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原理概论》第7章 人口规律

热度 1已有 41 次阅读2018-5-17 17:13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人口原理概论》第7章 人口规律

 

    人口规律是人口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口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应当自觉地认识和运用人口规律。本章着重阐明人口规律的性质以及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口规律等内容。

    一、人口现象、人口过程和人口规律

    (一)人口现象

    人口现象是指人口出生和死亡、生育和不育、结婚和离婚、迁出和迁入、就业和失业等现象,一句话,就是人口的发展变化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外部表现。人口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如人的出生和死亡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怀孕、出生、发育、成长、衰老、死亡是一种生物过程,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和其它动物并无本质差别。但是,人口现象并不只是人口

自然现象,而主要是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人和一般动物不同,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口现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物现象。例如,从妇女生育机能来看,世界各国差别不大,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状况不同,妇女终身生育率却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一般在两个左右,即一生生两个孩子;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在五至六个,有的高达八个,即一个妇女一生生五至八个孩子,甚至更多。因此,社会因素是制约人口现象

的决定因素。

    (二)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过程的总和。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都要受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所以,人口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影响人口过程的因素有许多,如自然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口过程既有相同和相近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各自特点。

    (三)人口规律

    1、人口规律的性质

    人口规律是人口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状态的根本特征。人口规律不是生物学规律或自然规律,而是社会规律。这是因为:

    第一,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固然,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但不能把人口的本质属性归结为自然属性。因为人口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群体,而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作为社会群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的,人口总是一定社会的人口,人口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和承担者。社会属性是人口特有的主要的属性,是人口区别于生物界的根本标志。所以,

    第二,人口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社会过程。人口的发展过程是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运动的过程。人口数量和质量的运动过程既受人口的社会过程的制约,又受人口的生物学过程的影响,人口数量和质量的运动过程是社会过程和生物学过程的统一。但是,人口发展过程的本质不是生物学过程。因为人口的发展变化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环境,即随着社会制度、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不断运动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固然有人口的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但它始终没能脱离社会过程,它是通过社会过程来起作用的。所以,人口发展过程本质上应是社会过程。

    第三,决定人口变动的最终原因是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的变动固然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况且,就是这些次要的影响也要通过社会经济条件才能实现。例如,在人口的自然变动中,人口出生率要受妇女生育能力的制约,但妇女的生理生育能力只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可能的生育能力,妇女的实际生育率却取决于多种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的增殖为一定生产方式和由一定生产方式决定的婚姻家庭形式所制约;同时,人口的增殖还受一定社会方式所决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国家政策法令、思想道德、宗教信仰以及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又如,在人口机械变动中,人口迁移要受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但人口迁移的最终原因也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诸如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经济中心的转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化引起的战乱等等因素,都会引起人口迁移。再如,在人口的社会变动中,经济的发展直接引起人口的部门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的变动;而社会经济制度的急剧变动,会直接引起人口的阶级构成的变动。

    2、人口规律的内容

    人口规律既反映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又反映人口和社会、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因此,人口规律的内容应包括上述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主要是指人口过程内部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相互关系和本质联系。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这两个方面各自的内部联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都是人口过程的本质联系,是人口规律的主要内容。人口构成内部各要素如年龄、性别、职业、阶级、文化等,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相互联系也是人口规律的重要内容。同时,人口数量和质量同各种人口构成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研究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构成各自内部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和一定的生产条件来考察,也不能忽视它们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为人口总是指一定社会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口。反映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有人口自然变动规律、人口再生产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等等。

    其次,人口规律的内容,还包括人口发展和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人口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概括起来就是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研究人口规律的内容,就是要弄清这两方面的条件中,哪个对人口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哪个起从属的次要的作用。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各自又分为许多方面。一般说来,社会条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由一定生产方式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发展过程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条件中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道德、宗教、卫生等的作用比前者要小,它们本身也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条件所决定。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相对于社会条件来说,对人口发展过程的影响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是通过社会条件实现的。人口发展一方面要受社会条件、自然条件

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还能动地影响社会活动、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即具有反作用。深入研究

人口发展对社会、自然的反作用,才能全面认识人口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才能把握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反映人口发展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人口规律,有人口经济规律、人口社会规律、人口迁移规律等。

    3、人口规律的体系

    在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相互发生作用,并且人口再生产也同社会和自然相互发生作用。由于种种现象联系复杂,从这些现象的本质联系中可以概括出许多人口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人口规律的客观体系。

    从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划分,人口规律可以分为两类:特有人口规律和共有人口规律。

    (1)特有人口规律。是指某个具体社会形态的人口规律,它反映这一社会特有的人口现象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本质联系。特有人口规律随着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该社会生产方式的退出历史舞台而消亡。例如,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它产生的客观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随之消亡。

    (2)共有人口规律。它包括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和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两种。

    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反映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人口现象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某些共同的本质联系,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例如,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经济规律就是如此。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着两种生产相互联系和相互适应的关系,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一规律在各个社会形态下实现的方式有本质的不同。又如,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也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一定生产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即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的这些类型,并不直接随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变化,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发生相适应的转变。再如,劳动人口的行业构成变动的人口经济规律,也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劳动人口的行业构成是依据劳动者所在的经济部门来划分的,劳动人口的行业构成主要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工业发展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农业人口有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趋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人口有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人口转变的趋势。

