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页 首页 文坛资讯 赛事奖项 查看内容

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 2015-10-9 13:04 |来自: 凤凰网文化
1529 0
摘要: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 ...

  阿列克谢耶维奇今天打开自己在明斯克公寓大门时遭遇的记者大军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就在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稳稳占据**公司赔率榜单首位,成为最大热门。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纪实文学,代表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

  就在今天,阿列克谢耶维奇开通了个人社交平台,她本人说:“我今天才开的推特,多么有趣。”

  诺奖官方Twitter发布了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消息之后,引发了多种反应。除了对获奖者本人的赞美和支持外,有些人热烈祝贺作者及其英文版出版商:“太棒了!为FitzcarroaldoEds的品位、眼光和勇敢表示衷心的祝贺!”也有一些人打趣说“我现在听到了10000个记者google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

 

  年年“领跑”却最终“陪跑”的村上春树,今年仍未能结束“悲壮”入围史,最终与诺奖再次失之交臂。此外,作为首次提名诺奖的“新人”,非洲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此前甫一入围便跃居诺奖赔率榜单第三位,成为本届极具竞争力的热门人选,然而和村上的命运一样,最终都未能被“压中”。

  此外,因美国20余年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而颇被看好的两位美国作家乔伊斯·卡洛尔·奥茨和菲利普·罗斯齐被“押宝”,共同上榜赔率表前十,但最终也无一获奖。

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阿列克谢耶维奇:俄罗斯的张纯如 多年处于流亡状态

  就在结果宣布之前,凤凰文化刚刚连线过阿列克谢耶维奇四本中文译著的责任编辑陈亮,了解了一些关于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事情。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文化:阿列克谢耶维奇近几年一直在诺奖赔率榜前列,但也一直没有获奖,今年是稳居第一。不过国内对他并不是很了解。

  陈亮:不光是内地,台湾翻译她的书也很少。

  凤凰文化:你们这边为什么会引进她的书?

  陈亮:我们先出的是《切尔诺贝利之声》,2012年就出过一个版本,当时我们那个版本是从英文翻译的,那个版本实际上出来之后没有太大的反响。后来我是看到了一个台湾的译本,觉得它里面记录这些人的故事特别好,而且读起来很像俄罗斯经典文学的感觉,就用台版译文做了一个新的版本。之后就又连续做了三本,实际上她现在还有其他的书没有翻译过来。

  凤凰文化:等于现在的译本都是台湾那边翻译的。

  陈亮:不是,只有一本是。有一个译者是高莽,很有名的俄语译者,应该是90多了吧,他是跟作者见过面的,阿列克谢耶维奇80年代的时候来过中国,当时的一些外国文学刊物上对他有报道。还有一个译者是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台长吕宁思,他以前也是在俄罗斯留学过。还有一本的译者也是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一个诗人。

  台湾只翻译了一本,就是《切尔诺贝利之声》,其余三本只有大陆有译本,台湾是没有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在欧美实际上还是比较有名的,他的作品是有35种语言的版本,台湾那个译者也是根据英文版翻译的。我们最近出的两本书,有一本当时在苏联是是禁书,所以苏联出的都是删节版,删去了差不多一半的内容,等到苏联解体之后,2013年出了两个完整的版本。

  凤凰文化:等于她是一直用俄语写作的,只是说因为之前的种种原因,第一次接触大都是通过英文?

  陈亮:对,因为她之前在苏联包括乌克兰算是一个被禁作家,还有人怀疑她是西方的间谍,她也被监听过,她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是在国外相当于一种半流亡的状态,在巴黎住过一段时间,2011年才回到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

  凤凰文化:您有跟她本人联系过吗?

  陈亮:我们都是通过代理联系的,她本人非常低调,不太愿意跟媒体打交道的。我们之前看到她的一个访谈,想把这个访谈放在书里,她都拒绝了,她说她不愿意在书里面放这种媒体的访谈。

  凤凰文化:那她现在还在写作吗?

  陈亮:还在写作,她最新写的一本书是跟她之前的题材都不一样的,之前的题材基本上都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她关注的都是历史中平民老百姓的命运,就不是那种不能掌控历史命运、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有人曾经就访谈的时候问过她,就说实际上她这种写作方式跟写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有点相似。她是采访了很多当事人,所以有人问她为什么接触了这么多悲惨的事情都没有崩溃,她说她也觉得很痛苦,经常会觉得难以承受。所以她最近一本书不愿意再写那些,好像是要讲文化吧,会写一些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有那么沉重。

  凤凰文化:你觉得她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哪?会不会有意识形态的东西掺杂在里面促成他接近获奖?

  陈亮:我觉得肯定跟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今年之所以热门我觉得一方面就是她的写作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关注二战,还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一些战争,她从反战的角度来写,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我觉得这个方面有可能。俄语文学上一个获奖应该是布罗茨基,不过他那时算美国了,再上一个就是索尔仁尼琴。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完全是根据访谈者口述的文字来记录的,如果有虚构也是当事人的虚构或者回忆不准确,她本人没有任何添油加醋虚构的东西,但是你读起来就会发现她这种纪实文学的东西比小说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当时西方媒体就是这样评论,就觉得她的非虚构的东西比虚构的小说更加让人觉得不现实的,觉得荒谬、非常态。从阅读的感觉来看,她的东西不是那么枯燥的,很冷静很客观。

  还有一个就是她基本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重写关于战争的记录,以前可能都是男性视角,或者比较数据化的东西,或者从大人物的行为来分析的。她笔下是一些无名小辈,完全是之前被忽略那些人,她自己说她就是有意在挑战。

  凤凰文化:那她的文笔怎么样?

