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热度 1已有 50 次阅读2018-4-21 16:15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经济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经济的发展,受自然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制约,为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康地发展,需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正常的秩序。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条件等状况的综合表现。因此,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

    一个国家对土地、矿藏、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状况,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国家对自然资源占有数量越多,利用效率越高,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能更快,发展的水平就可能更高。例如,某些国家石油储藏量较多,开发利用又比较好,其石油工业就比较发达,整个国家也比较富裕。某些国家江河和海洋资源比较丰富,其渔业和航运业就可能比较发达,并进而促进其外贸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和劳动力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作为消费者的人口数量,必须与社会拥有的消费资料数量相适应;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力数量,必须与社会拥有的生产资料数量相适应。如果人口生产速度大大超过物质生产速度,那么,社会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就会严重短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劳动者就不能得到充分就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挫折。不仅如此,人口和劳动力的质量也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中,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普遍比较好,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定是良好的。

    (三)科技和教育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动力能源等方面质的飞跃,必然促使劳动者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从而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看,本世纪初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比重为520%,而现在己经达到5080%的高度。在当今世界上,凡是科技发达的国家,就一定经济发达;反之,凡是科技落后的国家,就一定经济落后。而科技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潜在的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四)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定的经济体制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制度,但相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否适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旧的僵化的体制,会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倒退。我国改革十年来,由于打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五)政治体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对其经济体制的形式和变化影响极大,从而对经济发展也影响极大。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不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某些弊端。如果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要改革经济体制,而且必须改革政治体制。

    (六)文化体制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已独特的占统治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念、行为道德观念、功利进取观念、是非善恶观念等文化传统,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造着某种特定的文化体制。文化体制作为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一种落后的文化体制,可以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而一种先进的文化体制,却能够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我国生产力中的小而全大而全状况,生产关系中的一大二公和官商不分等问题,以及上层建筑中的个人崇拜和人身依附的习惯等,都无一不是我国封建文化体制的烙印和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对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因此,我国目前的改革应当是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

    (七)国际环境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本国的资源和市场,而且要靠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各国之间,不仅可以在产品上互相交换,资金上互相融通,技术上互相学习,劳务上互相合作,而且可以在文化上互相交流,政治上互相理解。因此,国际环境的优劣,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而决不能走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老路。

    以上七个要素都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在每个要素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去解决。根据我国情况,解决经济、政治体制问题应成为重点。而解决在改革体制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环境和混乱秩序问题,又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建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建立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是指发展国民经济应具备的一系列较优越的条件和场所。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多种多样的分类。例如,从内容上可分为宏观经济环境、中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从范围

上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等。

    建立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意义,在于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很多,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条件。如果从总体上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就有可能使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使不利条件尽量缩小其消极作用,并且使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更大的效用。反之,如果从总体上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就有可能使消极因素得不到克服,而积极因素又得不到发挥,并且会使各有利因素互相抵消,使不利因素泛滥成灾,从而导致经济运行的失调和紊乱。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失调现象,造成物价上涨猛烈,通货膨胀严重,使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因此,建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且也是当前我国克服困难和争取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术对策。

    (二)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标志

    1、社会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所谓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就是指社会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社会总供给量主要包括:现库存量、当年生产量、当年进口量、动用国家储备量等项。社会总需求量主要包括:简单再生产需要量、扩大再生产需要量、市场需要量、出口需要量、增加国家储备量、年末库存量等项。只有社会总供给量等于或略大于社会总需求量,二者才能实现大体平衡;只有实现了这二者的平衡,才能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才能有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2、国民经济结构相对合理

    国民经济结构是指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中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及其所占比例。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其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促进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结构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一是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二是部门结构,即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结构;三是企业结构,即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结构,全民、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结构等:四是产品结构,即初级、中间、最终产品结构,生活、生产、基建产品结构,吃、穿、住、用、行产品结构等等。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必须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结构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以保持其相对合理性。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基础工业落后,主要是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落后,加上交通运输上的落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3、货币流通数量比较适当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商品价格总额,二是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升降。如果流通领域投入的货币量大大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出现买难的问题。反之,货币投入量大大小于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就会下跌,出现卖难的问题。无论买难卖难,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流通领域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使货币投入量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数量上。

    4、生产建设速度平稳正常

    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应当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能大起大落。如果速度过快,会使生产资料严重短缺,并引起工农业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会使生活资料供应不足,影响人民生活的提高。反过来,如果速度过慢,经济滑坡,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迟迟得不到改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越拉越大。因此,生产建设的增长速度应确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这就是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如果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增长多一些,生产建设速度就可以安排快一些;如果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增长慢一些,生产建设速度就可以安排慢一些。总之,要使经济增长速度符合生产和生活对产品的需求,符合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原则。

