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初探

热度 1已有 21 次阅读2018-8-14 16:44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初探

 

                                          (一)

    我国国民经济波动周期的分析,应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入手。这是因为:国民经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系统,影响其运行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从某一方面某一环节去分析,难免会有片面性。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重点研究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所谓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结构、速度、效益等各项指标的综合状态,以及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决策、指导、控制、协调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措施的运行情况。所谓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就是指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和恶劣状态每隔几年重复出现的周期式发展变化趋势。每一个景气周期大体要经历上升、高峰、下降、低谷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循环往复运动,便构成国民经济宏观景气的周期性波动发展。

                     (二)

    我国建国42年来的经济发展宏观景气周期性波动状况,大致归纳如下:

    一、第一个周期——五十年代(1950-1959)

    1、上升阶段(1950-1951)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中共中央于1951年10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和决定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当时指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在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于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把三反当作贯彻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这一中心任务的重大措施。从而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工农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并第一次出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局面。

    2、高峰阶段(1952-1955)

    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恢复国民经济任务胜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3%。1953年开始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提出一化三改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0%,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1954和1955两年城乡三大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生产稳步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党风民风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是我国第一个景气时期。

    3、下降阶段(1956-1957)

    1956年三大改造步子过快,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中苏关系破裂。这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都给生产力发展造成了一定损害。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了5%,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状态。

    4、低谷阶段(1958-1959)

    党和国家经济指导方针出现严重失误,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状态。两年中,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率分别是84%和31%,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率分别是33%和20%。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破坏,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最不景气的时期。

    二、第二个周期——六十年代(1960-1969)

     1、上升阶段(1960-1961)

    为了摆脱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迅速走出低谷,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讨论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先后研究通过了《农村十二条》、《农业六十条》、《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工业七十条》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两年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和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因灾荒十分困苦,但从党的方针政策转变看,形势是向着景气方向逐渐转化的。

     2、高峰阶段(1962-1965)

    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最景气的时期。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继续调整国民经济。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本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并对三年以后的任务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正确的方针指导下,工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1963至196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分别是33%、42%、30%;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是9%、15%、19%。与此同时,由于学习雷锋运动和城乡四清运动的开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这时期是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我国最好的时期之一。

     3、下降阶段(1966-1967)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搞乱了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1966年为13%,1967年下降为-9%。同时,由于停产停课和武斗升级,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4、低谷阶段(1968-1969)

    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最不景气的时期。生产停滞,物资短缺,人民生活严重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不稳,1968年为-19%,1969年为62%,大都用于战备工程。

    三、第三个周期——七十年代(1970-1979)

    1、上升阶段(1970-1971)

    为了减轻文革内乱造成的经济损失,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1970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增加生产、历行节约运动的指示,这是文革运动中开展的一次生产运动,这是我党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三个八字方针,尽管受到文革的干扰,但这个方针对启动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41%和13%,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20%和11%。

    2、高峰阶段(1972-1975)

    这四年是文革十年内乱中比较景气的年头,经济秩序得到恢复。1973年2月周总理主持制定《经济工作十条》,1974年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队和国务院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批判倾错误。虽然受政治运动的干扰,但经济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这四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1%、6%、5%、17%;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4%、2%、1%、11%。

    3、下降阶段(1976-1977)

    1976年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搞乱了全国政治经济秩序,国民经济出现不稳定因素。

    4、低谷阶段(1978-1979)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百业待兴,处于暂时休整和徘徊时期。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21%,经济出现过热问题。

    四、第四个周期——八十年代(1980-1989)

     1、上升阶段(1980-1981)

    这两年,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建国以来第四个八字方针。1981年召开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这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6%和-10%,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8%和5%。开始了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建设,人们思想面貌大变。

     2、高峰阶段(1982-1985)

    这四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第三个最好的时期。1982年召开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轰轰烈烈展开,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物资丰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26%、12%24%、42%、;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9%、10%、12%、17%。虽然有点投资过热,但基本是正常的。

     3、下降阶段(1986-1987)

    这两年流通领域物价不稳,出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7%和16%,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10%和15%。

     3、低谷阶段(1988-1989)

    这两年物价猛涨,中央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措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20和-8%,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17%和8%。

    五、第五个周期——九十年代(1990-1999)

    1、上升阶段(1990-1991)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这八字,又成为我党建国以来提出的第五个八字方针。市场出现疲软,生产出现滑坡,但经济运行趋向正常。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15和20%,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8%和9%。

    2、高峰阶段(1992-——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大胆改革,加速发展。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又跃上一个新的高峰阶段。

                                   (三)

    从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划分国民经济周期的标准是综合的,不是单项的。

    目前,划分国民经济周期的标准,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单项指标,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劳动生产率、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等。不过,这些单项的变动周期,只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周期的一个侧面,单项周期与总体周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四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极不稳定,从1953到1956年增长率分别为110%、12%、2%、52%。但是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看,综合各项指标而判定为高峰阶段,并且是我国第一个最景气的时期。1958年和1959年大跃进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84和31%,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是33%和20%。从单项周期看都处于高峰阶段,而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看,由于政策失误和经济混乱等多种综合指标而判定为低谷阶段。又如196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4%,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是-7%,从单项周期看处于低谷阶段,而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看,由于指导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向好的方向发生变化而判定为高峰阶段,而且是我国最景气的时期之一。因此,评价经济活动的周期及各个阶段的标准是综合的,不是单项的。

    2、我国国民经济周期的划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我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周期的划分采用了每十年一个周期的方式,而且周期的次序分别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样的划分,不是笔者的主观创造,而是对国民经济周期运行状况的客观反映。请看下列分析:

    (1)上升阶段。都是各个周期的前两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党中央针对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经济恢复上升的指导方针,而且都毫无例外地概括为八字方针。这五个方针都不是随意发表的,而是通过正式会议正式文件公布实施的;除上升时期外,其余三个时期虽然包括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方针政策文件,但并没有出现新的八字方针,而只是继续贯彻上升阶段的八字方针

    (2)高峰阶段。都是各个周期逢2、3、4、5四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都是各个周期人们公认的宏观景气最好的阶段,如合作化时期,文革前调整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第三周期的高峰阶段虽然处在文革期间,但比较而言是较好的景气阶段。

    (3)下降阶段。都是各周期逢6、7两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在国民经济良好的状态之后,出现经济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现象,对国民经济形成干扰。如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内乱、反右倾翻案风、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都发生在这两年。

    (4)低谷阶段。都是各周期逢8、9两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状态,宏观调控失灵。如大跃进、经济停滞、经济徘徊、经济过热,都发生在这些年头,相对而言都是不景气的阶段。

    3、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每个周期的上升、高峰、下降、低谷四个阶段,只是从一个周期具体情况相比较而划分的,不是与别的周期的某些阶段相比较而划分的。如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高峰阶段,只是与本周期别的年头相比较是最高的;而它们在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比不上八十年代的低谷阶段和九十年代的上升阶段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国民经济是呈现波浪式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后面周期各阶段的总体水平及景气程度,都比前面周期各阶段的总体水平及景气程度有所提高。同样是上升和高峰阶段,后面周期比前面周期上涨程度要大一些;同样是下降和低谷阶段,后面周期比前面周期损失程度要小一些。这说明,只要我们认识并掌握了国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就可以避免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就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此文发表于1996、8、3  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理论讨论会。署名王振岳。)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