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诗赏析》第一卷

热度 20已有 956 次阅读2011-4-9 12:35 |系统分类:谈书札记|

第一卷:我生活的时代

 

 

入秋

 

          柳雁阳

 

入秋以后

在鄂北老家

我的父老乡亲

开始叹息,骂娘

开始像

关心股市行情一样

打听粮食的贵贱

然后告别荒芜的家园

到县城或更遥远的城市

干最脏最累的活

用汗水

换取一家人的温饱和欢笑

而那些长势良好的稻子

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

把头埋得很低

 

                   ??选自2001年《星星》

 

[赏析]  小时候,读过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在叹息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之余,一直留下一个疑问:丰收怎会成灾呢?理解不了,就把它归罪于旧社会。现在,我们又可以看到这种怪现象,并可以看到反映这种怪现象的一些作品。这才知道,叶老的小说并不十分成功,因为它反映的旧社会的问题并不典型嘛!新社会不也照样有这种问题吗?但是,丰收怎会成灾呢?仍然理解不了!只觉得农民是应该同情的,他们不是做错事的孩子。

    这首诗文字浅白,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诗是不怕浅白的,怕的只是思想苍白。最后三句的拟人手法用得很成功,不只传神,而且触到社会的痛痒之处。稻子怎会错了呢?那么,又是谁之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昆仑鹰

 

张不代

 

关于飞的宣言

我们已经听得很多  特别是

那些丘原之上高枝鸟们的

动听而又斩钉截铁

却又总把宣言当草  做窝

 

昆仑鹰无枝可栖

昆仑鹰伫立岩头

始终一言不发  总是

于久久凝视久久凝思之后

只打一声呼哨

就振翅而飞峰越谷

 

关于飞的宣言

我们已经听得很多  昆仑鹰的

此种形式  最震撼心灵

天如此高远  即便惊魂一瞥

眸里也是地大物博山高水长

 

         ??选自2001年《星星》

 

[赏析]  本诗有一个比喻相当准确而生动,那就是“把宣言当草  做窝”,可谓形神兼备。一方面,它抓住了鸟的属性,可谓“形似”;另一方面,它揭露了“高枝鸟们”贬低宣言的神圣价值,利用宣言的实用价值的丑恶嘴脸,可谓“神似”。本诗最后两句是作者十分用力的一笔。“惊魂一瞥”与“眸里也是地大物博山高水长”形成巨大的反差与张力,用以表现“天如此高远”。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昆仑鹰“最震撼心灵”的“此种方式”,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是对上一节的有力递进;又能形成昆仑鹰与丘原之上的高枝鸟们的鲜明对比。

 

郑板桥

 

    于是乎

 

郑板桥卸任的时候说

到清风江上去钓鱼

这想法和眼下许多离退休老干部

似乎差不多

 

郑板桥在任上的时候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选定了江面又画了许多

做钓竿的竹子

 

据说他最后还是饿死了

画了一生竹子最后把自己

也画成了一管瘦竹

多好的一副鱼竿呵他想

 

        ??选自2001年《星星》

 

[赏析]  读诗要读出言外之意,“清风江”的名字的意味是什么?郑板桥在任上的准备是画竹,老干部在任上的准备是什么?郑板桥的想法和眼下许多离退休老干部差不多,那郑板桥和他们差很多的是什么?

最后一句有调侃味,有辛酸味,更有傲岸味。清官卸任后以钓鱼为生,不叫苦,不后悔,多好!

 

文史楼

 

    路也

 

文史楼的地基是儒释道

建筑图纸为八股文

至于所用材料:以方块字为砖

动词做钢筋名词做混凝土

形容词做涂料

介词副词连词叹词做钉和榫

楼梯有平仄,门窗工整对仗

楼层与楼层之间押韵

其外观厚重,像书法里的魏碑

它长了一张士大夫的脸

却拥有一颗无政府主义的心

充满循规蹈矩的光荣与梦想

 

门后和墙角散发着

汉语腐烂的味道

那么多苟延残喘的古典

那么多飞扬跋扈的后现代

新一代的文人墨客

为五千年披麻戴孝

同时又忙着做现实的教士

以寻找真理的名义找到了荒谬

以数学方法探索浪漫和无用

蚂蚁钻进了点心盒

老鼠掉进了谷仓

患上幸福的厌食症

 

