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辨误漫谈

已有 187 次阅读2025-1-24 14:20 |个人分类:天门方言|系统分类:百家杂谈| 方言辨误

   多(宝)拖(市)张(港)地区有一种夏令食品——稀米茶。六七八月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当你又渴又饥又累的时候,喝上两碗稀米茶,顿时,口不渴了,肚不饿了,人不累了。稀米茶真算得上是解渴、消暑、充饥、解乏的一道美食了。

  煮制稀米茶,事先要将大米放在铁锅内焙炒,使米粒焦黄。再用凉水淘冼,之后放入开水中,煮至水再开,稍闷即可,摊凉,即可享用。

这一食品流行范围不广,纯属民间方物。除了天门的多(宝)拖(市)张(港)地区外,还有邻近的京山县的杨丰、永隆;钟祥县的柴胡、旧口;襄河南岸的潜江部分乡镇等,其他地方少有所见。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焌(qū)米茶(或者“黢qū米茶”),有的叫稀米茶,还有的叫沏米茶。如果咬文嚼字地考证一番,“焌”是把燃烧物放入水中使熄灭。我们方言里就有“把它焌过(熄灭)”的说法。再是一种烹调方法,烧热油锅,先放作料,再把蔬菜迅速地炒熟。而“黢”是“黑”的意思,我们形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也说“黢黑黢黑”。可见,“焌”“黢”都和稀米茶没有多大关系。沏米茶的“沏”,又过于典雅,本地的乡民只说“泡茶”而没说“沏茶”的。不过从其煮制方法上看,有时也还有点相似。有的人图省事,或时间来不及,就直接将淘洗好的稀米茶米放入热水瓶中,再注入半瓶沸水,盖上盖,闷置半小时左右就好了。不过,热水瓶容量有限,沏一热水瓶稀米茶可能也不够一家人食用一餐的。像这样煮制稀米茶的人也是偶一为之,只能算是“个人行为”,“沏”稀米茶也就没有了普遍意义。

还有的人从书报上看到,说江浙一带有一种类似的食品叫“糗(qiǔ)米茶”,于是便认证是我们的稀米茶。查字典知道,“糗”也是方言,是干粮或成块状、糊状的面食。如果要用“糗米茶”来命名我们的本土食品“稀米茶”,应该是不足为据的。

从稀米茶的特点看,由于焙炒时大米的表面已炭化,煮制好后不粘汤,不像稀粥粘粘的,而像茶,汤色清亮,且米少水多,称“稀米茶”,即通俗又准确,应该是最恰当的了。

在家乡的沟渠田边、阶前屋后,常见到一种野草。叶长而尖,呈三棱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部呈肥大纺锤形的块茎。外皮紫褐色,有黑褐色的毛状物。人们叫它“肥土星”。其实,它应该叫“回头青”。 因为这种野草生命活力旺盛,刚刚把它锄掉,过不多久,回头一看,又是青绿绿的一片,所以叫作“回头青”。

“回头青”的根茎炮制入药,叫“香附子”,中医认为它有药用价值。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肝对应于春,春天风生水起,草木萌发。肝也就属风木之脏。且喜条达恶抑郁。如果情志不畅,所欲不遂,致肝气郁结,走窜经络,导致头晕目眩,胸闷不舒。而香附得春气之先,生机竞长,舒枝展叶,正是舒展条达之意。且即锄即长,舒展之力甚强,用治肝气不舒,正当其所。如龙胆泻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汤等,少香附不可。有一则药品广告,“女人如水,心气难平”,那就是用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逍遥丸。其中,香附、柴胡,正是方中的主药。

 

暑期时,邻家后生卖西瓜,说到了很远的地方——下洋港。“下洋港”这个名称,五三、杨丰一带的人都是很熟悉的。历史沿革上叫“下洋广”。它原是五三农场下属的一个分场,在杨丰北面约四五公里处。建场时间大约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六七十年代改名叫“向阳广”。“向阳广”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花儿朵朵向阳开”的意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像当时的许多地名,如前进、红旗、解放、互肋、红花、高潮、共兴等等一样,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这里的“广”应该是一个地理事物的名词。这可以从中国的一些行政区划的名称中得到印证。如,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河南河北的“河”是黄河。山东山西的“山”,是太行山。广东广西的“广”,是指桂江与贺江入汇西江之地域,故其内涵是两江交汇、地广人稀的一大片地区。

“下洋广”的“广”,正处在大洪山南端架子山、牛尾巴山下到杨丰、永隆这一带人烟簇密的平原地区的中段。在百多年前,这一带地区可能还未开发,特别是乙亥年(1935年)汉江倒堤后,这一带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一片汪洋都不见,人畜死亡,田地荒芜。此后很多年,土地广袤,人烟稀少,正是名副其实的“广”。我们现在口语里也还有这样的说法,说某个事情做的超过了一定程度或一定时限,就说“过了‘广’了”。这个“广”,也就是一定的界限和范围。我们到永隆镇的王宝、曾口去钓鱼,就有几个很大的天然的堰塘,当地人就称作“广”,如“芦向广”、“杨屋广”。孩子们呼朋引伴去玩耍,就说:走,到广里玩去。

