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题者:王宛平 出题者:刘雅麒 时间:2015年11月24日 1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挑战性的事是什么? 所谓万事开头难,编剧做的事儿是一个漫长浩大工程的起始,就是从无到有,你得生生地想出这么一个故事,并且还得生动有趣吸引人。但这些,也只能保证你顺利完成任务,并不能决定你的作品与众不同。一个剧本有一个属于你独有的特质,这个非常难。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最初的写作到最后的呈现,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剧本不停地推翻、重写,这个过程非常煎熬,就是觉得不对,没有写出想要的那个东西,直到快开拍了,剧本还在重写。总共20集剧本,写了差不多100多集。直到某一天,人物突然活了,有灵魂了,你心里知道,这次,对了。 并不是所有作品都有这样的好运,有时候,你遇到的题材,并不是你擅长的,或者你那个阶段状态不好,找不到那样一个感觉,作品最终呈现,就会比较平庸。 当你进入一个你擅长喜爱的写作过程,当你的写作充满创作激情时,这样的写作,即使困难重重,也是幸福的。相反,则是纯粹的受罪。 如果说最大的挑战,我觉得还是体力,有时候脑子在动,身体已经不行,大部分编剧都易得的职业病,颈椎、腰椎,都是死穴。 2你觉得一个成功的剧本要具备哪几个要素? 成功剧本要素不外乎:题材新颖脱俗,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有趣,细节真实细腻感人,主题充满正能量等等。 但在我看来,人物塑造应该是重中之重,国产电视剧能成为经典的都是人物立得住的,比如《士兵突击》、《潜伏》、《亮剑》、《悬崖》、《金婚》、《北平无战事》、《老农民》等等。 特别像《士兵突击》和《金婚》这样的戏,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多少悬念吸引观众,重点就是写人:这样的戏能成暴款,关键在于,人物塑造真实细腻生动饱满富有张力,让观众喜欢并且愿意关注人物的命运。 当初写《金婚》,非常没自信,直到要开播了,制片人和我还在恐慌:万一要是播到一半,收视率太低,被撤档怎么办? 但导演郑晓龙和总策划——有着丰富创作经验,被称为编剧大神的李晓明老师都非常自信,说这样的剧再播不好,咱们就别干这行了。 总之,把人物写好了,一部戏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当然,写人物,是放在人物关系、事件、细节、故事桥段中写,所以,戏剧各要素一个也不能少。哈。 3合作过的导演、演员中,你最欣赏的有?为什么? 我合作的导演不能算多,有几年,一直就跟两个导演合作,而这个最字,是没法儿说的,一是得罪人;二是,优秀的导演,演员,都各有千秋,不能说谁最。 合作最多的演员当属孙俪(《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新上海滩》)。孙俪是那种天赋奇佳的演员,记得在《新上海滩》剧组,扮演黑社会老大的李雪健老师说,他合作过的女演员里(到2006年),有两个可称为天才,一个是巩俐,一个就是孙俪。 高希希导演曾说,孙俪表演都是真投入,完全走心,哭是真哭,非常耗真气。孙俪的表演,并不是在演;一般道行浅的演员和她演对手戏,往往会显得表演痕迹重,被带到沟里。《甜蜜蜜》时,剧组有的演员也想往孙俪靠,导演就说,你不能跟孙俪比真实,因为你在演真实,而孙俪那是真正的真实。 其他如:邓超的表演天才;陆毅的敬业持重;黄晓明对完美的追求;黄海波认真琢磨剧本;殷桃的好强;胡军的台词功力;郭京飞戏神的表演才华。诸如此类,有这许多优秀演员的演绎,好剧本才能不被埋没。 合作最多的导演是高希希,连写带改,共合作八次;其次是郑晓龙导演,合作过三次。 郑导是学中文的,编剧出身,对剧本有一种非常准确的判断,而且非常懂感情,特别懂女性,很文学,很细腻。 高导美院出身,才华横溢,是那个年代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导演之一。最难得的是,拍感情戏充满激情。 4结合自身经历,你认为自己从事编剧行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分别是? 我成为一名编剧看起来很偶然。父母都是职业军人,家里亲朋好友,除我之外,没有一个与这一行有关;直到考大学,因为家里是搞无线电的,我对终身职业的想往也就是个电子工程师。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俗称七七届,我理所当然想报理科,那时候社会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不幸,因为“文革”耽误,我只读过一年初中,物理化学压根就没学过,报理科无望。