女生头上的发卡

照亮灰暗的走廊

她们将辩证法和逻辑学

黑白颠倒指鹿为马

最后又屈打成招

男生模仿五四青年

将长长围巾往脖子后一甩

就甩出了特立独行

春天窗前的桃花盛开

仿佛桩桩绯闻

但这楼里的爱情不会有新意了

无非是西厢聊斋或者简爱

也许文史楼从本质上讲

性别应该为女

她阴柔,PH值呈酸性

伊人默背着唐诗宋词

一直想对银杏林那边的理工楼

投怀送抱

 

自恋几乎是文史楼的职业病

伤春和悲秋是最明显症状

侧墙上的海报天天在换

那是整幢楼的价值观念

大门口的果皮箱

扔进揉皱撕碎的浅斟低唱

云飘过楼顶上面方格稿纸般的天空

写下水调歌头或如梦令的句子

 

毕业生有的官至部级或正厅

为此楼光宗耀祖

属于出产的极品

优等品在媒体频频亮相

天天写着“本报讯”

大多数属于免检的合格品

做了教师或秘书

次品是那些跳来跳去

总找不到社会定位的人

废品则是极少数极个别的

名字叫做诗人

 

     ??选自《星星》20041月号(上)

 

[赏析] 第一节,“无政府主义”与“循规蹈矩”的矛盾说明了文史类学生的不成熟,想追求自由与个性,但又缺乏勇气与底气。第二节写文史类学生鄙薄传统文化,但又食洋不化,缺乏真正的文化精神。第三节的“伊人”会是淑女吗?可能只有淑女之名,却无淑女之实吧。“伊人”脑子里充斥的是现代女性的现实而具体的想法。后两节写得明白,在此不作解读。

整首诗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虽不讨人喜欢,却也当真抓住了文史类学生的弱点。文史生之不幸,不是国家之幸啊!一个国家的富强的最好体现或许不在经济上,而是在文化上。只有在文化上看出富强,那才是真正的富强。

 

我生活的时代

 

       聂作平

 

在我生活的时代,名家辈出

佳作横行,一些熟悉的面孔

从偏僻的山村熬到了遥远的京城

还有一些人意气风发,半夜起床

坐在马桶上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在我生活的时代,男欢女爱

美女如云,一条叫做时尚的河流中

过江的鲫鱼成群结对。在我生活的时代

没有英雄,英雄是一些白纸黑字的梦想

也没有翅膀,因为蓝天是这个时代的难言之隐

在我生活的时代,城市庞大

人口增多,百姓安居乐业

一些还没有成名的人物在江湖上饮酒

醉里挑灯看剑,看一把塑料的匕首

想起十步杀一人的祖先,然后潸然

然后泪下

 

在我生活的时代,贪官落马

酒吧丛生,前卫的人们网上****

落后的人们江边赋诗

一些人急急忙忙地辞世

一些人急急忙忙地出生

 

在我生活的时代,好戏连台

所有的观众都乐不可支

 

??选自《星星》20041月号(上)

 

[赏析]  本诗最大的语言特点是语势急转直下,且不是顺势,而是落入反面。幽默感十足。“指点江山”是“坐在马桶上”,“醉里挑灯看剑”是“看一把塑料的匕首”,叫人哭笑不得。其实,面对这个游戏一样的时代,作者的态度是悲悯的,并非“乐不可支”。

作者的概括能力很强,所以题目不显大。

 

生活用最粗糙的砂纸

 

李元胜

 

生活用最粗糙的砂纸

在打磨着我的眼睛

他要磨穿我的怀疑

要我承认它体面的颜色

 

他用天空的薄塑料

绷带一样紧紧地缠住我

他要隔开我和春天的雨

仿佛从我的伤口

会有另外的黑暗迅速蔓延

 

生活用胶质的空气

使我的呼吸变得又稠又慢

让我不再奔跑

不再咒骂

 

他的不友好

我都是可以原谅的

我总是又硬又尖

像一根深插在身体里的刺

让他阵阵疼痛

 

??选自《星星》199911月号

 

