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1968年的那一幕—————
——1——
北京南城基本上都是四合院或者是大杂院。四合院是有钱人的私人宅子,而大杂院则是属于原本的大车店或者是贫民区,一个院落住上十几户人家,这个院子基本上就属于大杂院了,这是老北京城市贫民居住的一个特色。
这个院子原本就是大车店,以前是从永定门进城的客商落脚的地方,后来大车店破落后被分割出去,或租或卖,成了各色进京人员或老市民的住所,久而久之这里就像一个蜂巢。这个蜂巢里居住着11户人家,大人加上孩子大约有六十多口人。
院子中间生长着两棵老榆树,究竟是哪年种的,谁栽种的,为什么栽种已经无从考证了,反正现在已经生长得高大而茂盛。两棵树到了夏天几乎枝叶相连,就像是一把大伞,为院子里的人们遮风挡雨顺带还能带来一片阴凉。它们之间被一根绳子连接着,这里又成了妇女们晾晒衣被的地方。自来水池也建在这里,因此也成了女人们打水洗衣、聊天的地方。原来树的四周是公共茅房和拴马的棚子,现在没有马了,茅房统一建在了胡同里面,被称为公共厕所,所以这里的开阔地也成了孩子们玩耍的空间。老榆树被街坊用废旧的转头砌了一个围挡,高度又恰好可以坐人,自然就成了老爷门儿休闲聊天的好地方。
孩子在无止境的出生,为了节省室内空间,原本在室内做饭的厨房被挤到门外,每家都纷纷的在自家门外搭建起了做饭的小厨房。
院落的大门很宽,原本一辆马车可以顺利进院,现在门道两旁堆满了杂物,只留下了可以容纳两个人并肩走过的通道。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大杂院里。它的位置就在南城永定门内,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由于胡同的走向曲里拐弯,蜿蜒向东伸展出三百多米,所以得名叫三道弯胡同。这座大杂院在胡同的路北,距离大街不到五十米,门牌是6号。这年月路面还是黄土铺道,所以时不时的居委会会通知大家集中泼街。
院落虽然不是典型的四合院,但是规格还是以四合院为雏形,院子东、北、西屋分别住着三户人家,每一户是两间房屋。南屋靠近大门只有两户,也是各有两间屋子。最倒霉的是被挤在两头的北屋,与临近的屋子使用着同一堵墙。北房,听着好听,其实两头的北房只有一个窗子和屋门能够见到太阳。每一家的窗子还是木格纸窗,三面房子的窗户在雨季都会用塑料布遮挡纸窗。每到初冬,家家户户还要去纸店买窗户纸,打糨子糊窗户。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这十一户人家。
先打北边开始吧,北房的西边住着石清森和辛大兰两口子,带着独女石欣。中间两间住着中医大夫徐秉仁两口子。北房的最后一家姓宋,只有老两口,大家称呼他们为宋大爷,宋娘。
东面的东屋三户分别是首钢工人周仁杰和百货商场售货员谭兴华一家;贺中原和孙雅菊一家四口和新搬来的教师夫妇刘家亮、章阳三口。
南屋两家是姜秋生和梅燕萍三口和带着两个孩子的孟慧秋一家。
西屋三户,住在南头的是菜站搬运工孟广河一家五口;中间住着副食店职工郑满星五口;挨着石家的是辛大兰的亲弟弟辛大勇一家四口。
介绍完了,故事也该开始了。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