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巴蜀人民

热度 4已有 167 次阅读2020-5-1 19:36 |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四川, 英雄, 文化, 巴蜀

作为一个四川人,也作为一个四川地震爱好者,对于“地震”,我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一方面,年仅十九岁的自己,一次次感受了来自地壳深处的巨大力量,感受了地动山摇时生命的恐惧与迷茫;另一方面,我一次次探索着巴蜀大地的历史足迹,追寻着巴蜀先民温暖而坚强的时光故事。也许,我也算一个“大地之子”吧。

每每听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在四川某某地区,发生某级地震”这类新闻时,率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震中附近区域的地质构造,是震区附近的历史地震,是震区地震序列的发展情况,是震区的受灾情况,还有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因为,在我的眼里,一场地震的自然状况,和破坏情况一样重要,它能够反映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也能够反映震区地壳的活跃程度,更能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也许,作为一个地震爱好者,这些思考,是灾难发生后必须的吧。

实话实说,我也曾在离震中二三十千米的地区,经历过5级地震,且不止一次。去年九月发生于四川威远的5.4级地震,所在地离震中约二十来千米。刹那间,整栋楼剧烈摇晃,门窗跟随强烈的晃动隆隆作响,水缸里的清水汹涌澎湃,半睡半醒的我瞬间被剧烈的震动惊醒。不过,已数次经历地震的我,在当时显得不是很慌张:尽管震感确实比较强,不过,和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大地震相比,其晃动程度略逊一筹,持续时间也远不及前者。面对这种较强但力量略逊的震动,我早已习以为常。

总听见有的人说,“四川人从来不怕地震”,或者“地震改变了四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08年以前,四川基本上少有地震;汶川震后,四川人民于一次次余震的磨砺中,学会了淡定,学会了从容。对于我而言,虽然这些观点有点天真,因为它们犯了一些低级错误。不过,这也恰好说明了四川人的坚强缘由:数十年来肆无忌惮的地震灾害,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懂得坚强,懂得乐观……只是,对于历史时期大地的无情震动,很多人早已淡忘,或者根本毫不知情。

87年前的夏天,一场7.5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震中位于叠溪附近。是的,就是现在的叠溪海子,它是数十年前一场地震留下的遗迹。在那场地震发生前,叠溪曾有一座生机勃勃的古城。村民们安居乐业,享受着美好的田园风光。灾难爆发时,叠溪镇周边的山体大面积崩塌,一块块巨石和断木,砸向幽深的山谷,古城瞬间被崩塌体掩埋,随后伴随着滑坡和泥石流沉入山谷。正因为那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瞬间消失。只是震后几个月,在原有的叠溪古城附近,形成了一片堰塞湖,即现在的叠溪海子。

也许,叠溪故事离我们大多数人比较遥远,难以理解。不过,我相信,不少朋友可能了解过,44年前的另一场浩劫。44年前的夏天,也就是唐山大地震那年,四川松潘、平武一带半个月内接连遭受3次强震,其中,2次7.2级,1次6.7级。那段艰难岁月,不少人为了躲避地震,日日夜夜到户外休宿,恐慌和紧张蔓延于大街小巷。那一年,四川大地发生5次6级地震,全国发生了23次6级地震,数量频繁,强度较大。刚刚结束内战的中原大地,遍体鳞伤,碎片满地。

或许,是我们对大地历史了解太少,对大自然敬畏不足;或许,是我们过于狂妄,过于浮躁,过于自信,才有了这些天真的错觉。

坚强、乐观、从容……这些四川人民所拥有的积极品格,并不是十几年来快速形成的,而是于历史长河中,逐渐磨练而出的。早在几千年前,巴蜀先民,已然有了独特的“三个理想”。

据相关考古资料,公元前1099年,一场强烈地震,忽然袭击了映秀、擂鼓、白鹿一带,引发大量山崩滑坡,形成不少堰塞湖,导致岷江堵塞,河道干涸。干枯的江水,让先民们苦不堪言,无所适从。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里的年降水量,超过一半归功于盛夏。河网密布的山前平原,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于此,使得这片土地较为肥沃。自古以来,天府之国以农业为本,先民们在这片土地辛勤劳作。高度发达的灌溉文明,已经让他们对河流有了较为强烈的依赖。地震发生后,河流要么因为断流而被迫改道,要么因为泥木堵塞而干涸。无奈之下,先民们举行了空前的祭祀活动,并向上天真挚祈祷。然而,单纯的祭天并不能改变残酷的现状,于是,他们被迫离开昔日家园,去寻找新的水源,找寻新的天地。跋山涉水数十千米,最终在金沙附近,寻得新的大江,从此,先民们再次安居乐业,成都城得以繁荣昌盛。然而,即便如此,他们发现,自己依旧无法逃脱大自然无情的魔掌。