[赏析] “生活”是个宽泛的概念,诗中的“他”暗示的是生活的哪一面呢?我们可以猜测,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比如最不体面而又最想让人们承认“他”的体面;是黑暗的制造者,又怕“另外的黑暗迅速蔓延”。“他”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高高在上的“他”又要当****,又要立牌坊,而诗人总让“他”“阵阵疼痛”。当然,须是真正的诗人。但愿我们的诗人都是“又硬又尖”的刺,而不是“他”的“淘气的同行者”(当代诗人陈超语)。

 

城市监察员的总结报告

 

封原

 

城市里

人们

围成巨大的圈子

掏出枪

一个顶住另一个的脊背

 

就这么威胁着

没有谁

更值得怜悯

人质与劫匪

在此已毫无区别

 

分不清开端与终点

用枪口的冰凉连接着

城市

一个人圈

 

像上帝头上的光环

 

??选自《个》网站

 

[赏析]  城市化,在各国的历史上,都是一个可怕的名词。不牺牲广大农村的利益,哪来如此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这个“上帝头上的光环”是十亿农民的血汗凝聚而成的,怪不得那么紧张、残酷、冰凉!“人质与劫匪/在此已毫无区别”,多好的句子!

 

贫民区

 

朱剑

 

为抄近道

出租车司机

把车拐进了

一道小巷

 

这里是

本城有名的

贫民区

 

我想写写

贫民区

 

但司机说

把车窗摇起来吧

 

所有的一切

在我的面前

以哑剧的方式

进行

 

所以最后

我只能这样

告诉你们

贫民区

是一个

没有声音的

地方

 

??选自《诗选刊》20024月号

 

[赏析]  “我”对贫民区的关注,司机以极为简单的方式就能隔开,那么谁还能听见贫民区的声音?本诗淡淡的语气反而强化了思想内容。“没有声音”更令人震撼!对真理的表达,其实不用声嘶力竭。

 

废弃的庙

 

小米

 

你得相信

神已经离家出走

或者是  搬进了新居

 

你不得不相信

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

或者是  神现在用不着管我们

 

荒草长到了神的老家

春风果然已吹遍每一寸土地

 

??选自《星星》20046月号(上)

 

[赏析] 暗示是什么?古人以为,暗示是“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清?陈延焯《白雨斋诗话》)。看来,暗示很讲究分寸,暗示是需要能力的。本诗作者的暗示能力就很强,两个“或者是”也很起作用,“神”的内容相信读者心领神会。最后一节化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春风果然已吹遍每一寸土地”,但绿的不是老区人民的心,而只是“荒草”。

 

乡下大哥

 

唐诗

 

乡下大哥  头顶一朵忧伤的云

穿过泪流满面的四月

到莺歌燕舞的城市来找我

 

乡下大哥漆黑的头发坚硬如松针

说话有山羊温顺的本质

坐在我的客厅如一尊

受伤的岩石

 

乡下大哥  不善言辞

朴实的语言坐在舌头的背上

难以走出无门的嘴唇

还没开口  疼痛的泪水

破眶而出

 

乡下大哥  他美丽如梨花的女儿

穿蓝底白花衬衫的女儿

在老村长屋后的黄桷树下

被强暴撕碎了尊严

乡下大哥的心被撕出了深深的伤口

 

乡下大哥  顺服如山羊的大哥

懂得了法律带血的威力

发出了老虎坚硬的啸叫

雄赳赳地走下了我住的三楼

 

我仿佛看见  乡下那株

盘根错节的黄桷树在颤抖在怒吼

在向高悬国徽的地方大步迈去

 

??选自《星星》20047月号(上)

 

[赏析]  古人说:“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意思是叙事叙得好,关键在于简要。诗歌本身的要求就是凝练,诗中的叙事更该简要。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正是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乡下大哥”外表坚硬如岩石,内心温顺如山羊,两个特点反差大,形成的张力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叫人同情,叫人叹息!