  陈亮:我一开始读她的作品就感觉很像俄罗斯的经典文学的写法,好像是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她的文笔可读性很强的。而且由于她基本上不是那种长篇大论的,就是每一个人的访谈,所以无论从哪一页翻开来讲都读着很顺畅。同时也会有些口语化的东西。

  凤凰文化:其实关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一个阅读,大家知道的更多是俄国时期的经典作家,比如说托尔斯泰等等,到后来就是因为政治的关系是苏联作家,可能近一点,大家最多也就是对索尔认尼琴、布罗茨基、茨唯塔耶娃了解得多一些。但是总体来讲,其实对于当代俄罗斯文学,国人并不是很了解。作为责编,你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现在的状态,有怎样的了解?俄罗斯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又是怎样的?

  陈亮:其就是因为俄语译者越来越少了,很少有人翻译。在以前比较好的俄语译者都已经翻译不动了,年轻的译者中,专职的俄语译者、关注当代文学的很少。我找过一些,很多就是翻译一些俄语的新闻啊,包括我去专门的网站上找过,很少有人去关注到俄罗斯文学翻译。然后大多数都是兼职,因为翻译的收入比较少。再有就是俄罗斯的文学黄金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

  凤凰文化:那国外的情况呢?

  陈亮:比如说阿列克谢耶维奇吧,她的代理在德国,是专门代理俄语作家的,我看过他的网站,上面有很多俄语的作者,可能他们在西方会出版的书更多一些,然后中国就很少。

  凤凰文化:有人把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归为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这两年在中国其实还是比较火的,但在国外不知道是什么状态?

  陈亮:国外的非虚构,有的还挺受关注的,但总体来说,跟虚构的比还是差得太远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在国外的销量也不是很多,但是她出版的语种很多。

  凤凰文化:在你们本来的序列当中,有没有继续出版她其它书的计划,这个计划大概是怎么样的?

  陈亮:倒是有这个计划。前两年就一直在关注,然后她的新作还没有完全写好,写完之后我们就先开始。

  凤凰文化:那别的书不谈,就说她的那本《切尔诺贝利之声》,现在的这个销售状况怎么样?好像关于苏联题材似乎在市场上还相对好一些。

  陈亮:这本挺一般的,还不到一万册。而且我们近期都没有加印。比那种普通的社会书可能会稍微多一点,但是不会太好。

  阿列克谢耶维奇简介:

  1948年5月31日,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乌克兰城市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她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亲服完兵役之后,她就举家迁往白俄罗斯,双亲都是教师。阿列克谢耶维奇上完高中后干过教师和记者,并于1967至1972年间在明斯克大学学习新闻专业。

  毕业之后,由于发表反政府的观点,她被派到波兰边境布列斯特城的一家地方报纸工作。之后她回到明斯克,在《农业报》工作。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战争中悲惨的女性面庞》(首版1985年推出,1988年出版英文版),她耗费多年采访了数百名参加过二战的女性,以此为基础积累了大量素材。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宏大书系“乌托邦之声”(Voices of Utopia)的第一部,该书系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苏联的生活实景。

  她的写作手法不同寻常,通过将无数人的声音精心编排在一起,让我们对一整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切尔诺贝利之声》(首版1997年推出,1999年出版英文版)的主题是切尔诺贝利1986年核爆炸的余绪。《锌皮娃娃兵》(首版1990年推出,1992年出版英文版)描绘了苏联1979-1989年间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二手时间:红女人的死去》是“乌托邦之声”的最新力作。此外,她早年写的《最后的见证者》(1985年出版)也是这个她投入一生时间创作的书系的一部分。

  有两个人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位是记录了一战士兵生活的护士兼作家索菲亚·费多尔琴科(1888-1959);另一位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斯·阿达莫维奇(1927-1994),他写下过多部关于二战的报告文学。由于她对现政权的批评,阿列克谢耶维奇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国外居住,比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等等。

  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相关链接

非虚构作家梁鸿评诺奖得主:作家要做的是“去蔽”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461.shtml

蒋方舟:我们也有灾难,却没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495.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中文译者:她是苏联文学的延续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531.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谈获奖:还未收到总统祝贺 我抨击他多年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546.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接到获奖电话直呼“太棒了”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590.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密友:她的纪实文学比小说还好看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681.shtml

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纪实作品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691.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英文编辑:新书非同凡响 明年出版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718.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前苏联悲惨时代的记录者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768.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已有简体中文版引进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802.shtml

阿列克谢耶维奇谈新书:我们是在文化上没有发育好的一类人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829.shtml

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多远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860.shtml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译后记:苏联女兵眼里的战争
http://www.zjzj.org/ch99/system/2015/10/09/019803731.shtml

文博小编

管理员

  • 主题

    168

  • 帖子

    217

  • 粉丝

    4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