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高考的日子里

热度 6已有 102 次阅读2017-6-8 18:47 |个人分类:李秀亭论文集|系统分类:百家杂谈| 高考, 小说, 最后一句话

写在高考的日子里

 

漯河市李秀亭

 

二〇一七年的高考在雨后凉爽的日子里,于六月七日正式亮相了。全国所有奋战了十二年的高三学生,大凡乐意参加高考的考生,都要接受这一严峻——甚至说残酷的炙烤。要说比水平,也无话可说,然而,某省由本省自己命题的“专家学者”之流,绞尽脑汁显示自己的水平,居然把不算什么大腕的小说作者的一篇小说——一种美味,似乎没有商量余地的工工整整地印在高考试卷上。不知道出于何等目的,小说最后一句连作者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句话——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作为一个问题,让考生说出他的意思是什么。这一下子把聪明的学生,愚笨的学生,连同那些最牛的语文教师,甚至小说的作者,全都搞懵了!

考生不解其意,便来了个人肉搜索,终于找到原作者的微博,在微博上问作者最后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我也不清楚……”原作者的回答令所有的考生都愤怒了,诧异了,失望了,那么,连作者都不知道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出题的名人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这句“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这句话的呢?!

想想那些起早贪黑为孩子端茶送水的家长,想想那些“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考生,想想那些含辛茹苦为学生出力流汗的语文教师……如此出题的高人,难道不感到十分愧疚吗?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走到了今天,图书馆里早已是汗牛充栋,有那么多含义深刻而意涵准确的名人大家的作品,不作为高考题印在考卷上,而选了一篇学生难以理解,作者也不知所云的生僻小说,让那些大都不足二十岁的孩子去回答“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这种没有答案的一句话,命题人应该手摸心口想一想,自己的良心何在!

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典型例证。在文化界有多少这样不懂行的“名人”,拿着政府的津贴,吃着加班的补助,平时摇头晃脑,赫然以名人自居,四面讲演,八方吹牛,四海九州,足迹踏遍,其害人之深,无言以对,难道在高考的考生走出考场,愤怒不已的时候,命题人岂不感到汗颜!岂不感到有一种负罪感!其不感到愧对考生和家长吗!

在此,我怀疑了,鲁迅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如此考题,即便是考生拼命地劳动,拼命的积累,会出现什么奇迹呢?大概那奇迹就是“莫名惊诧”吧!

二〇一七年六月七日下午633


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