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3:哲学笔记 - 小说阅读网-原创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连载 - 文学博客网 - 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免费小说阅读网

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3

  • 背景颜色
  • 文字颜色
  • 文字大小

《金刚经》
看了王阳明的探索学习过程,回头一想,我们似乎都有过王阳明“格”竹子的经历。
我年少的时候为了修炼好心态,那是企图对抗荷尔蒙的意思,到处找书寻理求“心态”。后来,找到了《金刚经》,虽苦读,但总是不得要领,因为当时是把书当秘籍看,就像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后,幻想着成为武林高手,忽然发现一本“葵花宝典”出现了一样。因为读不明白《金刚经》,所以计划着要把所有佛经全看完,妄图“格”尽天下之佛经,求出好心态。实际上佛学书籍量太大也不大可能看完。最后,自己变得面黄肌瘦、头发干枯,经常生病,荷尔蒙的影响是减少了,哈,不过,人也成小老头了。
后来人长大了些,读过一些南怀瑾论宗教的书后,为了重温这段历史,再读了一次《金刚经》,才发现这经也是别有一番天地。细细读来,其实菩萨也没整什么玄奥的大道理,也就是从吃饭、洗脚的这些平常事说起。
关于佛法,《金刚经》在“正信希有分”和“化无所化分”中说了,佛法如渡河用的船,也就是说,佛法就是你从此岸到彼岸的工具,是工具不是神器,只是渡河用的。就好比我们生活在闹市想去郊外的山上清净一下,你要坐车,佛法就是其中一辆去山上的车。而且菩萨说,无人需要佛来度,也就是说明心见性后人人都可以成佛,渡河靠自己就好啦。还有一种可能,我们想过河渡船都可以不需要,靠自己游过去就好了,或者像达摩一样一苇渡江,从水面上飘过去。
说到达摩的一苇渡江,我相信这是类比了《金刚经》里佛法如渡河用的船。就是说,都是渡河,有的人只需要一个小舢板,有的人需要船还需要船夫,有的人自己游过去,也有的人跟达摩一样只需要一苇就可以渡江。用经济学的方式说,就是渡河方式和成本各不一样。如果我们把渡河的场景让冯小刚拍成电影,画面上有两个人和达摩一起渡江,一个在讨价还价租船雇船夫,一个脱了大衣直接下水,还是达摩老师帅气,随便摘一苇就飘。上岸的时候,如果有接船或看热闹的肯定是围观达摩啦,谁还看那个光着膀子湿着裤衩的哥们呢?不过,上岸帅不帅气、体不体面当然不是最重要的,反正能过去就对了。
很多接触过佛学的人心里都默想过成佛到底是咋回事。《金刚经》在“无法可得分”中,菩萨就说了,菩提树下无菩提,无法可得,法也是一种相。法也是一种相?其实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法是一种规律,我们看到的佛法则是用文字或语言来描述的这种规律。当然的,文字和语言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全面地描述规律,所以,用文字和语言描述的法,已经是一种“相”。对佛学的理解,菩萨说了,不能住相,相只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好比我们以前从未整体留意DISCOVERY探索频道中的微观世界一样,世界还有很多我们没看到的,即或是我们看到的,其真实的运行规律也不是靠人类感官可以完全理解的。所以,在“非说所说分”中菩萨就说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意思就是说的法已经不是法,也是我们刚才讨论的,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法已经不是法。而在“法身非相分”中又说到,以相求佛不见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我们本就看不全的相来等同于佛法,那就在求法路上走偏了,我们一部分人就可能走到没有渡船的河边,自己游泳技术又不好,也没有达摩那一苇渡江的功夫,那就只能晾在荒野郊外经历苦难,当然能找到回来的路也问题不大,还可以继续想办法渡河。菩萨也都为我们考虑到了这些,所以,菩萨在“离相寂灭分”中告诉了善男信女们,离相就是佛。实际上,要做到菩萨的这句话是很难的,离相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样才能离相?就我们一般人来说,还是要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才有可能,绝大多数普通人是没有达摩那么厉害的功夫,很多人渡过河的时候,都是光着膀子湿着裤衩。还有很多人,在光膀子湿裤衩上岸前,还经历过找不到船、苦学游泳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一些人来说,甚至是穷经皓首用尽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得以实现。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条更好渡河的方式,是多么的重要,功德是多么的高。要获得真知是极其不易的,有没有更普世的思想来指引老百姓擦亮眼睛获得智慧呢?
中华心学
随着自己阅读面的扩大、生活阅历的增长,我发现能让人快速找到门道的,也就是说要找到一条比较好渡河的路,还是慧能和阳明的方法比较好。所谓禅学即心学,“心性”即“佛性”,只要明心见性就可成佛成圣,原来懂道理也不并不需要每个人走遍千山万水、看遍人间百态,穷经皓首大半生去求真知。这实际上是给了老百姓一条阳光大道,大家都有机会成圣成佛啊,这个变化可以说是无比震撼的,在思想和心态上已经改变了我们中华族群。
