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祖匣》——祖宗的信使

热度 8已有 291 次阅读2012-11-2 22:05 |系统分类:现代新诗| 可爱的孩子, 个人主义, 民族主义, 我的家

《祖匣》
——祖宗的信使

一、
我从哪里来?
我要走向哪里?
只是隐约的觉得,
这信仰需要重新建立。

我曾经有一种快乐,
一日三餐温饱之后投入书的汪洋。
沉浸于史海与哲思,
满足兴趣也掩蔽无知。

可是我从来不知道,
我真正的失落究竟在哪里?
我念诵着历代皇亲帝胄列邦列国的家史国史,
却悲哀的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世。

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哀,
疯狂的运动剥离了我们的传统意识。
文化的劫难逼迫我们势不得已,
连同洗澡水倒掉了可爱的孩子。

然而这个被遗弃的孩子竟在那里?
是不是随着风永远飘离了视野?
是不是随着雨水渗进泥土里?
是不是已经熄灭了生命的气息?

然而我的根到底在哪里?
我的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样的意义?
我是不是就是一个自私的个人主义者?
我与我深沉眷恋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怎么才能更触近我的亲人和朋友?
什么东西是影响我更加眷恋他们的础石?
有人从佛陀、耶稣、真主那里找到了答案,
但我却总觉得这些我敬仰的东西不合我的实际。

我在寻找我精神的家园,
也在创造着生存的乐地。
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我爱着身边的每一个兄弟。

我想这是一种终极动力的叩问,
这与肤色和种族没有任何关系。
我自己也不曾想到一点,
原来所有的秘密都藏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

二、
这盒子的名字叫做祖匣,
函藏着祖宗所有的生命信息。
只可惜匣子只留下两个,
这是四爷给后辈留下的莫大功绩。

五八年的分家支脉客房分给了四爷,
里面安放着祖宗的两个祖匣牌位。
祖匣全由优质的上乘木材制成,
男刻太阳女刻月亮代表着阴阳的调和有序。

匣子的里面安放着祖先的主碑,
这主碑就是祖先的点主牌位。
上写着皇清处士与待赠孺人,
另写着生卒年月及享寿几岁。

全族家庙的正堂上供奉着同族的先人,
同宗的血胤继续着家族的记忆。
嫡传各支的祖匣放在各家客房的堂上,
过年过节的重要时日把他们的真容揭开。

他们的真容是那样的神灵,
敬天敬地敬我们的祖宗。
不信神不信鬼不信邪力,
信只信我们勤劳坚韧的列祖列宗。

四爷经营着我们支脉的祖匣,
过年最隆重的事情就是前往祭拜。
这是他从“破四旧”的浩劫中救出,
祖先的真实才得以保存并且重开。

我辈已不知前辈人的仪式,
但这些信息足让我泪流满面。
我分明知道这是我敬爱的先祖,
虽然在他们之前更有久远的渊源。

亘古时代的某年月日某个吉时,
自从茹毛饮血的先人横空出世。
岁月流变历经千年万年的风风雨雨,
时至今日这坚强的血脉便不曾中止。

我该抱着怎样的心情面对祖匣?
面对我的生命也曾经过的这个驿站。
我的基因里也遗传携带着他们的密码,
这让我踏实幸福且又战战兢兢的承传。

三、
革命的号角伴随着土改的狂潮,
破旧立新的急切心情已经骚动。
悠闲阶级的身体开始在风中颤抖,
不平等的历史早该被推翻净尽。

千年的疾痼也早该被完全根除,
封建压迫的余孽也早该被彻底清算。
早已安奈不住的袖章青年和学生开始响应指示,
3650天的昧火开始燃遍家国。

我破你的门,
我破你的户,
我破你的家祠家庙,
我烧你的祖匣宗谱。

我让你这旧社会留下的孽障,
在镢头的挥动中粉碎。
我让你这封建的流毒,
同火一起烟灭灰飞。

家祠在狂飙的运动中崩塌,
颓堕坍圮的不成模样。
谱牒在昧火中化成灰烬,
弥足珍贵的信息无法泽及后辈。

家祠、谱牒、同族的共有祖匣已不可得见,
现在只能看见被四爷救下的支脉牌位。
痛心之余又是痛心,
只留下225年前祖宗父子的主碑得以奉祀。

我祖自大明洪武移居颍水河畔,
岁月更迭已历600余年。
代代相传有根有据知道根在三晋,
洪桐县的大槐树下便是始迁的族源。

祖宗的墓碑上肯定有初来的信息,
只不过被哪个不肖的后生刨去做了台基。
祖庙上拆下的木梁椽子,
或许也早被做成床板与家俱。

祖庙宗祠的高堂上敬奉的最早的祖匣,
其命运也不比谱牒好到哪儿去!
一摞子上乘的木材必能造顿好饭,
祖宗的灵魂便在灶台的烈火中涅槃!