    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反映的是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人口现象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某些共同的本质联系,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属于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主要有,它是人类社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和社会主义社会初期,人口发展就全社会范围而言,是在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这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一是生产力比较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而国家又缺乏人口管理的能力。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具备了人口有计划生育和发展的两个经济条件:一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条件,这是生产力方面的前提;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人口计划、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规划,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前题。因此,从此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人口发展无政府状态将逐渐消失,与之相连的人口发展无政府状态规律便自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人口有计划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从人口规律的内容来划分,则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口再生产规律。它反映的是人口再生产各个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本质联系。例如,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性质的人口发展无政府状态规律和人口有计划发展规律;反映人口发展规模速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等等。

    (2)人口经济规律。它反映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例如,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劳动人口就业性质和程度的规律,人口经济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变化的规律,人口迁移的规律等等。

    (3)人口社会规律。它反映的是各种社会因素与人口变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例如,人口社会结构变动规律,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过程本质联系的规律等等。

    二、各种社会形态不同的人口规律

    (一)原始社会的人口规律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自从人类产生,脱离动物界,便进入了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人口发展,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是以石器为主,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人们对洪水、干旱、严寒、猛兽、疾病的抗御能力很弱,人口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命很短。据估计,原始社会狩猎经济时代,人口死亡率高达40-50%,人口平均寿命不到20岁,能活到40岁以上就算是长寿者了。高死亡率要求高出生率的补偿,否则人类就不可能延续下来。那时,人们的婚姻关系和性生活开始的年龄很小,妇女很早就生育。但高出生率仅够补偿高死亡率或略有增殖,人口自然增长十分缓慢。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每千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旧石器后期为每千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一来源的扩大,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新石器时代人口每千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0%,世界人口到公元前3000年时,才增加到2500万左右。尽管原始社会人口在增长,但这种增长速度要上千年才能看出来。

    所以,原始社会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相适应,人口再生产表现为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圾为缓慢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很短,世代更替迅速,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了能生存而极其艰苦地进行集体劳动,由于世族部落成员需要大片土地维持生存和发展生产,导致人口成群地向未经开辟的地区迁移。

    (二)奴隶社会的人口规律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的社会。奴隶制度是在原始公社制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发展,由于金属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和畜牧业的推广和发展,人类劳动能够生产出较多的生活资料,以至出现剩余产品;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平均寿命有所延长(约达25岁),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略有提高。根据古代罗马时代的碑文推测,死亡最多的是16-30岁的年龄组,活到30岁以上的较少,40岁以上的更少。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缓慢,人口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这是因为,当时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对于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的抗御能力仍然很弱,每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死亡率高得惊人。此外,奴隶制国家经常发生的毁灭性战争,也是人口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当然,奴隶社会里不同阶级的人口再生产是有差别的。作为奴隶社会人口的主体——奴隶,他们的死亡率最高,世代更替迅速,奴隶人口有时在萎缩状况下缓慢发展。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奴隶主可以任意惩处、买卖以至屠杀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以致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命很短。奴隶的补充来源,首先是战争的俘虏,其次是债务奴隶,第三是奴隶市场购买。只有在奴隶生儿育女对奴隶主有利时,奴隶主才允许男女奴隶婚配,所以奴隶的自然繁殖往往不足以补充奴隶的死亡。

    总之,奴隶社会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条件下,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奴隶人口再生产以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所形成的不断萎缩的规模进行,人口比较缓慢地不平衡地发展,小生产者日益丧失生产资料形成的过剩人口而被迫迁移。

    (三)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

    封建社会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奴隶社会,这是因为封建社会人口的主体农民出生率比奴隶社会人口的主体奴隶出生率要高。封建生产关系制约下的农民人口再生产,与奴隶制生产关系制约下的奴隶人口再生产有原则区别。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不是奴隶,农民可以支配自己劳动的部分产品。农民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增加劳动人手,一般愿意多育。封建地主和封建国家政权为了增加劳动力,增加兵源,增加劳役和赋役,也鼓励农民多育。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产生宗法家长制的大家庭和无限增殖人口的生育观,使早生和多子女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封建社会人口出生率很高。据估计,封建社会人口出生率年平均为42‰。世界人口由公元初年的1、7亿人,到1600年增长到5、45亿,到1850年增长到10亿。可见,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社会的动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各种自然灾害、饥荒、瘟疫,使封建社会人口死亡率也很高。据估计平均