 

如果

 

陈染

 

如果,每一缕风

都有自己歇憩的家园,

有阳光做柔软的衣衫,

有洗涤尘土的海岸。

那么,它就不会呼唤着去流浪,

发出刺耳的音响。

 

如果,每一颗无名的小星,

都有自己的位置。

疲惫的夕阳能如期陨落,

让出天空,

由星星的光明布置夜幕。

那么,它就不会一头栽入尘世,

沉沦做一只无用的流萤。

 

如果,每一只忧郁的鸟,

都能在林子的绿色中,

扮装真实的自己,

没有黑夜的巨手扼杀它的喉咙。

那么,它就不会躲进叶子的屏

风,

合着已经晕眩的松涛,

继续错误的啾鸣。

 

如果,阳光是爱人的手臂,

靠温暖、靠魅力

掀动心的潮汐。

不再以强光的威力,

把看路的眼睛刺成废墟。

那么,人们将会自己发现:

月亮再明亮,

它的光辉也是骗局。

 

??选自《人民文学之友》1985年第6

 

[赏析]  思想很明确:为处于弱势的年轻人说话。因为思想的明确、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委婉是高度结合的,所以句句都说到年轻人的心坎去。

 

广州

 

老刀

 

我想

你一定在大排档吃过生猛的海鲜

一定去过北京路步行街

逛过北京路上众多的品牌商店

也许还夜游过珠江,

感叹过环市路比肩而立的雄伟大楼

广州什么都是新的

旧的是风

是残疾人在街头弹拉吹唱的老歌

你也许发现了

在他们跟前弯腰的全都是外地人

在去喝酒的路上

你可能会看见一些民工

这些把广州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盲流

像光线和露水

他们已经退到郊区以远的地方

我想

当你看见民工们一字排开

蹲在冬天的角落吃饭那热气腾腾的场景

看见铁锹和汗水不断雕洗着他们

看见新鲜的泥土不断从他们的头顶扬出来

滚落到一个洞穴的外面

说不定你还会流泪

 

??选自《星星》200610月号(上)

 

[赏析]  城市的繁华与堕落,民工的弱势而向上,这一切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说明着问题。作者以文人孱弱的方式观察之,当然也就以“流泪”的态度作结语。

“新鲜的泥土不断从他们的头顶扬出来”一句很形象,“铁锹和汗水不断雕洗着他们”一句中的“雕洗”二字传神,写出了民工的自强不息。

 

纯朴的乡长

 

聂沛

 

到石头乡要坐汽车、坐驴车,还要赶路

把人累得半死,脏话连篇

晚上,乡长一脸诚恳

满怀歉意地陪我们喝土酒

渐渐喝高了,就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咱这地儿小……

没那种人。要不,我把那个

那个,我那个初中刚毕业的女儿叫来

跟各位领导聊聊天?……”

我们顿时目瞪口呆:纯朴而善良的乡长啊

你在县上看到了什么?

你在市上看到了什么?

不知你是否去过省城,如果去过

你又看到过,或听说过什么嘛?!

 

??选自《星星》20068月号(上)

 

[赏析]纯朴的乡长几句纯朴的话,足以把现代人拉回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去,如此叙事,有如神助。最后一句的语气十分复杂:悲哀、愤慨、掩饰、哭笑不得……这都是让纯朴的乡长给逼出来的。真是“俗者雅之”(刘熙载《艺概?文概》)的叙事啊!

 

小村

 

郑望春

 

多年以前我看见人们在那里砍柴  割草  放羊

村庄和村庄自由来往  我正当壮年的父亲

想爬到云层上面种下一片玉米或高粱

多年以后我看见那里正在规划  分割  建厂

人们在挖掘机的引领下  忙碌着为理想奠基

为幸福拓荒  昨天我路过那里

只看见一片破烂的楼房  一片枯草在晚风中轻轻摇响

我那些从异乡流浪回来的亲人们  面对着它

就把记忆和泪水捧在手上

 

??选自《星星》20068月号(上)

 

[赏析]  开发不当造成乡亲们流离失所,这已经是很多地方的突出的社会问题。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把三个不同时期的画面一齐放映出来,寓意不言而喻。

 

公章

 

周思

 

鞠躬尽瘁

每一次俯首

都用磕响头的忠诚

结结实实地

磕出血来

磕出职责与神圣

只可惜

你的柄

往往忘了姓啥

让你变成火红的烙铁

烙伤了多少朴素的心灵

 

??选自《星星》20068月号(上)

 

[赏析]  本诗即物明理,言有尽而意无穷,十分警策,鞭辟。后五句情理交融,规劝的语气掌握得很有分寸。正如古人说的:“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粗野的人)面目。”(沈德潜《说诗日卒   语》)

 

无名花

 

郭小林

 

雪花谢了之后

在中国的西伯利亚

无名的野花

就长起来了

 

没有小鸟在意

没有野兽留心

但天看在眼里

地,牢记在心中

 

大雪掩盖的屠杀

是你首先出来作证

无数次地摇撼

折断的却是风

 

都说红色是暖色

为什么见到太阳

我却倍觉寒冷?

