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页 首页 文坛资讯 文化观察 查看内容

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多远

发表于 2015-10-9 13:05 |来自: 人民网
404 0
摘要: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今晚北京时间19点准时公布,本次获奖者是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评委会表示以表彰“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

  (许心怡 王鹤瑾)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今晚北京时间19点准时公布,本次获奖者是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评委会表示以表彰“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人民网文化频道第一时间连线了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文学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作家邱华栋,对诺贝尔文学奖进行点评。

  邱华栋:纪实性文学的一次胜利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于今晚北京时间19点准时公布,本次获奖者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人民网文化频道第一时间连线了作家邱华栋,他认为,莫迪亚诺此次获奖属于众望所归。以下为采访实录:

  [文化频道]: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您怎么看?

  邱华栋:早在20年前,他的作品《暗店街》就已经译为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了。他与勒·克莱齐奥、乔治·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文化频道]:您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您更喜欢哪一部?

  邱华栋:《青春咖啡馆》、《暗店街》、《缓刑》、《夜巡》等我都看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暗店街》,因为首先这本小说最能体现他风格——弥漫着忧伤的气氛,主人公对自我失去的记忆的寻找,在街上到处走,寻找自我。第二,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我大学毕业,对自我的青春很迷茫。读完他的小说,我对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怀疑,然后不断的思考。后来我还模仿他的风格写过一部中篇小说。

  [文化频道]:您认为他的文学成就是什么?

  邱华栋:他的作品是二战后,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继承。从20世纪的文学潮流来看,他继承了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把文学和哲学嫁接起来。他一直在寻找“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记忆”、“什么是历史”、“如何去追寻”等主题,表现现代人对自我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字数不太多,几乎都在10万字左右,但内容很深刻,像一件件精致的瓷器。

  专家简介

  邱华栋:《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当代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88年被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多年,曾为《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李春雷:纪实性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

  [文化频道]:纪实文学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您怎么看?

  李春雷:我看过她的作品,得知她获奖我很高兴,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大有前景,纪实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在信息化的时代里,现实生活的精彩已经远远超过了艺术的虚构。现实生活足够精彩,所以纪实文学作家要有自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纪实类作品真正地写好。多年以来,纪实类文学作品其实也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比如,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巨著《**群岛》就是纪实类的作品。这次获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写纪实文学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渴望阅读真情,阅读真实,阅读内幕,阅读震撼。只有纪实类的文学作品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纪实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直接、更饱满。无论是正能量、真善美、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去反映,应该是最合适、最可信、最有效的。我们纪实文学作家要充分自信,伸出双手,迎接我们自己的时代。

  [文化频道]:中国的纪实文学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

  李春雷: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作家的视野会更广阔,我们社会的宽容度、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作家会有更大的舞台、更大的空间。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是有希望的,我们纪实文学作家正在积蓄自己的能量,从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做准备,我相信我们正在前进。

  专家简介:

  李春雷,河北省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87年和1989年先后毕业于邯郸师专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作家班,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赵丽宏:中国需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

  赵丽宏认为纪实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但中国纪实文学作家要想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翻译是关键。阿列克谢耶维奇此次获奖表明“文学界开始提倡纪实文学,以及对人类与社会开始了更深层的探索。”他直言,纪实文学类似新闻报道,但高于新闻报道,作家须以大量事实为基础,通过高明的论述,表达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思想。

  中国不乏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家,但要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却非易事。赵丽宏直言,中国的纪实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翻译,文学翻译堪称“文学的再创作”,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能够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翻译打动人心的作品。因此,中国需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外交流。

  【专家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2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七十余部,有十八卷文集《赵丽宏文学作品》行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2013年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金钥匙国际诗歌奖,2014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陈晓明: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很长的路

  [文化频道]:纪实文学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您怎么看?

  陈晓明:在欧洲,纪实文学地位很高,但纪实文学作家很少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次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获奖具有很大意义。纪实文学在国外有一套叙事方法,它的文学性虽然和纯文学不大一样,但它却是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规则。此外,纪实文学包括传记文学,西方的传记文学是一个很成熟的文体,同时成就很高。我个人比较喜欢看西方的传记文学,写得非常精彩。

  [文化频道]:中国的纪实文学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

  陈晓明: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很长的路,它还不是很成熟。中国的纪实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宣传性质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比重,甚至更大。所以中国的纪实文学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性。中国的传记文学多是属于歌颂性质的,这可害苦了传记文学,它会使作品同质化。作家很难独立地对一个人的命运,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专家简介: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等。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