人口死亡率沩36‰  

    封建社会人口的发展呈现周期性的增加和锐减。每当发生饥荒、战乱和镇压农民起义时,人口骤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而改朝换代后,统治阶级在建立新王朝初期,往往要推行轻徭薄赋、奖励生育、鼓励农耕等政策,从而引起人口增长。继而又回复到横征暴敛,农民再受饥荒和战乱之苦,人口再度下降。封建社会人口的发展的这种周期性的增减变化,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以及阶级矛盾的规律性,表现了封建社会人口在波浪起伏中逐步增长的趋势。中国人口在战国初年是1500万左右,西汉之初,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到汉平帝时期人口近6000万,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西汉末年,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口迅速减少。东汉恒帝时,人口又恢复到5600万。经过东汉末年的封建割据,户口骤减,人口减少到1600万。直到清顺治十八年,我国人口数量始终在6000万以内,经过康熙之治,人口才突破1亿,奠定了后来人口发展的基础。

     封建社会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在生产力缓慢发展的条件下,同以封建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受封建制改朝换代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破坏、衰落的周期变动的制约,人口再生产表现为周期性的增长和衰退,人口呈波浪式地发展。

    (四)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1、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产生的条件

    首先,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产生的基础。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直接生产者——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工人虽然没有象奴隶和农民那样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自由得一无所有,为了维持自已的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已的劳动力,到资本家工厂去就业。而工人能不能就业,又完全看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规律,也支配着人口规律。工人的生存和增殖必须服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追求剩余价值。

    再次,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规律最后形成。资本家为了追逐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就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主义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直接影响工人人口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691页中,透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同时,也精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人口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意思是说,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工人的失业,使资本主义出现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即相对量减少。所以,必然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这些失业人口也就是相对过剩人口,因为他们相对于资本的需求来讲显得过剩了。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当然,一些国家由于自觉认识人口规律,采取适宜的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使失业人口控制在较小数量内,取得了一些经验。

    (五)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1、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是继资本主义社会确立200年之后产生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由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它决定了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对人口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即社会主义的人口发展数量和质量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其次,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人们能够自觉地接受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少生、优生、优育。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人口有计划发展,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对人口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应当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有计划地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要制定适当的人口政策,实现社会人口的数量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实现对社会劳动人口的教育、培养、分配、使用和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人口逐步合理地分布于全国,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提高。

    3、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要求

    (1)人口再生产有计划地发展。人口有有计划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它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人类自身生产要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再生产有计划地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有计划调节人类自身生产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为有计划调节人类自身生产提供了经济政治条件;二是当代医学比较发达、人类认识了生育的生理规律,并有了科学的方法,为有计划调节人类自身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而并非按需分配原则,对儿童的抚养、培育、成长以及对老人的供养,一部分由国家和集体承担,另一部分由家庭承担。这样,生育子女和供养老人,还不能脱离与家庭经济的联系,人们在生儿育女问题上要考虑家庭和个人利益,社会还不能毫无困难地对口实行计划调节。但是,这并不改变人口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我们应该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做到有计划调节人口再生产。

    (2)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两种生产相适应是一切社会共有的人口规律,它要求劳动人口与生产资料相适应,全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相适应。如果两种生产不相适应,必然遭受客观规律的惩罚。例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相适应是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自发地实现的,它使无产阶级遭受失业的痛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口盲目增长与农业生产落后不相

适应,使城乡居民遭受三年饥饿的痛苦。

    (3)劳动人口充分就业和合理使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使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相适应,必须考虑生产技术构成运动规律对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考虑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部门日益增多对劳动力专业技术的需求。当然,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劳动人口充分就业和合理使用,并不是说不存在失业问题和使用不当的问题,而是要求社会和个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到失误的原因,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实现人尽其力,才尽其用。规

    三、自觉地遵循人口规律

    (一)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作为社会规律的人口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必然性。具体说,第一,人口规律反映的是人口发展过程各个主要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第二,人口规律产生和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客观的。人口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口规律;经济条件变化了,原有的

人口规律就会随之消失,而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人口规律产生并发生作用。第三,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它都在客观地起着作用,这种作用是带有客观强制性的。第四,人们不能凭自已的意志或法律创造、改造、废除人口规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则就要受到惩罚,遭受挫折和失败。

    (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口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又同自然规律有所区别。自然规律的作用过程可以没有人们实践活动的参与,而人口规律作为社会规律起作用,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人们在

人口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现它、认识它、利用它,以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改变人口规律赖以产生和起作用的经济条件,从而改变人口规律起作用的性质、程度和后果,或促使它退出历史舞台而失去作用。但是,改变经济条件也要按规律办事,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因此,我们必须把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自觉地遵循人口规律,按人口发展的客观要求办事。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要通过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来实现。人口政策既要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又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人口数量、素质和劳动力再生产,都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规律的客观性,并研究它的各个方面,这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办事,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快发展。要照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办事,就应该:(1)有计划地培养和分配劳动力;(2)充分地合理地使用一切劳动资源;(3)认真地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4)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口计划发展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规章制度,改革和废除不利于人口计划发展的规章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给予了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发展规律以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但也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建成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关系也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还是不够完备的。同时,由于旧的生育观念的保守性和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以及人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日益完善,人们的旧观念的逐步改变,以及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将日益完备,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将会充分发挥作用。

 

(此专著出版于1990、9、25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主编王振岳、聂鸣、石永利。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黑龙江省党干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优秀科研成果奖。)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