,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看到这位伯伯在那喘着粗气,知道他是累了。她经常看到那些白头发的爷爷和奶奶们上楼梯都要走走停停的。于是她踉跄地走下楼梯,试图搀着他上楼。

  他知道这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位公务员,她的母亲是一名医生。他会经常在楼梯上和他们相遇。他也知道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每次见到他们,都看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忽然,他心中升起一股怨气。他想,大凡公务员他就免不了腐败;大凡医生就免不了要宣布别人死亡,也免不了去伤害那些脆弱的心灵。而他们凭什么就能得到幸福?这样想着,他的破败的人生和他破败的情绪让他冒出了一个恶念,他想摧毁他们的幸福,他要让这个小女孩和他一起去死。这恶念一出现,他就决定了。在这时不我待的关头,他不能再在思考中犹豫了。

  他搀着小女孩向楼上走去。还没走到四楼,他忽然看到小女孩的奶奶站在门口正向他微笑,他一下慌乱起来。但很快他就镇定下来,他知道小女孩的奶奶并不懂得他的心思,于是对她说道:“你好,我可以带她到我的屋里玩玩吗?”

  小女孩的奶奶受宠般地忙说:“好啊好啊!那就劳驾你了,我正在做饭,还要看着她,心挂两肠。”

  他很庆幸这位奶奶给了他机会。进了家门,他立刻将门反锁,然后坐在沙发上喘息着。他要积攒一些气力把汽油洒在他的书房里,让火凶猛而迅速地燃烧,让企图救火的人望火兴叹。

  小女孩很乖巧依偎在了他的怀里,好像他就是她的亲人。

  “伯伯,你脸上出汗了,我帮你擦擦。”她用自己嫩小的手去抹他额上的汗珠。

  小女孩的这一举动,让他心里生出了一丝怜爱。他想,这孩子的确讨人喜欢,他不能让这孩子在烈火中死去,他得以相对人道一点的方式让她死去,他要抱着这孩子,让她在烟雾中窒息而死,这样她就会在死亡前减少一些独孤和恐惧。

  喘息一会后,他开始计算这个过程的时间节点:吃完**后,他要用两分钟的时间把汽油泼洒完毕,然后回到楼梯口,点燃一个纸团扔向书房,再回到沙发抱着小女孩等待死亡。

  他正要按照这个步骤去实施时,小女孩说话了:“伯伯,你怎么不和我玩呀?”

  他看了一下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忽然觉得他应该在临死前放松一下自己,他一辈子都活得那么沉重,为什么不能在死前轻松一下呢?他想,逗她玩一下吧,这既能放松自己,又能给这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带来一点快乐,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也学着小女孩的腔调说:“你喜欢和我玩吗?”

  小女孩说:“喜欢。”

  他问:“为什么喜欢和我玩呀?”他用孩子的腔调说话,仿佛自己也有点儿变成了孩子。

  小女孩娇嗔地说:“我爱你呀!”

  “哦?”他很好奇,问:“你为什么爱我呀?”

  “嗯——嗯,因为我爱所有人。爸爸妈妈说,你是学者,叫我长大也像你一样做学问。所以,我更爱你。”小女孩又一次爬进他的怀里。这一动作让他感觉到了小女孩对他的依恋和真诚。

  艾诗文顺势把她抱着,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小女孩的话让他很震惊,原来别人的心里竟给自己存留了这么一块圣地,原来这个世界上依然保存着爱,就连呀呀学语的孩子都会爱,这真是不可思议。而自己为什么一点爱也没有呢?学儒学学到现在,究竟学到了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就是仁爱吗,而自己的仁爱又在那里呢?学佛学也算学得透彻了,佛家的最高境界不就是利益众生、普度众生吗?而自己却在杀生,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读欧洲文学读了那么多,而自己领悟了什么?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中最可宝贵的东西不就是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怀吗,而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哪里还有一点这样的关怀呢?学哲学又学到了什么?哲学不就是对人生的反思吗?而自己反思过自己的人生吗?哲学是要教会我们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而此刻自己却正在做着灭绝人性的事情,还算是人吗?这时他发现,他过去对知识的追求在方向上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不是把追求知识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而是把追求知识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作为炫耀自己和满足虚荣心的资本。难怪他不能达到目的时心理会有那么到的垃圾,难怪他的前妻子要离他而去、他的朋友对他躲之不及。这时,他忽然发现,他就要实施的死亡计划在他的这些想法面前发生了动摇。是继续实施计划还是放弃?他很难决定。他在这两难的抉择中忍受着煎熬,使他当下的处境变得不堪。他的额上又一次冒出了汗珠,他的身体变得无比的燥热。“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默默地忍受命运的狂暴的摧残,还是挺身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这段著名的台词又一次跳动在他的思考之中。忽然,他发现他的思考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谁是我命运的狂暴的摧残者,谁是那无边的烦恼的制造者?难道不是我自己吗?谁才能把那无边的烦恼扫一个干净?难道不是我自己吗?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反思,而这一反思让他看到了他命运的症结所在,也唤醒了他的良知。他觉得他不能再在迷途中继续前行,他不能让世人对他唾骂,他更不能让一个知识分子的灵魂在一片垃圾的污染中走向尽头。他要清除那些病毒,拯救自己的灵魂,让灵魂变得干干净净后,再结束自己的生命。

艾诗文这时感觉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轻松多了,就像一个头昏脑胀的人经过热水的沐浴后而神清气爽一样。他的身体不再那么难受了,好像增添了一些力气。于是,他站起身把孩子抱起来,说:“好孩子,我们回家吧。”

小女孩嗔怪道:“伯伯,你不和我玩了?你不喜欢我吗?”

艾诗文模仿着小女孩子的腔调说:“哪里啊?我非常喜欢你呀,我爱你,伯伯还有事要做,下次再和你玩好吗?”

这样,小女孩的脸上出现了欢快的表情,说:“嗯,我下回再和伯伯玩。”

艾诗文抱着小女孩站起身,在她脸上亲吻了一下,他感觉有股暖流在身体里蔓延。

 

  半年之后,艾诗文死了。医生说他支撑了这么长时间是个奇迹。

艾诗文死的时候,手里抱着一本书,这书里有他的一篇文章:《当爱苏醒后》。这是爱诗文一生中发表的唯一一篇文章。

艾诗文死后,汪教授为艾诗文张罗了一个葬礼,艾诗文过去所有的朋友包括他的前妻都来参加了悼念。汪教授对这个葬礼非常认真,做了精心地安排。来参加葬礼的人大多数都是他通知的,他还亲自为艾诗文撰写了悼文。在葬礼开始前,他把艾诗文的前妻拉到一边,让她对悼文提提意见。艾诗文的前妻看完悼文后,建议汪教授把结尾修改一下。他俩推敲了好一会后,决定最后一句这样收尾:艾诗文终于活了——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是一个莫大的奇迹。虽然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嬗变,但却是辉煌的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李秀亭de专栏 2014-8-5 06:36
我许多天不能登录,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网管下了一会儿春雨,这才使我得以与朋友相聚!
回复 lijichun118 2014-8-26 21:40
“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警惕呀。”
回复 VIP 2015-3-16 19:54
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是一个莫大的奇迹。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