于是我选择了看起来好考的中文系,后来又考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研究生,并且留校做了老师。 这样说吧,如果不是在中戏任教,如果没有学生的推荐,我应该不会做编剧。 但我走上这一行,似乎又有着必然性。 我的军人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却是个执著的文学发烧友,战争年代行军打仗,背包里居然还背着英国浪漫小说《简·爱》,我父亲的终身愿望是想写小说。受父亲影响,我小时候就爱看文学书,后来当兵、当工人,一直酷爱读书,是我所处环境中有名的书呆子。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我如果没有对文学的强烈爱好,也不会舍弃公务员职位,报考中戏。 还是那句话吧,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当我的学生史航推荐我去做编剧的时候,我应该是准备比较充分了。 5你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在剧本中是如何渗透与体现的? 虽然我自己也没经历过什么轰轰烈烈爱情,婚姻也比较失败,但也许是青少年时代受到的文学影响吧,骨子里仍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包括爱情与婚姻。 从《金婚》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女主人公都是一生追求爱情,不甘平淡婚姻的理想主义者。 将我这种理想主义婚恋观展示的最赤裸的,还是《甜蜜蜜》:一对恋人,真诚相爱,不顾世俗,活在自己的二人世界里。这部戏从两人相识到中间种种磨难,直到两人真正走到一起,就戛然而止,因为我不想再写下去,不想写这样脱俗相爱的两个人进入婚姻中,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后来,制片方又做了一个舞台剧《甜蜜蜜》,展现了剧中人二十年后的状态,人到中年的疲惫夫妇,充满着世俗的算计、背叛与悲凉,这样的东西,我真不能忍,我就不愿意我笔下那么痴情,那么不计世俗利害,那么忘我相爱的青年男女,20年后,变成那样一对平庸无聊的中年夫妇。 6你怎样看创作带给你的名和利? 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必然地与名利有关,娱乐圈就是个名利场,说不为名利所惑,非常之难。但要时刻告诫自己,走上这条路的初衷是什么,才不会被名利绑架,做一些有损人格的事情。 《金婚》播出后,有一些投资方,希望借我名推剧本,我不用写一个字就能拿到钱,我一一婉拒,因此得罪许多人。 我到现在也没有带学生、助手、枪手,我就是自己写。写得慢,但每个字,都是自己敲出来的。一是我享受自己打字这种写作过程;二是我不想赚那些昧心钱。成名不易,毁誉只是一瞬间的事儿。 7你认为编剧、导演、演员的合作关系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怎样的? 一部好作品,一定是编导演包括制片方整个团队一齐努力的结果,团队气氛好,作品出来就不会差。 我理想合作状态是,剧本开发阶段,导演和制片方就介入,或者说共同探讨各种可能性,这样剧本出来就不至于因新介入方再磨合,再大改。据说,发达国家的编剧阶段都是如此,编剧就是制片人,会选择导演,会和团队一起磨合剧本。整个创作过程是良性循环。 我们现在比较被动,往往是编剧先写,然后再找导演,再订演员,导演因为后进入,会有一个比较麻烦的磨合阶段。 至于与演员的合作,是个太想让人吐槽的事情。现在很多剧组里,都是谁片酬最高,谁权力最大,谁就可以随意改剧本。在我看来,演员对一个成熟剧本应该持尊重态度,不是说不能改,但要改得有道理,而且不应该有伤筋动骨的颠覆性改动,这既是对编剧的不尊重,也是对投资方的不负责。 我知道一件真事,去年,有个当时一炮而红的演员,接了一个资深编剧大腕的剧本,到现场才看剧本,只看了五集,立刻当场撕毁,找了小枪手重写,还洋洋得意到处宣传:这个剧是我带人写的,编剧就是我,一天一集。 事实证明,凡是演员现场带人改的剧本,没有一个能成为真正的好作品。编剧写剧本是经过深思熟虑,是付出心血,以时间做代价的。演员能在一天之内,推翻编剧不知道多少时间熬出的心血,这个能成,我根本不信。 8现在与女儿丁丁通常交流什么话题? 丁丁可能是受我影响,从小喜欢看书,很早就在网上发小说,正式发表过两本长篇小说,受到许多业界资深人士好评。她走上编剧之路,也算女承母业,顺理成章。 因为是同行,我们交流最多的,当然是关于写作,关于某个作品的看法。经常一起在家里看电视剧,去影院看电影,然后交流看法,这是我感觉最幸福的。 丁丁成人后的许多事情都模糊了,童年的事儿反倒记得清楚,有一次带她去游乐园,那时候我们生活非常拮据,丁丁要买一样价值超过我预算的东西,我没有答应,她掉头就跑,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里。