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床”字

热度 9已有 95 次阅读2016-8-18 08:03 |个人分类:李秀亭论文集|系统分类:百家杂谈| 马扎

 

也说“床”字

 

漯河市李秀亭

 

凌晨一点难以入睡,在网上随意看看博文,居然又有新的发现,对于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有人又有新说——大谈起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说这个“床”字,不是睡觉的“床”,亦不是坐具,而是井边的栏杆。当然还有更奇特之牵强——说那“床”字通“窗”,更可笑者是解释“窗”这个“通假字”时说那时候“窗户”还没有“安上玻璃”。这简直是搞笑版博文——为了证明自己学问渊博,还不惜牺牲等于生命的时间,旁征博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当代之“最”。

鄙不揣才疏学浅,对于这首小诗,不只是读了几十年,而且讲了几十年,每次提及这首小诗,并无“学者流”们那种虚幻的联想,渊博地解析,只是葫芦一笑而已。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析《静夜思》这首小诗时,开头便引用名人名言强化自己的赏析的说服力:“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不工者。’”这里虽然不是讨论李白当时是如何构思这首小诗的,他是否是“信口”“无意工”,还是“潜心”“有意工”这都无法考证,大凡认识千余汉字者都可以“发表论文”,自圆其说地表白自己的观点,甚至相互诋毁、攻击、侮辱等,在我眼里都无可厚非——因为李白没有亲自解析《静夜思》,更没有在这首小诗后面加上注释,说明“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作何解释,所以,我认为,无论是那位大家的观点,都不能代表李白的观点,只是自己一时热血沸腾,忽发奇想而已。

小时候,听老师讲说《静夜思》,不大留心,只是熟背罢了。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大,阅历、经历的与日丰富,也就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参与了“戏说”《静夜思》的队伍。对于阔谈《静夜思》的文人墨客的高论难免有了自己的看法。

(一)对“床”字不加解说,只赏析那诗歌的意境和借月光所抒发的感情则已。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思乡;繁而谈之,可以云天雾地,海阔天空——那“床前明月光”是什么意思;那“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识;那“举头望明月”是什么意思;那“低头思故乡”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是什么意思,总而言之又是什么意识。这种连篇累牍的阔谈,鄙以为大可不必——因为这首小诗,毋须解释,最多初中文化都可理解十之八九,何必为众人认可的观点再加上许许多多的不必要呢?“思乡就思乡”吧,我们不必争议。但是这思乡是在“床”上“思”的,那你必须把“床”字解说清楚,否则,读者、听着,或者因为工作需要的“讲者”,都会如鲠在喉,甚为痛苦,于是乎,早些年稀里糊涂的就把那床字没多留意,基本不少人都理解为现在人睡觉的那种床——不管理解的是否准确,我看也没有耽误任何人理解李白的“思乡”之情的。“床”作为睡觉的“睡具”也未免不可。这并不是稀里糊涂的理解,古人有诗为证:《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后人把“床”说为是“睡觉用具”的更是枚不胜举:冯延巳《南乡子》“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李煜《一斛珠》“绣床斜凭娇无娜,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薛 逢《宫 词》“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裤宫人扫御床。”杜甫《寄韩谏议注》“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崔国辅《杂曲歌词·妾薄命》“虽入秦帝宫,不上秦帝床,夜夜玉窗里,与他卷罗帐。” 以上这些诗(词)里所写的“床”都是卧具。再说,中国农村的茅草房也好,大瓦房也罢,老百姓都有个习惯——喜欢在正门的右边摆一张小床,住上客人或者老年人,如果李白写的就是摆在这个位置的“床”——睡具,自然可以在夜深秋寒的门口看到那“如霜”的皎洁月光了。我看其他毋须赘言,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理解为“睡具”也是无可挑剔的吧?我们没有理由驳倒这些古人,我们更没有资格驳倒更贴近李白的名人大家留给我们的证据,我看理解为“睡具”也是顺人心,解民意的。暂且理解为“睡具”也无可嗤笑之处。

(二)把“床”字理解为坐具,这是近几年普遍的观点,鄙以为大有可取之处——因为以后是否会出现更为恰切的解释,尚待历史作证。我之所以认可唐代的“床”是坐具——包括长凳、高椅,更包括“胡床”——马扎。之所以我相信“床”是坐具,因为我特别相信一个唐代的典故(未必是真实的历史),那就是“笏满床”的说法。据说,唐朝老臣郭子仪活到100多岁共有7个儿子 8个女婿都是朝廷命官郭子仪90岁生日他的儿子女婿上朝后直接回家给他庆寿进门就把上朝用的芴板都放在床上。那笏板我们可以从今人演出的古代帝王将相的戏曲中知道是相当长的东道,这笏满床的“床”的“床”字,自然指的是相当大的“坐具”。鄙以为这个“笏满床”的“床”绝对不是睡觉的床——试想,如此高官郭子仪的儿子、女婿怎么能把笏板放到父亲、岳父的睡觉的地方呢?儿孙满堂去祝寿,只能顺手把笏板放在“椅子上”,这样才顺理成章,否则,就太牵强了,看来这“床”在唐代,还不是专指“马扎”,还指更大的“坐具”。