以黑暗为营养的吸血蝠看来

鲜血才是光明!

 

树枝欲刺破天空

云彩便来抵挡

目光欲穿透天空

风沙便来阻拦

 

河流和眼睛都已干涸

哪里有秋水可以望穿?

无名花,就是人类灭绝了

你仍旧会开遍荒原……

 

??选自《诗刊》200610月号(上)

 

[赏析]  天地可作证,善良的百姓都会铭记,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不是大雪、不是风、不是太阳、不是云彩、不是风沙可以遮掩的。无名花有着决绝的内心。

 

剥虾女工

 

高鹏程

 

凌晨三、四点钟

这些一脸倦色的女工和昏黄的灯泡

同时亮起布满血丝的眼神

 

在空旷、潮湿的剥虾车间

她们神情木讷

提前进入了中年

只有肿胀的、缠着厚厚胶布的手指

依然无声、灵巧、迅速

淹没在逐渐升高的虾壳后面

 

包身工的老板早在半世纪前就被打倒

一些苛刻的制度潜伏下来

变为普遍的生存法则

无须巧舌如簧的乡党游说,她们已经习惯

弯下腰身,在一根稻草里

寻找自己的金条

 

仿佛一只只蜷曲的红虾

被生活的海水反复浸泡

被看不见的手剥离、腌渍、风干

 

??选自《诗刊》200612月(上)

 

[赏析]  “苛刻的制度”、“看不见的手” 是可怕的吸血蝠。更可怕的是人们对吸血蝠见之不怪,习以为常。诗人也是仅仅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一点同情而已。

 

白于山

 

霍竹山

 

一抹黄的颜色

三年两旱的气候

陕北之北的白于山

是沟、渠、梁、峁、坡、弯组成的村庄

一棵杨树与一棵毛头柳树叫植物

六畜兴旺的祝愿里长大的是动物

荞麦花打着灯笼寻找一颗露珠的湿

听一声信天游知晓日子的冷暖

 

五月豌豆香

六月老麦黄

鲜花的春天是小学生朗读课文的向往

风调雨顺永远是做不醒的梦啊

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想着过

三五成群觅食的麻雀最懂得生存哲学

与几个玩捉迷藏游戏的孩子

让村庄动了一下

又动了一下

 

历史很近,像是谁家窑洞里都可端上来的

古代的粗瓷碟碗

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还在盲艺人弹唱的三弦

琴声里活着

谁的老爷曾是一箱子书的秀才

当红军的哥哥已是白胡子的爷爷

每次回家他们都要问我

政策会不会变

退耕还林几年

兄妹开荒的戏会不会再唱

 

春节,那个逃婚的女子回来了

给等着迎亲的唢呐退还了十几年的彩礼

于是,女子和她的黄头发她的时髦

像一锅烧沸的水让村庄从此失眠了

山上常有民歌忧伤着谁的忧伤

通往山外的路是那么长那么长

比祖辈留下的话还要长

 

??选自《诗刊》200612月号(上)

 

[赏析]  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反映生活的本质,表现着明确的主题,多像一篇小说啊!作者把它浓缩为一首短诗了。诗性语言的表达更为生动,更有概括力。

 

 

张庆龄

 

十二月逼近

一汽车一汽车的煤

正从山西、河北、河南抑或

抚顺、枣庄、平阳……

源源不断地运往我们的城市

一种强大的力量,即将

帮助我们打开冬天的程序

 

下午三点

我和同事们,在院子里卸煤

不知为什么,举起的铁锹

一下停在了空中

我害怕:

那些煤块会突然站起来

接着再黑着脸倒下

诉说一次矿难

 

??选自《诗刊》200610月号(上)

 

[赏析]  矿难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颗肿瘤,它触痛着全社会的神经。本诗最后三句“平字见奇”,让人读之有触目惊心的感受。也见出一位诗人的良心。

 

一棵草有多重

 

谢耀德

 

一棵草就是一棵草,没多少分量

在我手里

 

一棵草能有多重?