我那叫一个沮丧、绝望,拖着疲惫的腿,登高爬低,茫然四顾,忽然就见老远一个小人疯跑过来,一路喊着:妈妈妈妈妈妈,跑到我跟前,一头扎到我怀里,不停地絮叨,说她怎么找我呀找不到呀,到处喊我呀。 刚才那不快的一幕完全忘记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丁丁小小的身体扑到我怀里,那瞬间充溢在内心的幸福感,这就是女儿啊! 9你觉得自己偏感性多一点还是理性多一点?在创作和生活中你怎样平衡两者? 我一直觉得我是感性多一点,但事实上,我也没做过什么违反理性的事情,我就是一个比较中庸或者闷骚的作者吧。 有一个阶段,我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每天就是上课、写作,或开策划会,或在剧组,结果得了非常严重的腰椎和颈椎病,曾经发作过三次,而且都是赶着要开机,爬在床上打字。 这几年,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现在我写得比较慢,每年一定要出去旅游,并且成了摄影发烧友,这算是一种平衡吧。 10你平时喜欢怎样的穿衣风格?为什么? 圈里人都说我只穿黑衣,其实我也穿灰,棕色系,但总体而言是深色系、冷色调,穿衣风格也以大方朴实为本。这与人性格当然有关。 我任教时,中戏学生们说我是中戏最酷的女教师,哈,其实我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 色彩光鲜亮丽,风格小女人或夸张的服饰,不适合我。 11你说自己偏爱文学性的作品,可以谈谈你的阅读史吗?哪些作品对你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这代人肯定是受苏俄文学和欧洲古典文学影响最大了,特别是苏俄小说,那个影响是浸透在骨子里了。 比如俄罗斯文学,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以及前苏的一些经典文学。在我作为一名士兵的少女时代,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一部叫《牛虻》的小说。这本19世纪女作家写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没有显赫地位,但她在书中那些关于信仰、革命、牺牲、友谊、爱情、忠诚等描写,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 12你最理想的一天会如何度过? 睡到自然醒,自己做饭,然后拎着全套摄影器材,和志同道合的摄友、驴友开车到风景如画的某处,拍照、野炊; 当然,天气一定要晴朗,没有霾,阳光明媚,最好还有白云朵朵; 到了晚间,最好云散星出,没有月亮,没有光污染,支起三脚架,拍最想拍的美丽星空星轨。 只是理想。 13如果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位作家隔空对话,你希望他(她)是?你们会交流些什么? 苏东坡吧,秋夜月明时分,一个小院,一张小桌,一壶清酒,相对而坐,就把苏词从头到尾念上一遍,足矣。 14你近期的创作计划? 一部以北宋为背景的古装戏正在筹备拍摄中;正在写作的是一部当代都市剧,主要演员初定,均为八五后,颜值与演技并重的年轻实力派。 15你对当下网络文学成为热门IP,很多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怎么看?你怎么看网络文学作者进入编剧行业? 这些个IP我看得不多,最大的也没看过,但既然能吸引这么多网友观看,说明作品确实有市场,改编影视剧是必然的。而且也有相当成功的案例,比如最火的《甄嬛传》和最近的《琅琊榜》。 因为看得少,并不能得出什么结论,但从我看过的这两部,也许因为制作方都比较资深和传统吧,是用了传统正剧手法演绎网文故事。所以我倒觉得,从价值观到审美特点,这些IP改编和传统原创作品,并没有太大不同。只是说,从网文改编而已,和之前的小说改编没有原则性区别。 网络文学作者进入编剧行业也属正常。只要有写字和编故事能力,谁都能当编剧,就跟谁都能写网络小说,一个道理。 只是,编剧要面对的,不只是自己的文本。剧本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整个团队作业,万千投资,不能像写小说那样信马由缰,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 在我看来,影视剧改编与原创一直都是并行的,没有优劣之分,我入行之初也改编过他人小说。但现在,不到没饭吃,我不会改编他人作品,我坚持原创。本版文/刘雅麒 |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