俗名中人们没加考证,以讹传讹,便把“向阳广” 变成了“下洋港”了。

 

这样因音近而误读误传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夏天的时候,农贸市场上有一种时令蔬菜,人们都称作“鸡豆巴梗子”,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叫“鸡头包”梗子, “鸡头包”学名叫“芡”。生长在丘陵山地的河叉湖泊和水塘里,我曾在京山、五三周边地区见到过很多。它常和荷叶、菱角等混合生长在一起。周身布满芒刺。叶片巨大,呈圆盘状平铺于水面之上。茎杆尖端,果实高踞水面,果皮表面密生芒刺,酷似鸡头,因而得名“鸡头包”。 果内有如石榴籽一样的成熟种子,每包内含圆形种子百多粒。采收后,取籽晒干,剥掉硬壳取仁,将仁晒干磨粉,质地细腻洁白,做菜时勾芡,风味独特。所以其果实也叫“芡实”。

“芡”有中通多孔、外皮带刺的长叶柄。剥出的茎杆却是嫩生生、水灵灵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鸡头包梗子”,它像细长的藤,用手轻轻一掐就断,脆嫩得很。

鸡头包梗子做菜,在城市里特别受欢迎。绿色、健康、无污染。是一道消暑良菜,用辣椒素炒,味道比炒苕梗、炒马齿苋都还要好。

 

每年秋冬,或来年初春,菜场上卖一种有特殊香气的蔬菜,本地人把它叫做“盐稀菜”(音)或“盐须菜”(音)。喜爱它特殊香味的人叫香菜,不喜欢的人就干脆叫作“臭麻蜢菜”(音)。

这种菜的植物学名称叫芫荽(yán suí),又叫香菜,有强烈的特殊香气。这种菜原产于西域,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才传入内地,最先引种陕甘一带。吴伯箫在他的《菜园小记》中就写到: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可见芫荽作蔬菜,由来已久。人们把它叫做“盐稀菜”或“盐须菜”,其实是“芫荽(yán suí)”在慢慢的传播过程中,读音的演变。

芫荽作蔬菜,常作为调料食用。做汤加上香菜,可增加汤的清香。烹制肉类菜肴时加些香菜,能除腥膻气味。兰州牛肉拉面、山西刀削面、西安羊肉泡馍等这样的地方名吃,芫荽都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冬天,人们吃牛肉火锅,总忘不了喊声——来一把香菜。闻到那种特殊的香气,令人食欲大增。

“雪里蕻(hòng)”是我们喜爱的一种腌制蔬菜,富含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人们常把它叫作“雪里红”。其实,这种菜从发芽到收割,都是青翠碧绿的,从来不见一点红色。此菜一二年生草本,经冬历雪,“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谓此菜于雪时反茂,故名。写成“雪里”是没有道理的。

“高巴”(音)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它本名“茭白”。茭白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江浙一带。春天萌发产生新株,初夏或秋季抽生花茎,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我们现在食用的茭白。茭白青葱颀长,剥去外壳,只见茎色玉白,肥大柔嫩。用作菜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锅盔”是天门一带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小吃,有人把它写作“锅奎”甚或“戈奎”,真“奇葩”呀。其实,制做“锅盔”,面饼贴在灶膛里,就像一片片盔甲,简而言之“锅盔”,既形象又准确。  

遇到家有红白喜事,或大宴宾客,会有一个总管事务的人,人们称作“知命先生”或“司命先生”。其实,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叫“知宾先生”。这个“知”是“管理”的意思。和古时的官职“知县、知州、知府”的“知”是一个意思。“知宾先生”就是登礼簿、安排席位座次、管理宾客的人。

我们口语里咒人不得好死,常说“该无完(音)死的”。有的人竟以为是“五万死”,于是欣然说:人活七十岁也只二万多天,五万死,那该赚了多少啊!此大谬不然矣。就算是“五万死”,又怎么能说就是五万呢?其实,这个“无完(音)”应该是“无缘无故”的合音合意,咒人不得好死,暴病而亡。就像蒲松龄《狼》里面的“悬诸树”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合意。还有,北方话里的一个方言“甭”,就是“不要”的合音合意。把“无缘无故死”说成“无完(音)死”,也是我们口语里读的有点变音变调罢了。

我们说“左今(音)”其实是“索性”;“刻头”是“刻毒”;“脉旺蒜”是“麦黄蒜”,是在麦子黄熟时候吃的蒜。“哈散”应该是“虾(hā)馓”,“馓”就是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扭成花样,犹如须脚相连的虾子,所以称为“虾(hā)散”。我们口语里也还说“米馓子”,是指蒸熟后的饭米粒。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俗语、风俗习惯,不可苛求。现在开放交流的大环境中,使用普通话,已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潮流。倡导正声雅言,推广民族共同语,作这些寻根究底的考证,也算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点补缀吧。

 

2011.1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