慧能大家都知道,而阳明心学则因为多种原因只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到如今,阳明心学已是渐起的显学。在王阳明年代,大家还没有认识到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学,要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心学”已经不全是“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心”的窗户,现在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发展到“心学”,实际上是中华文化融合统一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是我把“心学”称为“中华心学”的原因。原来高大上精英文化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人情练达,让老百姓也可以世事洞明,活得坦荡豁达。阳明心学为中华 “心学”这一伟大思想阶段的到来做了充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铺垫,“中华心学”的出现不是一个顿悟,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尝试着梳理一下。
儒道佛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关注人与社会、道家关注人与自然、佛家关注人与自身。你看看,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身,啥事都关系到了,中华文化能产生这样三者的分工配合可谓不服不行啊,天圆地方的,都周全了。儒、道、佛三教之内可说的、想说的东西不少,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吧。
早年间,佛经传入汉地后逐渐成长为了中华佛教,这也说明中华文化太强大,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把佛教都汉化了。但汉化后的佛教也与本土道教产生了矛盾,除了理念上的不同,有部分还是经济原因,以前做个法事都是找道长,现在也请高僧了,信仰也出现了差异化竞争,竞争当然都是不舒服的,但竞争后的市场始终还是对老百姓有利。从理论体系上说,佛教比较系统,经书多,经典多,但道教接地气,不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家宣扬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有仙家气质,还傲气的认为有“老子化胡”这一说,信众不少。“老子化胡”特别有意思,因为在道家看来,老子已经是神仙,都已经是“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了, “老子化胡”也是必然的啊。不过,这实在只是佛教徒的恭维之举,人家也就为了传教才这么说的,道家的哥们还真信了,唉唉,不学习真可怕。而会恭维人的佛教徒则认为生是空,有“轮回”,主张“无生”。后来佛教徒们在中华大地站稳脚跟了,部分佛教徒也开始强调高度,甚至认为孔、老都是佛祖的学生,自己是高端宗教,这样的佛气,我们看看也就一笑而过好了。道教经常说佛教不维护社会秩序、逃避租赋,但他们反佛也借鉴佛,比如全真教。佛教说道教理论水平差、搞巫术,但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也学道,比如天台宗、密宗。应该说两方还是有各取所需,大家都愉快的在中华大地生长。
儒、道两家呢,都是土生土长的嘛,两者总体关系融洽互补。《庄子》一书涉及孔子的有40多处,虽然双方在救世方式上认识有所不同,但两家都尊崇自然力,当然道家后期的巫术除外。儒家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国寡民”都有同根同源之基础,都是中华原始宗教的传承之学。儒家有精英分子关心社会人生,道家则普遍天道自然,在儒道共同教育下的华人,最后都讲究所谓内圣外王,跟我们的铜钱一样,外圆内方的,每个华人脸上都洋溢着神仙一样平静安详的神情,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心有钟馗。实际上,儒、道两家也就我们现在这么说,秦汉之前儒、道本来就一家,而汉儒又不同于孔儒。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兼奉儒、道,这当然是聪明的,这两家合作互补,珠联璧合的,联起手来,往大的说可以治国平天下,小的方面看也可以修身齐家。正所谓道家的遁世也成就了儒家的功名,人家讲究的是内圣外王的君子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他们总体关系和谐互补,互相促进,不像它们同佛教的关系那么紧张。这样看来,外来的和尚还真是不好念经的。
不过经过多年的磨合,现在看来,儒、佛的总体矛盾也不大,许多高僧都出身于儒家,在世俗失势后又寄情于佛学。儒、佛两家都注重心性修养,儒家也视佛学为一门系统哲学,它们都有理性主义的精神。佛教徒认为他们自己理论水平高,平时主要还是攻击攻击道教,因为儒家是钦定的,惹不起呗,说儒家就等于说朝廷,佛教徒们虽然居于尘世之外但也不傻,也不想自己找麻烦。实际上,儒家反对佛教的部分,也多为道统,说佛教只讲个人修为啦,不关心国家大事什么的。不过,话分两头说,如果佛教徒们真时时刻刻的关心、参与国家大事,估计也没什么好果子吃。部分思想家还是认为儒家适合治世,佛家适合乱世什么的,现实生活中,理学家们却善于借鉴佛学,但功利观还是始终不同,而新儒家更注重“返本”且“言新”,对佛学兼容并有所选择。

小说v1.1 Support by 风的翅膀 QQ:404618868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