 

它的根,紧紧抱住大地

那么坚决,那么有力

仿佛你拔起它就要拔起,整个地球

同样走在大地上的我们,不分轻重

就像我们对故土的理解,不分远近

一棵草把根须扎入大地深处,把爱

深入血脉,那是万物生长的故乡啊!

 

??选自《诗刊》20069月号(下)

 

[赏析]  本诗似写个人,实写社会。不管社会怎样,它毕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地球”、“故土”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须”深深扎入的地方啊!改造社会,人人有责。不离不弃,恨之深,爱之也深。

 

 

 

哀民生之多艰

 

??《中国当代新诗赏析》第一卷总评

 

反映时事,讽喻现实是中华自古以来的优秀的诗歌传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意思是诗歌可以感染人(兴),可以令人崇高(群),可以认识社会(观),可以鞭挞黑暗(怨)。这就是优秀的诗歌传统的理论源头吧。汉代王充说得更简练些:“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2)白居易总结自己的创作精神,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清代顾炎武强调文章的四大作用是阐明正道,记录政治事件,体察民间疾苦,宣扬人间的真善美。他坚定地提出:“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4)中国当代新诗虽然有着“滚滚黑烟”(5)似的大量废品,但也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时事,讽喻现实。在笔者所选的这一卷诗作中,能够“哀民生之多艰”(6)者过半,而且诗歌的触角伸向了下层社会的多个角落、多个层面。下面我们就着重推介这样的一组作品: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民世世代代的指望就是丰收,可是丰收了,却得不到应有的收成,《入秋》反映了这样的复杂而严重的问题。这首诗与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异曲同工,当然,诗更单纯些、浓缩些。走出田地的农民去干什么呢?干农民工!在《广州》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的“民工一字排开/蹲在冬天的角落吃饭那热气腾腾的场景”,看到“他们已经退到郊区以远的地方”。难道背井离乡就是农民该有的命运吗?土地的开发使一些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可是如果开发不当,那就只能“把记忆和泪水捧在手上” (《小村》)。农民打官司难,在唐诗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外表坚硬如岩石,内心温顺如山羊的“乡下大哥”的泪水与愤怒。农民思想意识落后,一个从开放省份回来的“女子和她的黄头发她的时髦/像一锅烧沸的水让村庄从此失眠了”(《白于山》)。一个“纯朴的乡长”几句纯朴的话足以把我们拉入旧时代。(《纯朴的乡长》)处于更为落后状态的老区农民只好盼着“神” 回来救他们,只好盼着“春风吹遍每一寸土地”(《废弃的庙》)。

在这一卷诗作中,除了农民,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市贫民(《贫民区》)、苦难的渔民(《剥虾女工》)和频频死难的矿工(《煤》)的影子,他们生活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他们甚至死于黑暗的地下。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景象,都在勇敢的诗人的笔下再现。诗人的诉说、哭泣,诗人的悲悯、愤慨,诗人的规劝、呐喊,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良心、热肠!虽然诗人关注现实的方式是孱弱的,诗人在当今社会没有多少分量??“一棵草能有多重”,但是如果我们的诗人都是“紧紧抱住大地”的一棵草,那么,我们确信,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多一篇多一篇之益处矣”。

我国是文化古国,诗歌史源远流长,有很多的诗歌创作经验可供借鉴。历史上重文(语言、形式)轻质(思想、内容)的诗歌,都没留下几首传世之作。可惜当今的一些诗人似有不可劝戒的癖好,专事重文轻质的写作,不但轻质,甚至于连诗歌的抒情性也不要了,专事语言的实验。《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这一条可作笔者选诗的标准。我十分赞同韩非子的说法:“和氏之璧……其质之美,物不足以饰之。”(7)是的,虽说文与质都重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但真是大美之物,再刻意地讲究形式,反而伤害其美了。胡应麟说的“愈工愈拙”(9)、李渔的比方“尤物衣敝衣”(10)正好从两个侧面说明了重质轻文的秘诀。如《入秋》、《贫民区》、《乡下大哥》这类作品,真是大美之作,它们的美来源于生活,“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11

话说回来,重质轻文,也不是到了不讲语言美的地步,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2)的锤炼:

 

那些煤块会突然站起来

接着再黑着脸倒下

诉说一次矿难

 

??《煤》

 

不知你是否去过省城,如果去过

你又看到过,或听说过什么嘛?!