    5、生活消费水平循序渐进

    生活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尽可能地使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一定时期里,消费水平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合理界限。其最低界限是本期消费水平不能低于前期消费水平,要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消费水平不降低;其最高界限是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不能等于或大于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保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安排消费水平的问题上,既不要搞低消费,也不要搞高消费。因为低消费不利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经济发展:而高消费脱离我国生产力低水平的实际,会消弱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人民生活的下降。因此,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应循序渐进,与生产的发展相辅相成。

    6、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间,动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都存在着带规律性的客观的和必然的联系。例如,绿色植物依靠阳光、水份和土地而生长,食草动物依靠绿色植物而生存,食肉动物依靠其它动物而生存,人类又以动植物和其它自然资源为生活和生产的条件。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等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使自然资源永久地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维护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一)建立经济发展正常秩序的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是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经济制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的自然经济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转换的时期,过去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经济秩序己经被逐渐打破和取缔,而过去曾被人们认为不正常的商品经济新秩序正在逐渐建立和完善。因此,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

    经济活动同一切其它社会活动一样,必须有一定的秩序。人们只有在一定的正常秩序中从事经济活动,才能避免出现各种经济混乱,即使出现了某些矛盾,人们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加以协调和处理。倘若一个国家的经济是无序的、混乱的、不规范的,那么人们就感到自己是在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会感到预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于是,必然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建设,必然出现行为短期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必须消除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混乱现象,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秩序。

    (二)经济发展正常秩序的标志

    1、企业活动制度化、商品化、平等化

    首先,根据政企职责分开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两权分离的原则,广泛采用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经营形式,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其次,要逐步地割断企业与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直接依附关系,使企业成为直接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自由游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不断增强其活力。再次,要逐步取消国家对部分国有重点企业的保护性优惠条件,使全国各类企业,无论其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都一律平等。国家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亲疏远近之别。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有同等的地位,相等的条件,而且有优胜劣汰的均等机会。

    2、市场机制体系化、开放化、竞争化

    首先,使残缺的市场体系化。不仅要继续完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要大力发展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要进一步加强各类市场的基础建设工作,加强各市场之间的相互协作,完善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体系。其次,使封闭的市场开放化。要进一步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封锁状态,加强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做到互相开放,互相辐射,互相输入和输出,实现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提高。再次,使垄断的市场竞争化。国家要逐步缩小对部分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使社会主义市场成为有计划的自由竞争市场,使竞争机制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政府工作民主化、法制化、高效化

    首先,作为国家代表的各级政府要健全自已的民主制度,包括民主决策经济上的大政方针、民主评议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监督各级政府的工作等。必须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确,没有政治的民主化,就不可能有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才能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各级政府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以法治国,以法执政。坚决消除以人代法、以权代法、以政代法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各种问题。再次,政府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解决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不负责任、互相扯皮等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工作的高效化。

    4、个人收入合法化、公开化、货币化

    首先,每个公民的个人收入都必须是合法收入。其合法收入,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的按劳分配收入,而且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企业中企业主和职工的合法的非按劳分配收入,还包括以这些收入为资本的各类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但是,对一切形式的贪污盗窃、勒索受贿、投机诈骗、走私贩私等非法收入,必须坚决进行查处。其次,一切合法收入都要公开化。要把经济活动中各种暗地的、背后的、隐蔽的收入,都摆到明处,开诚布公。特别是各级官员的个人财产要公布于众,以便接受群众监督,保持自身的廉洁。再次,凡是合法的个人收入,都要尽可能地以货币形式出现,各单位对某些干部和职工所给予的实物特殊补贴和照顾,要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采取以上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各部分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而且可以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宏观调控规范化、综合化、经常化

    首先,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要逐步纳入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规范机制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间接控制为主,而且不因某些局部的原因丢弃这一规范化机制。其次,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不应是单一的,而必须是综合的配套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要综合运用;税收、物价、工资、利息等经济杠杆要配套改革;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等四大平衡要全面实现。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要切实防止出现政策的漏洞。再次,宏观调控的各种机制要永不停歇地运转。各种经济信息必须及时地、准确地反映到总控制中心,中央要对每一个环节上出现的异常信息高度警觉,并进行及时的处理。要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不要等问题成堆、成灾之后再解决。

    四、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任务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指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长期要注意的大问题,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否则,不但价格改革很难进行,其它改革也难以深入,整个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损害我们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我们应当把国民经济治理和整顿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认真抓好。

