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奖带给了我们什么

热度 7已有 157 次阅读2016-3-8 19:29 |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茅奖带给了我们什么

                                                        文/独孤憔夫

       我从网上搜了一下,历届茅奖获奖名单。我惊奇地发现其中有半数的作品我都读过,但读得遍数最多的作品,依次是《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芙蓉镇》《尘埃落定》《穆斯林的丧礼》,其余的那些都是泛泛而读,没留下太多的记忆。
       《浴血罗霄》在获得荣誉奖前,只卖出了六本。今年这一届某位作者的作品在获奖前,作者正疲于奔波,为了自己作品的销售。
        我们的文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读者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文坛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评奖机构有问题吗?我带着这些疑问,阅读了今年这届一些评委的感言,一句话他们的主观意识太强,总是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大肆吹捧,不能理性客观地说些负责的话。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走进读者中间,并经得起读者的评判,可我们的茅奖却忽略了读者,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失策和失误。
        在这里我想着重地说一下,山东栖霞作家张炜的《你在高原》。大家知道这是一部四百五十万字的巨著,是作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用多种风格和描写方法,写出来的。一步的作品的优劣,是需要多次、多人的阅读才能够评定的。我又从网上搜了一下,整个茅奖的评比过程是,从当年的公立三月份进行推荐入围作品,到五月下旬结束,历时两个月。然后是真正的评奖环节,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一百天多一点的时间里,评委要阅读所有作品,并评定优劣。一部四百五十万字的皇皇巨著,在一百多天中,评委是如何阅读完的,并作出了优劣的评价。姑且不论,那些入围的作品,要有多少人来阅读(2015年的入围作品是250部之多)。我想评委不会是一百多人,甚至更多吧。
        还需要多说什么吗,茅奖带给我们真正的好作品有多少部,像刘心武的《钟鼓楼》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等等几部作品,获奖后还有多少人再读。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反应文革题材的作品,又有几部入围?大墙文学之父——从维熙的中篇在中国当代的文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作和代表。他的中篇系列《鹿回头》和《断桥》不获奖,是中国对那段历史,最不尊重和最不想反思的结果。杨沫之子马波的《血色黄昏》更是用血与泪的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就是因为它的真实,许多的读者和评论家,避而不谈。这就证明了我们的懦弱和胆却,要想获茅奖当然就无从谈起了。
       一句话别太对茅奖感冒,不要因为它是中国的所谓的——诺奖,而趋之若鹜。只要有心的读者,找来一些茅奖作品读一读,就什么都一目了然了。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yingheweng 2016-3-17 20:21
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