 

??《纯朴的乡长》

 

看见铁锹和汗水不断雕洗着他们

看见新鲜的泥土不断从他们的头顶扬出来

滚落到一个洞穴的外面

 

??《广州》

 

一些还没有成名的人物在江湖上饮酒

醉里挑灯看剑,看一把塑料的匕首

 

??《我生活的时代》

 

天如此高远  即便惊魂一瞥

眸里也是地大物博山高水长

 

??《昆仑鹰》

 

这些诗句,在本诗卷中已作赏析,在此不再赘述。

 

附录:引文出处及注释

 

1)《论语?阳货》

2)王充《论衡?佚文》

3)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引文中的“合”字是应该的意思。)

4)顾炎武《日知录》

5)当代诗人车前子《现代诗歌》

6)屈原《离骚》

7)《韩非子?解老》(引文的意思是和氏璧的器质非常美,外在的物饰不足以装饰它。)

8)《论语?雍也》(引文的意思是文质兼备才称得上君子。)

9)胡应麟《诗薮》(引文的意思是雕琢过分反而不美。)

10)李渔《窥词管见》(引文的意思是美女穿破衣,反而让人觉得更新鲜更美丽。)

11)黄宗羲《南雷文定?论文管见》(引文的意思是好象泉水一样充沛地随地涌出的文章,自然是最好的文章。)

12)王安石《题张司业集》

6

鲜花
1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回复 卓祥运 2011-4-9 18:33
立一根标杆,刮一股清风。
回复 admin 2011-4-10 13:48
这样的赏读很有意思,文章很有借鉴价值。
回复 野树2009 2011-4-10 22:41
这样的阅读给人启迪,新诗的创作该深思。
回复 阿杜 2011-4-11 08:59
卓祥运: 立一根标杆,刮一股清风。
谢谢欣赏!
回复 阿杜 2011-4-11 09:00
admin: 这样的赏读很有意思,文章很有借鉴价值。
谢谢欣赏!
回复 阿杜 2011-4-11 09:00
野树2009: 这样的阅读给人启迪,新诗的创作该深思。
谢谢一贯的支持!
回复 江湖少年 2011-4-11 12:42
我只读了第一首,写得真好,突然就想去查一查为什么
回复 阿杜 2011-4-11 18:42
江湖少年: 我只读了第一首,写得真好,突然就想去查一查为什么
研究性阅读,真好!
回复 杜雪峰2009 2011-4-11 23:45
学术价值很深
回复 吴豫平 2011-4-12 07:07
赏读<赏析>!可放入【谈诗论道】栏目引发研讨的!
回复 阿杜 2011-4-12 09:55
杜雪峰2009: 学术价值很深
谢谢,过誉!
回复 阿杜 2011-4-12 09:56
吴豫平: 赏读<赏析>!可放入【谈诗论道】栏目引发研讨的!
谢谢!
回复 阿杜 2011-4-12 10:11
吴豫平: 赏读<赏析>!可放入【谈诗论道】栏目引发研讨的!
帖子太长,放不进去。谢谢关心!
回复 海之星 2011-4-17 11:32
开卷有益
回复 阿杜 2011-4-17 15:54
海之星: 开卷有益
谢谢欣赏!
回复 李秀亭de专栏 2011-4-21 05:59
天涯出处皆芳草,网络日日见知心!送朵鲜花表示友谊和赞赏,希望朋友之间常来又常往!
回复 阿杜 2011-4-22 13:22
李秀亭de专栏: 天涯出处皆芳草,网络日日见知心!送朵鲜花表示友谊和赞赏,希望朋友之间常来又常往!
谢谢,常交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