地处季风区的成都平原,旱涝非常频繁。如果某一年降水量偏多,岷江携带大量泥沙冲进平原。因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不少泥沙沉积于此,并逐渐堵塞河道,造成洪水泛滥。如果某一年降水量偏少,河流水量偏低,先民所需水源不足,又会引发大面积干旱。不仅如此,暴雨时伴随的雷电和大风,干旱时伴随的高温和酷暑,一次次考验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考验着淳朴的古蜀先民。无可奈何之下,巴蜀先民只能顺应多变的天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解决问题。

距今约2500年,巴蜀先民为了抗击洪水,于岷江出山口开凿了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一部分水流至沱江。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不仅减少了洪水对山前平原的冲击,还使得灌溉水源得以保证,成都从此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然而,大自然总是出乎意料般,给予人类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公元627年,一场地震袭击了四川。据史料记载,地震发生时,锦城“大地震动,此塔摇飏,将欲摧倒”。这里的塔,指的是福感寺,其为成都一座名寺,常有高僧驻留。每每遭遇旱涝时,官人祈雨均要至此,祈而有应,特有感征,寺庙因而得名“福感”。那一年的地震,使得这座“宝塔”摇摇欲坠,就像一个不倒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地震,对成都造成了较重的影响。如果要以“地震烈度”来衡量,根据史料推测,当时老成都的烈度可能达到了6~7度,和汶川地震时成都城的烈度基本一致。随后的数十年,四川不断发生地震。638年,松潘发生6级地震,“坏人庐舍,有压死者”;702年,剑南六州地震。频繁发生的地震,让巴蜀先民更加意识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实,不仅仅在唐朝,数千年来,天府之国的大地,从未停下运动的脚步。公元前26年,川滇交界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坏城,杀十三人”。814年,西昌发生7级地震,造成“压死者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五代十国期间,锦城连续遭遇地震袭击,其中有两次造成“摧民居者百数”的惨烈破坏。连续不断的地震,震碎了这里的昔日风景,也冲击着巴蜀先民淳朴的心灵。因此,巴蜀人民自古以来,就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简单而实在的道理。

正因为巴蜀大地肆无忌惮的自然灾害,正因为这片地域如诗如画的绚丽风景,巴蜀人民,于一次次磨练与较量中学会了尊重,于一次次挑战和等待中学会了勇敢,于一次次跋涉和思考中学会了乐观,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坚守,学会了向往......绿色,贯穿了从古至今的巴蜀之地,也贯穿了每一个巴蜀之人的生活与理想。

我们拥有独到的生态理想,因为我们有着对大自然最真诚的热爱与敬畏,有着保卫自然环境的勇气与决心;我们拥有独到的生命理想,因为我们拥有与众不同的乐观与顽强,有着对家园和生命的热爱与渴望;我们拥有独到的生活理想,因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思索与面对,有着对灾难和浩劫的正视与希望。

每当灾难再次发生,每当黑夜再次降临,我们总能看见巴蜀人民勇敢的模样,总能看见巴蜀人民将希望点亮。无论狂风暴雨,无论地动山摇,我们不惧威胁,不畏困难,奋力于黑暗与白昼之间,将爱的力量传向四面八方。向湖北支援的部队,有我们无畏的背影,汗水与泪水洒在冰冷的大地,换回了重生的朝阳;向香港警队喝彩的观众,有我们积极的模样,呐喊与助威传遍了巴山蜀水,将灰霾与黑云不断驱散。于地动山摇、于狂风暴雨中歌唱的我们,于无尽黑夜中,奋力向前的我们,抒写了巴蜀人民最美的时代乐章,传递了巴蜀大地最好的岁月理想。

