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4:哲学笔记 - 小说阅读网-原创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连载 - 文学博客网 - 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免费小说阅读网

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4

  • 背景颜色
  • 文字颜色
  • 文字大小

三教合一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谈儒、道、佛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说三教合一的发展历程。三教合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终归一到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儒学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三种形态,其中汉代经学儒、道互补,宋明理学儒、道、佛互补。三教合一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明中后期,很多人开始反思、批判儒教,对于儒教进行了反权威、反经典、反道统的“三反”批判。这样的反思,让儒教重新回归到了儒学,回归儒学就能够让儒学更为平等和谐的和道、佛融合统一。儒学的回归,加上关帝信仰、三一教等推波助澜,在客观上儒学的发展促进了三教合一,也最终确立了中华文化三教合一的传统。
在三教合一的早期有人认为三教当然是处处合归于儒,但实际上提倡“三教合一”为立教宗旨的却是道家的全真教,他们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客观促进了三教理论的融合。有这样的促进,当然不是偶然的,大家都知道,道家倡议人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人的本性来实现人的价值,道家所谓的自然是“如其自身的状态”,“道”取法于“自然”。道的世界,一切皆自然而然,道家认为“自然”就是宇宙万物间最普遍的运行原则。正是道教这些闪耀着伟大智慧光芒的理性主义理论,三教才得以“闻道”相通。
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既体现在从“无生”到“自适”再到众生追求生死两忘、自由自在的境界。也体现在从“轮回”到“现世”,到开始从人的“心性”去实现理想人格。三教合一的历史大环境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在具体理论体系上,心学与禅学开始互融互通。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与“禅”相通,佛家也认为禅学即心学,“心性”即“佛性”,明心见性就可成佛,人人可成佛。也就是说,佛家也认同了大家其实都是说的“道”,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都是真理。我们平时接触的禅宗、密宗都有对佛学发展的显著成果,这也是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之处。毫无疑问,中华文化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儒家认为 “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正所谓“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的“道”,也是万物普遍的运行原则。佛教认为种了什么因,就结什么果报,因果是自然法则规律。三家都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爱护万物并尊重生命。同时三教都强调把技术放在理论和道德的驾驭之下。他们都提倡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实际上天人、自然也是因果,三家倡导的都是一个“道”,都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
这样看来,儒、道、佛面貌不同,但“圣心相同”。 三教都重视人的“心性修养”,认为心性修养是成就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根本途径。儒家的超我、道家的唯我、佛家的无我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个性化选择,三教虽然追求不同,但在“闻道”见性上相通。儒、道、佛都追求“完人人格”,就是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三教都认为完人是可以实现的,它们在实现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手段上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点。儒家认为人有德性,佛家认为人有佛性,“明德”成圣贤,也就是先要有绝对智慧,然后成就功德圆满的“大圆智镜”。儒家所谓的明德最终就是要获得德性,德性这个儒家的绝对智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佛性,所以德性也就是佛性。而德性与佛性说到底都是心性,心性是天成的,良知一直在那儿呢,儒、道、佛都是通过心性这个途径,才能明心见性,拂去心尘,守善而未发之中,也才能“闻道”实现三教的“完人”追求。
儒家主张“人人为圣人”,道家认为“满街皆圣人”,佛家提出“人人能成佛”。孔子都说“我不想说话了”,因为人人都可成为圣、仙、佛,那还要传什么经、布什么道呢?这实际上是社会思想的重大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批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们,用圣、仙、佛这样的理想追求指引了大众去认识社会和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圣、仙、佛的传帮带下,宗教神学高端理论走入了人间大众,万千信众、普通人都可以成圣、成仙、成佛,也就是说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前先知先觉的圣、仙、佛现在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普通人也都可以达到圣、仙、佛的认识水平,很简单啊,只要你从“心”出发,顺着这个道走,就可以到达幸福、和谐、安详的彼岸。这样简单的“成长路径”让老百姓看到了幸福的曙光,也照亮了脚底摸索的路。
可见,儒、道、佛外在宗教形式是有不同,但内在义理一致,成佛、成圣的途径都是“心”。三教闻道都见“心”,三教合一合出的也是“心”。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无”何以能够融和相通?就是因为他们都遵从内心,礼从心来,道在心中、即心即佛,心在哪里?就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因果中,在宇宙万物大千世界里,也在我们的最初一念里,中华心学就这样披着霞光出现了。