四、
我轻轻的捧起一个匣子,
我知道其中安放着祖先的灵魂。
十年昧火没有把他们烧掉,
让我能在这个明媚的春天一睹他们的真颜。

这个先生名讳钢成,
乃系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生人。
它的公元纪年应是1783
这个数字将永远记入我的心田。

这个先生是我的一个祖先,
一把劫火把他的前代烧断。
这是我可溯及的最早的信息,
他寿终于皇清咸丰元年中秋这一天。

另外的一个匣子安放的是先生梦锡,
他有一个儿子名讳丙南。
他的匣子和牌位就由丙南所立,
就如他为其父钢成点主奉祀一般。

先生丙南以后便无祖匣奉祀,
一方面的原因也在兵荒马乱。
清末民初的生活太过辛酸,
能够生存便成了头等的考验。

祖上丙南乃先生和聚的先考府君,
溯至梦锡已是三代单传。
这一局面自和聚有所改观,
终有五子在他的膝下萦环。

爷爷的爷爷就是先生和聚,
和聚的长子名讳应黎。
先生应黎是爸爸的爷爷,
历史的真迹终于得以还原。

祖先的信使像一盏明灯,
一代代的血脉如薪火般相传。
知他们所从来知我们往何处,
这是家的根基和国的根基。

我再来看圣贤与国史,
这仿佛才找到了历史的基源。
原来我的疑惑已经得解,
誓不做大海中无根无依的浪子舟船。

2008425日渭城区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王海霞 2012-11-3 07:11
含泪读,孝顺。我父亲一直要交给我祖匣,一直没接。
回复 杜雪峰2009 2012-11-3 07:57
写的很好,但我建议你也到别人的博客里留个脚印一边礼尚往来,互相交流。不要一次性发那么多,多了就没人看了。
回复 沙澧书院 2012-11-3 08:43
谢谢杜老师温馨提示,我昨天刚第一次注册登录,董老师和王老师让我登录,一方面是做交流,另一方面是顺便做一个自己的资料保留。我会继续努力!
回复 沙澧风 2012-11-3 11:16
予以深意,同胞认祖归宗也应有此理念吧!学习!
回复 南悃 2012-11-3 11:47
谱、志、国史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
回复 沙澧书院 2012-11-3 23:54
王海霞: 含泪读,孝顺。我父亲一直要交给我祖匣,一直没接。
如果这一信使一旦遗失,便是我们的失责。对后辈无法交代,对长着亦无法交代。
回复 沙澧书院 2012-11-3 23:57
沙澧风: 予以深意,同胞认祖归宗也应有此理念吧!学习!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种文化如果连自己的根意识都无法很好发掘保护,很难想象它会有开出万千气象的能力。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许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责任吧。与君共勉。
回复 沙澧书院 2012-11-3 23:59
南悃: 谱、志、国史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
这历史也才如时光的过往,变得丰韵切实,指尖可以触及。
回复 沙澧书院 2012-11-6 15:39
杜雪峰2009: 写的很好,但我建议你也到别人的博客里留个脚印一边礼尚往来,互相交流。不要一次性发那么多,多了就没人看了。
谢谢杜老师。
回复 董安君 2012-11-7 05:43
深沉浩浩拥大气,诅匣里边寻宗迹。
中华煌煌五千载,多少往事已掩谜。
回复 沙澧书院 2012-11-7 16:48
董安君: 深沉浩浩拥大气,诅匣里边寻宗迹。
中华煌煌五千载,多少往事已掩谜。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线索一旦断裂,是整个名族根意识的一种集体遗失,罪莫大焉。如董老师所说:“多少往事已掩谜”!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