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不是教书匠,不是机械、死板、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满堂灌。他不是强调考了几个名次、得了多少高分。他应该有深邃的思想、系统的理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还应该有宽厚的知识体系、深刻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是学识和人格的导师。
如果问:一个中小学老师是知识分子吗?答案却未必那么乐观。
若干年前,不知从哪里刮起一股邪风,说是流年不利,灾疫流行。必须要外婆家里给外孙送红布的兜肚,方可消灾避祸。有两个塾师赶忙做了红布兜肚送给外孙作“护身护”。母亲要我也仿效行之。我不屑一顾:真是愚昧无知!母亲不悦,说,人家老师就不是知识分子啊!唉,这样的人也是知识分子,那会说话的鹦鹉也该是科学家了!
下雨前,家里的地面常常返潮,湿漉漉的一片。有人在议论,说是地下的水翻上来的。还说墙上贴的瓷砖也在“呕水”。还一个说,我家在做地坪时底下铺了一层油毛毡,水就上不来了。一个老资历的先生竟然说,恐怕是下雨前,气压大,把水从地下压出来了吧。啊呀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啊!气压大得竟然把地下的水都挤出来了,这个气压该要多大呀!令人不解的是,难道气压只把室内的水甚至从地板砖下压出来,就不能把室外的水也给压出来吗?
其实,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大,遇到冷湿的地表,湿热的水汽就凝结成水了。这就和冬天一样,如果室内有人活动释放的热量,就会在冰冷的玻璃窗上凝结成雾气或水珠,怎么会是地下的水翻上来了呢?至于说做地坪时底下铺一层油毛毡就不返潮,这并不是油毛毡隔绝了地下的水,而是油毛毡隔绝了地面温度的传递,使地表温度不会过低,上潮的现象就会减弱一些罢了。
几人闲聊,说到人的年龄,自然的就有人引用名人的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一位教高中的语文老师颇以为是,还在旁若无人地发挥、解释:你看,古代的人寿命是短呀,“五十知天命”,知命之年嘛,到了五十岁就知道自己的寿命了。 “六十花甲”,人到了六十岁就可以到乌龟背上刻字了。这年纪还不大呀!我不禁愕然:“五十知天命”是到了五十岁就知道自己的寿命吗?人不即死,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寿命呢? “知天命” 其实应该是安时处顺、听天由命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不强求”。曾有的壮志豪情也都不用去追求奋斗了。至于“六十花甲”, 是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按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为六十对不重复的计数单位。以十天干为主,自“甲”开始,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如“甲子”、“乙丑”、“丙辰”、“丁卯”等,共得六十组,称为“六十干支”或“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是“花甲”之年。说“六十花甲”是人到了六十岁就可以到乌龟背上刻字,真是闻所未闻啊!
有个自命不凡的人总要显摆自己的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常教导他人说:瓜和血,虾和茄,是最没有营养的,完全不要吃。他的理由就是:你看,有好些人一吃虾子就浑身发痒,起疙瘩。这就说明,虾子不仅没有营养,还有毒。这样的人,知识的浅陋苍白若此啊。谁都知道,瓜和血,虾和茄,不仅美味,其营养,其保健,更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宿舍楼建起来了,墙体是空心的挂斗墙。有人就说,哎,要是做成实心墙就好了,就更加隔热保温了。其实,空心墙隔音隔热保温的效果才更好。羽绒服为什么要缝成一块块像面包一样的?就是要把空气相对封固在里面,隔绝热量的散发和温度的传递。房间的门都是两层夹板钉成的,隔音效果更好。北方居室的窗玻璃也是做成双层的,才隔热保温。开水瓶装满了热水,塞上软木塞,最好是在塞子与水面之间隔一点空隙,有了这层空气的屏障,就能减少热量的散失,更好的起到保温的效果啊。这应该是小学自然课上的常识啊,怎么这么不普及呢?
炎炎夏日,坐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西瓜闲聊,看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里面有个情节:朱元璋登基伊始,在南京开科取士,溽暑八月,朱元璋巡视考场,看到一个个举子汗流浃背,就命令随从把皇宫里窖藏的冰块拿来给考生们消暑。有人就说:这些编剧真是胡编乱造,古代夏天哪里弄来冰块呀?并且感叹:古代的皇帝真够可怜的,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夏天里还不热死呀!我说是在冬天里挖很大的地窖,把巨大的冰块窖藏起来,到了夏天取出降温呢。一个老师马上“引用专业知识”否定我的观点:地下常年4°左右恒温,你再多的冰块也要融化掉的嘛。唉,孤陋少闻啊!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凌人”之职,专司藏冰,通常的方法是“于皇宫近郊山阴,掘地为窟,于冬藏冰,以为夏用。用时则取冰于铜壶之中,以作消暑”。现在黑龙江、新疆一些地方的农牧民,冬季凿取冰块窖藏,夏天运到市场上出售,供人们降温消暑,获利颇丰。
那位“智叟”依然不屑,说,我知道你会编,反正我不信。它违背物理学原理嘛。唉,冥顽不化。
一位老师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同事朋友都去看望。老师在酒店里设宴答谢。人人心里都不会是喜悦的,气氛自然凝重。酒过三巡,邻桌有两位“女汉子”忽然有了发现,一个说:老子今天过生呐。另一个惊叫起来:哎呀,日你姆妈的x,老子也是今天过生嘞!那个说:哎呀日你姆妈的x,你啷不早说呀!——来,跟你俩喝酒!于是眉飞色舞,喜气洋洋,推杯换盏,相互庆生。啤酒喝了不算,还干掉了若干白酒,杯盘狼藉,醺醺如醉。只可怜那位行将就木的老师陪在一旁,殷殷倒酒,心里比打翻了五味瓶还要难受吧。
不知体察他人悲喜,不知情绪如何影响他人,用自己的喜乐强化他人的悲苦,言语行为如此低俗,实在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如此低俗恶趣的人,又怎能和“知识分子”画上等号啊!
一个代课上来的教师,一次课上点自己的女儿上讲台演板。女儿写不出来,此人不觉大怒,狠狠甩了她一巴掌,骂道:“是你的蠢姆妈屙的一坨憨淤肉呃!”然后一脚把她踢到了墙角里,十四五岁的女儿在墙角里掩面哭泣——如此恶俗低鄙、野蛮粗俗,比蚕妇村氓尚低级几分,居然自诩为“还喝了几瓶墨水”的“知识分子”。这“知识分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龌龊了呢?
食堂里午餐供应的是虎皮辣椒。一位豪迈咆放之士见了,夸张做作地惊乍道:嗬,吃,都吃。吃了都屙不出来,直放屁。餐厅里已经有十余名男女教师在吃饭,闻听此言,俱各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天啊,这是何方“大神”,竟出如此“雷人”之语,天下无敌呀!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不仅受过专业训练,掌握相对广博的知识,以脑力劳动为职业,还应该具有合乎社会道德的礼仪、品德和修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和领悟,以及正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分忧,为民请愿,以天下为己任,那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现在,“知识分子”已经不是一个耀眼的名片,甚至有可能沦为蔑称的危险。“你才是知识分子!你一家都是知识分子!”的谩骂就是证明。一些人乐于标榜“知识分子”,恐怕是心中一点阴魂不散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许多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只是掌握了一点若有若无或者说可有可无的知识而已,和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知识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既然“知识分子”快要成为蔑称了,那就不如称为“知道分子”为好。
2014-4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