精神与存在
儒、道、佛三教合一合出了中华心学,这当然是我们思想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进步,但我们回望一下,实际上儒、道、佛早已经从思想领域开始积极影响现实世界。
儒、道、佛是中医药学思想、理论、疗法、方药的重要源泉。中国文化中历代著名的医学家,都出自儒道佛三家。中医打上了三教的各种烙印,三教完善了中医药体系和中医理论。三教合一也在中医中得以体现,三教对中医的影响,是文化传统对实用科学的影响,也是思想领域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融合和影响,更是精神与存在人类社会谋求统一发展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也是唯物与唯心主义融合统一的探索。
儒、道、佛的融合,还有一层重要关系,那就是对政教关系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多为皇权的“三教并用”,三教都是皇权教化人心、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一些思想家提出所谓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正是符合了传统政教关系的需要。也正是这样的政教关系,除了个别有个性信仰的统治者和政权,长期看来,国家统治者对三教基本上还是一视同仁,都是拿来教化人心的,并没有长期尊崇一个教派,更没有向政教合一的政权方向发展,这给三教给出了长期相互融合、共生共发展的有利环境,也客观上促进了三教的融合统一。在三教合一合出中华心学后,因为近现代中国的动荡,统治者并没有系统性的引导发展传统文化。现在国家正走在复兴的大道上,领导者也认识到文化传统在国家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给出了时间窗口,让国家管理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抓住中华心学这个法门,让民众找到文化自信,顺心而为,开启民智,让每一个华人的涓涓细流都能够汇集到中华复兴的历史大河中。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进入新时期后,在中国,强大的儒、道、佛理性精神开始融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唯物,这与三教的理性主义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带着法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强调唯物到关注“人”的因素到开始关注“心”,这与传统文化就有了更多、更进一步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到中国当然有其必然性,这方面的论述太多,就不再一一展开。需要清醒认识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到中国是历史的选择,我们不能怀疑历史的选择和否定已经存在的现实。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注定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参与,现在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会继续和中华文化共同发展,还不到做历史定论的时候。但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把原本儒、道、佛的理性精神通过外因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社会的法和契约精神。这样的法和契约精神可以说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历史社会学家们在做文化的自我批评时候,正是不断的在提醒大家我们需要现代社会的法和契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路径,这个路径在改革开放30年来,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路径的历史必然和斐然成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外因带来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变化接下来会促进中华复兴的内因推动。
中华文化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走向了现代化,当儒、道、佛融合统一形成的“中华心学”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形成内因精神动力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波澜壮阔、伟大复兴的一章就已经开始华丽展开。
华人
说到人与法律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立法者不是在制造、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为什么仅仅是表述?因为法和法律早就在那里,在哪里?就我们而言,当然是在儒、道、佛里,在中华文化里,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因果里,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里,在新儒家、生活道教、人间佛教的探索里。也只有这样的法,才是我们的法,是符合国情、民情、社情的法,也只有这样的法,才可以让华人得到最充分的自由、民主、幸福。因为人从来不是一个自然的人,都是在法律环境里的社会人,有了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法,才会有中华文化下的华人。当然,表述法律还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变化已经开始,未来值得期待。
关于人与宗教文化,马克思认为:教徒要想获得自由,必须不再是教徒。在文化传统领域,儒、道、佛三教的众信徒们正是从“心”出发,最终归一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既融合了新哲学也创造了宗教奇迹。“三教徒”正在经过中华“心学”进化成一个“华人”族群。是的,华人,已经超越三教,行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由大道上。以后怎么走?不要紧,我们是华人,我们知道“三教一心”,我们知道“致良知,格己物”,我们只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小说v1.1 Support by 风的翅膀 QQ:404618868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