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

已有 269 次阅读2010-7-23 09:18

严沧浪《诗辨》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沧浪说得很有道理,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沧浪以李杜及盛唐名家为正,我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就如王国维所言,词以北宋为高境界,南宋以下,多为格调低下。这也是词学真言。在盛唐诸名家中,我比较喜欢王维。读王维的诗,神清气爽。年轻时,我最喜欢王维的《红豆》,如今,发现自己更喜欢《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以不惧冷寂,虚空立节的形象招人喜爱,民间有“种竹能避俗”的说法。我曾经独自坐在一片幽静的竹林里,清爽之气荡涤心胸,仙人一般。夜间的竹林,月光下的竹林,我还不曾消受过。弹琴和长啸,古代读书人的功课,养浩然之气的一种好手段,也是心有所寄托的表现。“深林人不知”,无处倾诉啊!好在,“明月来相照”!月,中国传统文化的月,是善解人意的。一切都那么好,那么自然的好。平淡至极,却绚烂至极。墨分五彩!

王维画画,始创破墨法,不用颜色,只用水墨,使一种颜色的黑色墨,分成了“五彩”,恬淡宁静而诗意盎然。王维的诗与画,都具有他自己的这种独特的风格。苏东坡曾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我想,苏东坡除了道破王维的诗与画的关系外,最重要的还是着眼于王维的这种独特的风格吧?此种风格,不是勤学苦练所致,而是心灵的本色达到一定高度才展现出来的。王维继承了陶渊明的诗风,与孟浩然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山水田园诗的极致,并非诗人对于山水田园的皈依,而是诗人高度自觉的心灵的闲适表现。宋代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张戒非常有见地。设若王维追名逐利,陷贼之后百念皆灰,归于山林,他不可能有这样的心灵高度。其实,王维四十岁之后,就一直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官场的残酷与陷贼事件使他终于看破红尘,归于老庄门下。(王维信佛,我以为只是表面,所谓“释迦其表,老庄其里”,中国的士大夫大多如此。)王维的官运总体看还是不错的,但王维早有隐退之意,这使他能够提升心灵的高度。当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许多诗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生吧。

王维早期的作品,也常常表达一种归隐的意愿,但那是和许多诗人一样的无病呻吟。王维的后半生,才有真实的心灵意义上的归隐。这从他的作品是能够看出来的。有不少名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这等好诗,王维只是“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明代唐顺之语,本来是评价陶渊明的)。我以为,在心灵高度和诗歌成就上,王维不让陶渊明。王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杆翠竹,其不惧冷寂,虚空立节的形象令人怦然心动!

 

2010-7-2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董安君 2010-7-26 05:24
:handshake :victory:
回复 sss 2010-7-29 22:31
阿杜,小隐隐于野啊。 其实,内心的平静,是否就需要这种形式?远离尘世的喧嚣是否也需要这种形式?内心的平静,是因为无欲,还是因为学会了平衡?
回复 阿杜 2010-7-30 05:16
我建议您呐,读读《庄子》。我这几年读了《庄子》,觉得挺好的。
原帖由sss于2010-07-29 22:31:34发表 阿杜,小隐隐于野啊。 其实,内心的平静,是否就需要这种形式?远离尘世的喧嚣是否也需要这种形式?内心.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