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笔记(三十九)

热度 8已有 88 次阅读2019-3-22 11:23 |个人分类:山间随想|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我与森林

                                            

 

2016

822

山脚下,林子的边缘生长着一种野草,有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是我们这里非常重要的调味品。这种野草的学名叫香薷,这个名字有些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它叫臭荆芥,或者叫它野苏子。它散发出来的味道与苏子有些类似,却完全不同。说到野苏子就不能不说另外一种调料了,那就是出产在新疆的孜然。新疆的羊肉串之所以闻名于世,孜然功不可没。我们这里也有肉串,也有孜然,只是这种调料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野苏子的用途广泛。

记得有一次到距家乡几十里地之外的五道水库游玩,大家高兴之余,就想喝点小鱼汤。于是,几个人一起动手,去河里捕捞了一些。在烹制时才发现,忘记带野苏子了。我们以为在水库边一定可以搜寻到它的踪影,只是我们的希望变成了失望。这一锅鱼汤因为没有野苏子的味道,便失去了应有的鲜美,并且让人觉得寡淡无味了。随着一锅鱼汤的倒掉,这次游玩也不了了之,草草收场。满足感官需求是游玩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味觉的感受直接影响到全身心的愉悦,可见这锅鱼汤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们这里有着非常出名的狗肉,都是因为这里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的饮食习俗也征服了在这里定居的其他民族,其中就包括像我这样的汉族人。这里的狗肉制作非常的讲究,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酱料的制作。野苏子对于这种酱料的制作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在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肉是一样的肉,酱上分高低。一个好的酱料,直接影响到狗肉的味道是否可口,是否正宗,就有些让人始料不及了。在延边州的周边地区也有狗肉的制作,却大相径庭,几乎让人不能接受。有一次在黑龙江的七台河就遇到过另类的吃法。一盘酱料上来,我吃惊地发现,这里面怎么会有蒜泥呢?这番景象倒让我想起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花和尚鲁智深在五台山上出家,吃的就是蘸着蒜泥的狗肉,也许正是狗肉的作用,让他变成万人敌的罗汉,一寺的僧众都被他打败。我读过那段的感觉是非常痛快的,大快朵颐的感觉是那般酣畅淋漓。只是眼前的蒜泥,会被口中的味蕾检验合格,顺利进入肠胃吗?我试着用了一块,完全不对路子,口中的味蕾在极力排斥。我只好悄悄吐到一边。没有野苏子的味道,那狗肉特有的腥气也升腾而起,简直不能入口。我问服务生是否有别的调料时,那服务生却觉得很惊奇。看来我这个外来人要读懂当地的风俗习惯,还需要时间。

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物产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味蕾的感觉与这些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家在平时就储存大量的野苏子,这是因为妻的米肠制作就要放些进去。买卖的关系是有买的,才能去卖。大家都喜欢这个口味,就要去遵循大家的口味,买卖才能顺利做成。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和妻一起,去野外采收野苏子。野苏子的生长之地很是奇怪,越是高山密林,越是没有。相反,在近人烟的村庄边缘,越是有它的影子。道路两边或者荒废的田园,这些种子似乎要经过人烟的浸泡,才会发芽,才会生长的旺盛。采收野苏子需要有个非常恰当的时候,此时的野苏子的花凋谢不久,籽实刚好有一些,尚不饱满,叶子还绿。如果再过段时间,籽实饱满了,就会渐渐枯黄,味道也会减弱不少。采收回来,需要在阳光下晾晒,用磨研磨成粉末即可。

野苏子在这里留下的味觉记忆太深厚了,这个味道几乎不会被别的味道掩盖去。每一次的集市上,老主顾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野苏子的味道。这一回有些少,下一回一定多放,妻频频点头。

这样独特的味道让一方人得以享受,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