于风雨中调侃自乐的我们,如此乐观,如此坚强。狂风暴雨中,你能看见“坐船可以刷卡,游泳无需给钱,还能够一边吃饭一边观海”的自娱自乐;电闪雷鸣之际,你能听见“天打的不是雷,是寂寞;下的不是雨,是寂寞的眼泪”的诗情画意;地动山摇时,你也能看见“因为地震出门避险请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调虎离山之计”的镇定自若......这是一种怎样的积极心态和面对?对于巴蜀人民而言,无论电闪雷鸣,疾风骤雨,不论山崩地裂,天塌地陷,我们都能从中寻找到乐趣与希望,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有人说,这种乐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观,而是对灾难的蔑视和自我的毁灭。可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在灾害不断的四川,在这片48.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乐观心态,已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一块重要的宝石。如果没有这种与众不同的乐观与坚强,如果没有这种独一无二的思考与面对,或许,我们根本无法于风浪中有说有笑,根本无法在黑夜之际高声歌唱。历经磨难的巴蜀人民,拥有了自己的独到时空,拥有自己的特别理想。当风雨退去,当阳光重现,我们更能从巴蜀人民的行动中,感受到其伟大的英雄气概,感受到其优秀的精神品格。

烟消云散之际,风平浪静回归,众多巴蜀人从断壁残垣前走出。眺望着重生的朝阳,欣赏着湛蓝的天空,以及不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一种特别的敬畏感、自豪感、热爱感、珍惜感油然而生。面向温暖的阳光,面向灿烂的长空,众人手牵着手尽情歌唱。

“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欧郎罗,挑起扁担郎郎扯,光扯,上山岗欧罗罗......”

原来,风雨过后的阳光,如此惊艳,如此璀璨。巴蜀人民对阳光的向往,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因为这里的自然灾害太频繁,因为这里的地形太崎岖,太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体现的不仅仅是蜀道的艰难,还有巴蜀人民内心最真挚的期盼。

诚然,能够于风雨前后放声歌唱的民族,有许许多多。可是,能像蜀人一样,无论古今,不论年少,都能在绿色原野的生态时空下尽情歌唱,都能在从容世界的乐观舞台上尽情表演,这样的民族,我相信少之又少。诚然,我们害怕天灾,因为它能瞬间夺走千万生命,也能瞬间摧毁昔日家园。但是,巨大的伤痛留下的,是无尽的财富和宝藏。因为巴蜀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因为巴蜀家园独特的生存空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坦然面对,勇往直前。长时间的磨砺和沉思,让我们拥有了绿色家园的生态思考,让我们拥有了随遇而安的生活面对。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这是我近段时间以来,听过频率最高的话。正因为武汉人民团结一致,正因为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高潮已经过去,春日时光就在眼前。可是,作为一个巴蜀人,我觉得将这句话,放置于天府之国照样适合。“四川是一片英雄的宝地,巴蜀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此时此刻,它似乎又有了新的味道。

不管是距今约四千年的三星堆文化,还是距今约三千年的金沙文化,或者距今约一千年的草堂文化,它们均展现了巴蜀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得益于古蜀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成都平原,这片1.88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历经三千年,永不磨灭。成都,一座三千年“城址未徙,城名未易”的城市,从古至今,均是商业重镇,交通要地。不仅仅是成都平原,流传于大山深处的松潘古城,兴盛于川南龙乡的盐业文化,隐匿于高原仙境的藏族故事,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巴蜀大地的沧桑历史。从“海盆”,到“湖盆”,再到现在的“四川盆地”,巴蜀大地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风景如画,歌声遍地。正因为自强不息的巴蜀人民,正因为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正因为乐观阳光的天府人民,四川得以繁荣,得以昌盛,得以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四川是一片英雄的宝地,巴蜀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所以,作为一个四川人,我骄傲,我是巴蜀之子。因为我们不惧风浪,勇往直前,在冰雪与烈火的无尽考验中逆光生长,逆风飞翔,在重归的朝阳与蓝天下尽情歌唱。我们无畏一切严峻而残酷的考验,因为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家园;敬畏自然,敬畏世界。我们拥有与众不同的乐观、坚强、勇敢、自信。巴蜀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四川大地是英雄的宝地,历经磨砺的巴蜀之地,终会绽放于群山之巅,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故事。加油,我的四川!加油,我的锦城!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yingheweng 2021-11-24 11:21
坚强不屈的四川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