    (一)治理经济环境的任务

    治理经济环境的总任务是:压缩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总供给,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努力创造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正常环境。其具体任务是:

    1、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证重点建设项目

    要坚决制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盲目扩大的势态,对计划外或不合理的建设项目,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楼堂馆所项目,要逐个审查,停建或缓建。要把压缩基本建设腾出来的能源、原材料、运输能力等,用于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上去。在压缩不合理建设项目的同时,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农业、教育和科技等重点建设项目,要采取倾斜的产业政策,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处理好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地协调地发展。

    2、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

    目前,社会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而各部门、各阶层的收入分配又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杜绝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挥霍浪费现象;要通过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分配领域某些不公平的高收入和高待遇,加以适当的控制和调节。这样,使迅速上升的消费基金增长速度逐渐降下来。另一方面,要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保证绝大多数职工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改善;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条件下,要有计划地解决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

    3、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正确引导购买力分流

    要在整个社会内正确处理货币投放与货币回笼的关系,有计划地组织货币流通,使之与商品流通相适应。在目前货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情况下,要采取一系列紧缩措施,切实稳定金融,抑制通货膨胀。同时,要办好保值储蓄,开辟多种渠道回笼货币,其中包括出售公房,发行股票、债券,出售小型企业等形式,使大量社会游资由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这样,既能抑制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又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益好的方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4、克服经济过热现象,防止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只追求产值增长速度、不注意社会经济效益的倾向,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使增长速度降下来,必须努力克服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冒进和急功近利思想,纠正互相攀比和短期化行为。就全国范围来说,要将工业增长速度降到10%以下,力争降到七五计划所要求的7%的速度。就各地区、各部门来说,要从自己所处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不要搞一刀切。既不要

互相攀比速度,越比越热,也不要造成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和大起大落,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稳定而协调的发展。

    (二)整顿经济秩序的任务

    整顿经济秩序的总任务是:纠正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倾向,有计划地推进价格改革,企业改革,以及财政、金融、计划、劳动、商业、物资、外贸、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常秩序。其具体任务是:

    1、改革价格体系,刹住乱涨价风

    价格改革的长远目标是:逐步做到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定价,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在近期,要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刹住全国范围内的乱涨价风,并用五年或较多一点时间,初步理顺价格体系。目前,要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对各种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一,对目前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产品,主要是为数众多的消费品和工业制成品,可以首先放开价格,实行自由购销。其二,对国家垄断的公用事业,例如铁路运输、通讯、电力等,仍由国家定价。其三,对极端重要并将长期短缺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包括粮食、油料、煤炭、原油、钢铁、有色金属等,继续实行双轨制,即计划价格与自由价格并存的制度。

    2、清理各类公司,清除经济隐患

    要对目前流通领域中各类公司进行彻底的清理。所有公司,除极少数经国务院特别批准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的以外,都必须遵循政企分开和官商分开的原则,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脱钩。脱钩后的公司,要成为依法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即企业。通过清理公司,惩治腐败及各类经济犯罪,清除流通领域中的经济隐患。

    3、整顿商品市场,制止物资抢购

    要对目前市场上的重要产品,尤其是紧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一个一个地排队,认真解决多头经营和多环节经营的问题。近几年,我国曾出现平价农用生产资料乱提价现象,同时出现高价抢购粮食、棉花、生丝等农产品的大战。为了制止此类问题再度发生,国家规定,要对国家供应农民的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由供销合作社一家经营。并规定,少数短缺的重要的农产品购销,只准在国家统一市场上交易,不允许在国家统一市场之外抢购。

    4、增强企业活力,制止各种摊派

    要认真贯彻企业法,使企业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机制。要积极完善承包制,扩大试行股份制的范围。要促进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兼并、改组和互相参股,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目前,严重影响企业活力的问题主要是:应该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有些被部门或地方政府截留;各种行政性公司或中间环节对企业进行种种限制或盘剥;四面八方对企业的乱摊派名目繁多。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治理和整顿中认真解决。

    5、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监督体系

    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经济生活既要搞活,又要制约;既要放开,又要管理。宏观调控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在中央集中统一指挥下,进一步强化计划、银行、财政、税收、海关等部门在宏观调控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监督作用。同时,要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和思想的各种手段,加强对上述这些监督调控部门的监督,形成一个互相监督、连锁监督体系。通过这个监督体系。消除经济领域中各种无序状态,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正常秩序,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此文发表于1989、7、1 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理论概要。求实出版社。主编杜玉章,参编王振岳等。)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