(三) “床前明月光”的“床”应该指马扎而言。现在人们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在深秋季节信手拈来,抒发自己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至少是七分文字表述,另外给读者留下三分联想的余地,这样的作品才是文已尽,味无穷。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想到,李白客居异乡,思乡心切,何以入睡?于是,就一个人搬来一个“小坐具”——马扎,坐在门口——并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坐在院子里——因为深秋季节,天气已寒,我看,还是让李白“坐在房屋门口”为好。我们可以想象,李白顺手拉过一个“马扎”,眼望着那皎洁如霜的明月,忽然想到远在家乡的亲人,就大发感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说是“山月”,还是“明月”;至于说是日本人保留了“山月”版本,还是中国早就存在两个版本,大可不必浪费时间,我们只能听古人“弹琴”,或者今人大加发挥,别的还能有什么高招呢?说句笑话,任何人的考证,今天在“法庭上”都不能作为证据,只有李白“出庭作证”,今日的法官才能依次为据判案。)难免挥发思绪:明月啊,你是这样的皎洁,亲人啊,你是那样的遥远,我无时无刻的都在思念你们,白天会友谈笑尚可排遣愁思,夜晚月白霜清,思乡之愁实在难以排遣。李白浮想联翩的时候,绝对不是坐在郭子仪寿辰时的那种坐具上,合情合理的说法,就是当时民间盛行的“胡床”——马扎(见后面符文、附图)。这种解释,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也能自圆其说,更是顺理成章,何必再作牵强附会的发挥?

(四),刚才鄙人发现的博文中说“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井栏杆。的确不敢苟同。更有人为了证明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是指井栏杆,还大加发挥,甚至喋喋不休,写了一大堆文字。诸如有人这样写道:“井栏杆的周围是供人们蹲着洗衣洗菜的光滑的空地。诗人夜深难寐,月下在井栏外的空地上独自踱步。在这样的井栏周围,诗人才能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低头,动作自如。银色的月光洒在这样的开阔地上,自然让他觉得“疑是地上霜”。更主要的是“井”在古代是家乡的代称。古时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总喜欢围水而居,井的四周总聚集着住户,人们便把八家住户叫做井;通往水井的街道里弄就叫做市井(北京的王府井就因井而得名)。这从井在古代的写法就能看出来。在井边干活的小人物被叫做市井之徒。孩子们喜欢围着水井嬉戏玩水,南京长干里的男孩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农村人也喜欢围井而居,男子在井边打水边对话,村妇们在井沿四周空地上边洗衣洗菜边拉扯家常(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井》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夏夜月下人们也喜欢在井沿四周一边纳凉,一边聊天。水井成了当时人们公共活动场所、信息发布中心。井也逐渐就成了故乡、乡里的代名词。否则成语“背井离乡”中“背对着井”就不能表示“离开家乡”的意思了。诗人举头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低头看着这样有着家乡文化内涵的井,说不定已想起家乡老井边热闹的场景,想起自己在井边玩耍的快乐。我想,富于想象、善于联想的诗人看着能够借代家乡的井当然容易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看着作为卧具的床只怕会让诗人想起梦乡而不是家乡。”我看这未免太离谱了吧!至于,唐代的“井”的周围是人们嬉戏的乐园,还是避险“代名词”,今人不得而知。但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小孩子掉到井里是会送命的,大人误落井中,不丧命也会大为惊吓的。于是,可以说,很早以前,理智的大人教育小孩子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可别到井边上去。”大人都知道教育孩子白天也不要到井边上去,李白为什么那么傻,在深秋天寒,白霜满地的时候,深夜独自一人到井边去“思乡”?我看那井口也不是当今的彩电、电脑,可以看到家乡的“新闻”,更不是可视电话,或者带有摄像头的QQ,可以在那里看看亲人的面孔,何以冒寒、冒险去到井边抒情?据说,还有人为此写了论文,得了什么奖,谁不知道现在发表论文也太容易了,不就是用百元大钞买个版面么,何奇何怪之有?

我不想多说了,我更感到没有必要再说了,我看还是不加理解,就简单思维想象成今人睡觉之床好——古人有诗为证,今人有记忆为证。最好理解为马扎为好——因为顺理成章。何不表示赞同?

看了某人博文,突然热血沸腾,引发一堆汉字,如有些许道理,网友共勉,如果碰上“大块头”的“专家”,谢你客气,不要葫芦一笑了之,也放下架子,和我辈切磋切磋,定然大有好处,诸位,你们说呢?

附马扎(胡床)

9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